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小編
魔鬼小編

Freelance reader。 已搬家到個人網站:https://www.editordevil.com/

爛地變成藍地

(Google地圖截圖)

很多住在市區的香港人連屯門也沒有去過的,遑論藍地。除非你想落髮體驗一下寺院生活,否則好端端的跑去藍地幹啥。

藍地不叫藍地,如果你照字讀字就錯了,正如大嶼山照字讀的話,香港人一定知道你是外地來的華人,情形一如紐約的Houston Street,一讀成休士頓的話,就肯定不是紐約客了。

藍地的「地」要讀陰上聲,粵拼是dei2,為何要這樣讀,我也說不上原因,這是當地居民約定俗成的讀法。

藍地有什麼出名呢?沒有。除了一座妙法寺。

小時候,鄰居向我炫耀英文,說藍地的英文是Lam It,為什麼叫it呢?因為地是死物云云。我聽了居然沒有噴飯,證明我是一個很有同情心的小朋友。

藍地跟洪水橋一樣,都是很舊的鄉鎮墟市。不同的是,洪水橋發展快,很早期已有柏雨花園的「豪宅」出現,現在已面目全非了。藍地要到八十年代後期才引入發展商,建了過百萬的智慧型豪宅,我記得當年報紙的廣告是這樣形容那些未落成的樓花的。這些近在咫尺的過百萬豪宅,在我們這些每年只交二千元地租的寮屋居民眼中,真的很豪啊。

那時候的我已很懷疑,誰會那麼傻搬來藍地住。藍地要什麼沒有什麼,連我爸也嫌棄藍地,覺得那兒的街市沒有什麼選擇(沒餸買)。我也嫌棄藍地,連個什麼賣衣服的小店也沒有,洪水橋街市起碼也有兩間小店賣藍斜布衫褲。

藍地的茶樓的點心也不太好吃,只是勝在夠便宜。以前藍地有三家茶樓,最老的一家在大馬路口,很簡陋的,從前叫懋藍(讀懋攬,mau6 laam2,讀成mau6 laam4就知道你不是本地人了)。這個「懋」不是很多人會讀,所以去飲茶也可以學中文的。懋藍後來幾度易手,到我爸去喝早茶時已喚作天河。上谷歌地圖一查,現在叫「季季紅」了。

我那時常踏單車去茶樓門口買一隻糯米雞回家吃,門外每天早上都泊滿了單車。對面有一個報紙檔,只有幾份常見的報紙,雜誌一律欠奉,證明茶客不多。下午去的話,報紙檔人影也沒有,只有一個收錢箱,大家講個信字,放下報紙錢就拿走一份報紙。現在聞說茶樓又易手改了名字了,報紙檔早已消失多時。

另一家茶樓叫嘉爵,在大馬路口往屯門方向的青山公路走幾步,是一座別墅改建而成的。裝潢比天河矜貴。另一家最便宜的在大馬路的中段,是一座舊村屋改建的,一進門,村屋是前後打通的,後面是露天的茶座,上面只蓋了簡單的帳篷,二樓是雅座,不過很狹窄,只容得下幾張大桌。伙記一個轉身,隨時會一壼滾水往你頭上淋下來。叫點心時要狠,一見到點心阿嬸捧東西上來,你得要攔途截劫,否則你就餓著肚子坐幾個鐘頭。

藍地可供吃的地方不多。還有一個值得提但大家一定不會去的地方是:公廁。

那個公廁就在街市旁邊。公廁旁有一個粥檔,放油鍋的地方就是向著公廁的門口。他們的食物普通,但粥就出奇地好味,尤其是白粥。我以前買完報紙,去街市買完貓魚,就會去買一碗白粥和油炸鬼回家吃。我從來沒有在那裡坐下來吃東西。

公廁旁的食店是否特別好味和吸引,我不得而知,但元朗西巴士總站公廁旁也有很多大排檔,食物也很好吃的。

翻看一些資料,看到藍地原來並不藍,而是爛,本稱爛地,後來變成藍地。

洪水橋、元朗已經全變了,鄉鎮街市恐怕只剩下藍地了。

藍地大街離我家不遠,走路也可以走過去。我們這些走慣路的,一個小時的路程也覺等閒的。

藍地妙法寺旁邊以前有一家木行,中學時美術科要教絲網印刷,老師叫我們回家釘一個絲網帶回學校。我就走去木行,買了一條長木條。從未拿過鋸的我,從父親的床底找來一把大鋸,拿一條板凳,放在前院的空地上,木條放在上面,一腳提起,踏著木條的中央,就鋸起木來。鋸好了四條木,又用鎚子將木條釘成一個長方形木架,再拉一層絲網,用釘子在四周釘牢,就做好了一個絲網架了。那時候真的覺得自己應去讀木工而不應去上家政課的。

藍地除了有木行外,還有家叫X正記的農具店。那店現在仍在,就在油站旁,還加設了花圃。聞說店主父子仍在經營。那位兒子是我當年眼中的大哥哥,騎着單車到村裡送貨,現在當然已是阿伯了。農具店旁邊是菜站,即是蔬菜批發站。附近的農民每天一大早會將自家種的菜,用四輪車仔推到來這裡,賣給批發商。以前是有專車半夜一時運菜到市區的,但是,後來多了大陸菜入口,已沒有什麼人做這門半夜運菜的批發生意了。所以,我爸後來也不用每晚半夜起來去推菜,改為早上推一輪,結了帳就去對面馬路的茶樓喝早茶。

我通常是不跟他一同去的,他到茶樓坐下後,我才去茶樓找他。有時候嫌麻煩,我會在門口買一隻糯米雞就離開。

藍地街市沒有什麼值得逛的地方,除了買菜,我是甚少去的。

十幾年前,藍地大街街尾的木山士多還在,在附近長大的小朋友,一定知道木山,小得可憐的一間士多。最記得在門口買了一包膠味很嗆鼻的吹波膠,不是放口內的,是一支比Kiehl's潤唇寶更小的牙膏管,擠一點膠出來,黏在一根小管子前端,就可吹成一個透明的氣泡。那時吸這麼多膠毒氣,居然沒有毒發身亡也是奇蹟。

有人埋怨藍地沒有銀行(現在可能有了吧),其實以前是有的──不止一家,還是兩家。一家是匯豐,就在藍地大街的街口,糧油店的旁邊,另一家是中資銀行,就在農具店的旁邊。後來兩家銀行可能嫌客人少,都先後關閉了。匯豐關門時,還在門口貼了告示,叫大家去附近的虹橋分行。虹橋離藍地不太遠,只是十分鐘車程,走路的話,半天也可以到的。

這樣的環境,真的不明白當年如何吸引外人來藍地置業。說了這麼多,我到底是不是住在藍地呢。不是,我住的地方連個名字也沒有。現在拆了更好,一了百了。

(原文寫於2010年5月11日,修訂於2020年11月3日)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