Empty
Empty

Too sad and afraid to show a brief introduction.

在11.11购物日,聊聊“新可能性”的物欲迷思

无数广告喜欢说:只要你买了这个,你的生活就有了“新的可能性”,“可能性”成为了百吹不厌得关键词、流行语。

真的吗?

的确,当我收到快递包裹时,我是惊喜的。当我有了新NYX眼影,我的眼睛有了紫色、绿色、红色的新可能性。当我买了新裙子,我的外貌有了新的可能性。当一本新书寄到,我的精神生活有了新的可能性。不过这也是暂时的,因为我的生活方式不会因为它而改变。但能大幅度改变生活方式的商品,通常是长期消费的,比如健身啊、心理咨询、上课、慢性病长期服药。这些事改变了身体和脑子,改变了整个生活结构,想什么、怎么走路都变了,整个人也不同了。

广告的世界里,长期短期都能被吹嘘可能性。买了衣服和护肤品,你变美了,你能泡妞/泡汉子了。买了咖啡,你的整个下午都被复古情怀笼罩。买了收纳架,你的生活就步入了简约美学。我能吹出一大串,可是我自己都不信。但这倒勾起了我对于词语的好奇,“简约”“美学”“复古”“情怀”“变美”这些词在这个时代有什么含义呢?我们怎么建构它们?怎么使用它们?它们的意思是一直在变的吧?它们出现在什么场合?

我以为这个词本身的泛滥,让它再也挑不起我精神的G点,我只是用词语的工具来挑起消费者可能的欲望,来保持对社会的了解和稳定的收入(怎么有点助纣为虐的感觉),但我自己的对可能性的欲望已经麻木。但奇怪的是购物欲对我的潜移默化:今天想买T恤,明天想买书架,后台想买便携锅。其实,琳琅满目的时装、生活用品、艺术家具的见识,确实让我觉得“哇,设计师们真的有在努力让人们生活得更丰富多彩呢”。但我不用那么多物品也可以活得很好,花钱占空间又何必?

说起物欲,我想起了一个关于祈祷的说法。十几岁时听说,如果对宇宙祈祷时要来的是一个特定的物,你不一定为这个物而开心;如果你祈祷时要快乐,那么你可能会拥有让你快乐的条件。祈祷的对象和祈祷的方法暂时不谈,因为我想先讨论“物”与“快乐”。

买了东西不一定快乐,是众所周知的,或者就快乐那么一段时间,然后就习惯了,需要用新的东西来获得快乐。

可是很多写广告的人,他们确实在不强调物欲的情况下,传达出了我感觉很有用的价值观。比如说,讲闺蜜之间吵架与和好的广告,让我回忆了曾经的闺蜜。泰国曾有一个广告是妈妈鼓励小女儿自己去菜市场卖雪糕,教会了她尝试学习新技能。但通常这是在于广告植入。人们平时都会买雪糕,都会买洗发水,但买哪一款,有时候是会倾向于自己听说过的品牌,也会对这个品牌有某种情感上的印象。接着我认为我是需要继续学习。

但始终,商业广告这件事都挑动着物欲,物欲这东西,真的能让我觉得对社会做了什么贡献吗?好像不能。我或许可以觉得,充实的思考,能让我写出稍微有深度的广告。但始终文字会受到我欲望的影响,我也是在有物欲(虽然不是严重物欲超标)的地球上长大的,我并没办法对物欲保持旁观。我也需要警惕自己在注视物欲时的居高临下心态。毕竟有时候看起来很讨厌的东西,它里面是有珍宝的。

广告作为一所学校,也是很有用的,因为它能帮助你看到社会的欲望和自己的欲望。比如搜索热点和流行词,看到人们关心什么,就会去想这是为什么。的确热搜有真的有买的,或者买的和真的是彼此缠绕的,但为什么是这些热搜可以在这里呢?假如有人跟我说,今天的热搜是“邻居家小女孩今天学会了用金山打字”,我可能觉得很奇怪——当然假如它出现在2004年,可能就没那么奇怪,但我会想,不是很多人都在用金山打字吗,为啥啊?但热搜有时也经常出现人们司空见惯的事情啊。

如果要讨论热点,可能要再开一篇文章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吧,在双十一购物街讨论了广告让我学到的东西。但是路漫漫其修远兮,我还是需要继续学习。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