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小編
魔鬼小編

Freelance reader。 已搬家到個人網站:https://www.editordevil.com/

記憶中的老戲院:元朗光華戲院

元朗的老戲院除了同樂外,跟着要數的是上世紀五十年代啟業的光華戲院。戲院在大棠路和阜財街交界。網上最經典的一張光華戲院黑白照,當中就有我小學同學的外婆。她老人家早去世了,小學同學去年也榮升岳母了。

以前的戲院都是獨立一幢的放映大樓,大大方方,不像現在的連鎖式迷李戲院藏於商場之中,要在迷宮中找尋售票處和戲院入口。光華戲院在元朗市的中心,與元朗戲院分別割據了元朗市兩個旺區:光華戲院附近是合益街市,元朗戲院則在大馬路另一面的榕樹頭。

與元朗戲院不同的是,光華戲院入口處是一條寛闊的石階。每天清晨,石階上都會坐滿附近圍村的婦女。她們頭戴客家帽,身穿傳統的黑色上衣,腳踏膠涼鞋,在戲院門前擺賣山草藥,有野葛菜,有時是自家製的米通和米餅。那些圍村風味的米通和米餅,硬度十足,少點牙力也吃不慣,我小時候就嫌太硬,咬到牙痛而拒吃。

客家帽現在也不曉得可以上哪兒買了。那是新界農婦必有的下田裝備,我母親也有一頂,輪到我下田時,我就拿來戴上。就是一頂竹織成的扁平涼帽,大小比肩膊略寛,帽身中央是個大小恰好的洞,戴在頭上時會露出頭頂的黑髮,帽沿縫上了一層黑色麻布,長度剛好擋着別人的目光。夏天戴着,既擋陽又透風,微風一陣,黑麻布還會拂動起來,輕送絲絲涼意。後來多了女性幫忙做修路工作,烈日下,她們多喜歡在頭頂放一塊毛巾,有時毛巾半濕,然後才戴上客家帽,消一下暑氣。

收藏了近廿年的客氣帽,還有我的練習鞋和汪曾祺《歲朝清供》。

十多年前,這些圍村人擺賣的情景已不多見,大概政府收地或地產商買地,大家都富了,用不著抛頭露面。

記得小時候去光華戲院看電影,戲院門外有人手繪畫的宣傳畫,老實說,畫得挺醜。如果明星都像畫師筆下的樣子,這世界肯定沒有美女俊男了。光華那時的座位還有前座、後座和超等,超等我可沒有坐過,坐不起。

在光華看過的電影中,印象最深的是《劉三姐》,當年重映,大家都在談論,於是母親帶我去看,片中男女對唱場面至令仍記得。後來自己會買票,在光華看了改編自林燕妮小說的《盟》,記得主角是當年的麗的花旦馬敏兒,其他演員則忘了。林燕妮當年是香港暢銷作家,我沒看過她的書,連亦舒也沒看過,亦舒哥哥倪匡的書則看過不少。

7:41開始是男女對唱

當年元朗只有兩間戲院:同樂已結業,只剩元朗戲院和光華戲院為居民提供光影娛樂,放映的都是港產電影或者中台的國語片。後來一街之隔的裕景坊小巴旁的樂宮開幕,除了港產片,還放西片,搶掉了舊戲院光華的不少生意,那時候,誰願意再去坐那些硬木板椅呢。 之後新的戲院陸續在雞地和水車館里開張,我也自此不再踏入光華了。

如今這些新舊戲院都一一關門大吉,只剩下奇蹟尚存的元朗戲院。

光華戲院早已拆卸,舊址蓋了商廈光華廣場,樓下是商場。玻璃幕外牆,在夕陽下閃閃生輝。物換星移,誰知道將來這大廈會否像光華一樣走上末路。

光華戲院原址,攝於2007年底。

****

開幕日期:1950年2月13日

座位:無資料

(原文寫於2008年1月9日,2020年5月26日修訂)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