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小編
魔鬼小編

Freelance reader。 已搬家到個人網站:https://www.editordevil.com/

等一等,《霧地異煞》的霧

圖片:The Movie Database

獨自一人深夜看恐怖片是我的嗜好。

《迷霧驚魂》(The Mist),片長126分鐘,2007年,彩色,導演是Frank Darabont,DVD版,圖書館借的。電影改編自美國驚悚小說暢銷作家史提芬京的同名小說。故事背景是美國緬因州一個小鎮Bridgton。

去過緬因州的人都會問同一個問題:「為什麼這裡會是這樣子的?」

這裡的海岸和森林,就像混沌初開,乾坤始奠,有人形容是一片蒼涼,有人覺得是原始自然。對某些人來說,這是吸引;對喜歡逛商場的香港人來說,簡直是去了另一個星球。

緬因州靠南的地方全是手指型的半島,面對彎彎曲曲的海灣,霧特別多而且大,很適宜拍恐怖片,史提芬京選這裡做背景是有原因的,這裡的霧非常邪氣。

可是,這電影跟霧沒有關係,只是怪獸都從霧中出現。場景是一家超級市場,居民因警報而困在那裡。在這個半密封的空間,就出現怪獸來襲,比較特別的是,還出現了類似神婆之類的宗教狂熱者。這是史提芬京小說喜歡的元素,一定要有些神神化化的人。

這部電影本來拍得平平無奇,卻因為結局不落俗套,將整部電影提昇到另一層次。結局的確令人很心痛、很絕望。主角最後仰天長嘯,生不如死,是近年恐怖片少有拍得好的結尾。我因此特別去找英文原著看,結尾也很悲觀,男主角開著車,但前路仍是一片白茫茫,但感染力卻完全不及電影,連史提芬京本人也大讚電影的結局拍得好。

緬因州人常說:「如果你不喜歡這兒的天氣,請等一等。」那兒的天氣有一個既定的程式:清晨有霧,可能是天陰,當太陽出來後,中午前滿天雲霾忽然散去,露出大片藍天。

十多年前去緬因州東南部度暑假,那兒遠離遊客區,租住的房子比較便宜。住的地方叫Milbridge,英文意思是「磨坊橋」,據說,二百年前,那兒有一度橋,橋下有一個磨坊,於是當地人將磨坊及橋合二為一,稱當地為Milbridge,我卻愛叫它作霧橋。

霧橋的霧很沉重,有點神秘。在霧穚住了十四天,幾乎每天都看見霧。霧在不知不覺中,從大海上飄來,一轉身,就把整個海灣吞噬掉。美國有詩人曾經這樣形容霧:「霧,像貓爪一樣,靜悄悄地來到你的身邊。」那一刻,不禁想起孟浩然的詩:「氣蒸雲夢澤」大概是這樣子吧。霧橋靠著後海灣 (Back Bay) ,卻沒有半點波濤洶湧。

一早起來,看著窗外的霧,想起緬因州人常說的「等一等」,於是,也開始耐性地等待天晴。結果等了大半天,窗外的霧仍然沒有散去。我對緬因州的天氣開始失去信心,也開始懷疑是否來錯了地方,或者是來得不合時。

最後,沒有再等下去,心想横豎來了,倒不如到處逛逛,最壞是到處都是大霧迷離。於是就開著小房車,朝著霧的深處駛進去。

過橋時,可以看見霧從車廂外,像滔滔江水般翻湧過去。如果天若有情的話,這霧可能是日久沾染了人氣,好像有生命似的,不斷向外繁殖。看見公路兩旁的房子,遠處的森林,在霧海中載浮載沉,只見樹腳不見樹身,真有幾分陰森的感覺,那些暢銷的鬼古、謀殺故事,真應該找這兒做背景。

開了一個小時車,仍看不見霧的盡頭。我開始有點氣餒了。

就在那一剎,前面看不見霧了,陽光照到車廂裡,還有點熱的感覺。車越駛越遠,回過頭去,那霧仍在後面呆着,好像瞪著我一樣,一動不動,非常詭異。從遠處看,霧橋一帶的地方,都被霧籠罩著,那霧像一個不透明的膠袋,把所有東西都套起來。

後來,在碼頭遇到一個當地人,他也說,霧橋一帶的霧很奇怪。那不叫怪,那叫詭異。

之後的假期,都沒有再等霧散就出門了。住在緬因州的人,生活悠閒簡單,有的是時間,今天天氣不好,可以等明天,所以「等一等」常掛在嘴邊。我人性急,所以做不成緬因州人。

(原文寫於2004年7月30日,2008年5月28日,修訂於2020年6月26日)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