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geworthBox
EdgeworthBox

社科学生

关于“洗脑”的一些看法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年学生在互联网上为当局辩护。而在西方的传统认知中,物质经济的发展应该会带来思想的解放和社会的自由。为了解释这种现实和理论之间的差距,“洗脑”成为墙外舆论对于中国大陆的一种特殊想象:政府通过将大量意识形态内容灌输给学生,导致他们在认知上出现了偏差,盲目的信任政权。因此,被“洗脑”后的“小粉红”是可悲,愚蠢而又不自知的。

这种想象是幼稚的:去看看中国大学校园的思想政治课课堂,那可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换着法地开小差不听课;在微博上也常常有人在遇到负面事件时把自己考研时刚背的政治内容拿出来作为对比,质疑“我背这些有什么用?”如此种种事实显然和想象中的那种灌输过程相矛盾。而建立在这种想象上的态度更是可笑的。很多极端的对于“小粉红”的嘲讽完全违背了自己本身所信奉的言论自由的原则,构成了对别人的人格侮辱。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所谓的“自由派”究竟是真的想实现自由,还只是想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寻找道德的快感呢?

这种对“洗脑”的刻板印象无疑构成了墙内外沟通的一个重要障碍。而理解大陆网民形成相关态度的原因,无疑有助于消解沟通时发生的不道德和无效率的现象。在我看来,墙内环境对于政治观点的塑造关键不在于让人看什么、学什么;而是在于不让人看什么、学什么。大家都知道墙内屏蔽了很多负面历史和新闻;但这种“不让人看”的策略,并不仅仅是屏蔽敏感词那么简单。

在这里,我想首先强调以大学思想政治课为代表的教育体制的作用。在上文中我提到了这些宣传效率并不高的课程。但其实,这些思政课的作用不是说服什么,而只是占用学生的时间。一个普通人花在政治上(关注现实议题、讨论政治哲学)的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固定的。而思政课以僵化的教条牢牢占领着学生的这一部分时间和精力,让大家“没闲工夫”再去看别的。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能苛责年轻人不了解时事政治呢?久而久之,大家或许会对无聊的思政课产生厌恶。可是,由于并没有接触过其他的内容,所以这种厌恶就不单单是对于思政课中的教条的厌恶,而是对所有和“政治”相关的东西的厌恶,即认为天下乌鸦一般黑,自由民主也不过是政治信条,也和思政课中的内容一样无聊没意义。换言之,不是大陆的政治教育“走偏了”“开倒车”,而是大陆其实根本就没有政治教育。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大部分人会侧重于从现实主义的角度思考问题:在共产党的统治下我的物质生活挺好的,那我当然支持共产党。因为除了现实之外,我能借以思考的工具实在太少了。

可是,现代社会,你不找政治,政治就会来找你。当因为感到无聊而放弃政治的一批人,在时局逼迫下被迫面对政治的时候,他们就不得不捡起他们已有的那些工具。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一个“上课不听讲,课下自己学”的情况。这不仅出现在墙外的舆论场上,现在中文互联网内在讨论各种议题时更是“屠龙术”泛滥,常常有人说:“世界上没有任何国家像中国一样,非常诚实地在一开始就把国家是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这种直白的话教给你”。这本质上就是因为只学过这一种说法,而逐渐形成的自吹自擂了。

其实,何止是思政课,大陆的语文教学在根本上也是存在着很多问题的。在我高考的时候,大家都推行一种格式化的高考作文:开头用一两句话说明观点,之后分三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也是开头结尾各一句话点题,中间用三句话分别举三个例子说明同一个分论点,最后简短收尾。而现在高考的作文更是全面政治化,语文教育本应起到的作用已经微乎其微了。到了大学,更是没有什么必修的读写训练,这也为舆论场中碎片化的肤浅思维和言论埋下伏笔。毕竟只有自己写过长文章说明观点,才能够体会到写文章是困难的,从而尊重别人的思考。

在这些潜移默化的影响最后,才是我们所熟知的对各类负面消息的屏蔽。这一切构成了一个从内到外的近乎完美的屏障。而这一屏障和中国共产党过去几十年在提高物质生活水平上的成绩相适应,很好的起到了它的作用。我觉得,用“洗脑”来对此进行简单概括不仅过于简单化,更带有明显的情绪色彩。

如果墙内墙外只是因为选修的“政治课”不同而产生了如此迥异的立场差别,那么大家或许可以不耐烦。但是,墙内外的不同是方方面面的。在这种情况下,一味的指责和宣泄情感毫无建设性。这种巨大的差异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代价,我们要勇敢地去承受这个代价,用开放的态度包容差异。如果你真的对自己的言论非常自信,那么你所做的不应该是气急败坏地攻击不同观点,而是不慌不忙地陈述清楚支持自己言论的原因。在其他地方这么做,可能会很快遭到删帖甚至封号。但在Matters,说理成为可能。这正是Matters作为一个平台独一无二的地方,我们应该好好珍惜。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