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黃花魚
小黃花魚

説説真實的世界,這是我的願望。 衹是,人生,從來不是預設,而是要一步一步地走來,所以,對世界的認知,也是漸進的。

资本的财富寄生 - 203 - 不容易驾驭的生产过剩

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的公式,是商品社会所无法摆脱的梦靥。

欧洲参与到生产环节,很快就遭遇了生产过剩的危机,这种过剩的根本原因在于商品供给的数量超过了欧洲的商品需求。

马克思剩余价值的公式是:“商品价值 = 不变资本 + 可变资本 + 剩余价值”。

为了便于理解,可以把上面的等式翻译成公式1:

商品售价 = 利润 + 工资 + 其它成本 (公式1)。

公式1中的每个“其它成本”,本身又是一个:

商品售价 = 利润 + 工资 + 其它成本 (公式2)。

我们把公式1中右边的“其它成本”用公式2”不断替换,然后合并同类项。如此,经过不断地迭代和合并同类项,最终的等式就变成:

“商品售价 = 利润 + 工资 + 物料成本” (公式3)。

而公式3中的物料成本,本质是取材于大自然,是通过工资支付的形式所取得的。

那么,公式3可以最终简化为:

“商品售价 = 利润 + 工资” (公式4)。

公式4表明:一个社会所有“商品的总售价”等于资本获取的“总利润”加上资本支付的“总工资”。

传统的观点认为,一个国家所有的生产都放在资本化的环境中进行,必然存在一个问题:资本家们所支付的总工资,是买不光资本家们所出售的总商品,只有让全部利润参与商品的消费,产销最终才能达到平衡。

很多理想主义者,就行动起来,要建立一个所有利润都参与消费的新制度,这种制度,就是所谓的社会主义。

多年以来,出于丑化资本主义的需要,大家纷纷认为,总工资买不光总商品,这是专属于资本主义的不治之症。

其实,不仅仅是资本主义社会,只要是资本化的生产,也就是支付工资式的生产,都会被这个怪圈套住。即使是社会主义,也是如此。

仅从资本主义生产环节入手,确实不能保证马克思等式的一直平衡;仅从社会主义大生产入手,也未必一定能保证等式的平衡。

任何一个社会都是由多领域构成,而不仅仅只包含一个生产领域。构造一套系统,把资产阶级所攫取的利润锁定住,然后,以被锁定的利润为基础,增加货币的投放量,就可以保证马克思主义的等式平衡了。

当然了,对于资本主义社会而言,只要存在着这种根本性的矛盾,只要资本一直在寻求解决的方法,这种动力会推动资本主义一直前行。这就是为什么大家认为资本主义早该倒闭了,却始终没有看到其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

更大的秘密是,在资本到欧洲孵化资本主义之前,资本就掌握了马克思等式这个秘密。马克思发现的这个秘密,只能说是欧洲人第一次发现了这个秘密;同时,他们也公开了这个之前只为资本团伙所守护的秘密。

我们还是来回顾一下,欧洲曾经是如何寻求等式的平衡。

在欧洲漫长的贸易阶段,通过十字军东征和大航海掠夺了不少金银,让这些不断凭空增加的金银参与消费,马克思等式的平衡问题就可以得到不断的缓解。

资本在13世纪,就在意大利开始了银行业务,这是锁定经营者利润的最有效,也是最古老的方式。而15世纪,则出现了锁定利润的另一种方式,票据的买卖,也就是最初的股票。随着资本主义进一步的发展,债汇股期等锁定资金的手段,就开始完善和规范了。

但是,这些锁定利润的手段要得到应用和推广,前提条件是得到合法性。因此,资本要鼓动自己的代言人,获取权力,也就是从教会和王权手里争夺权力。

在欧洲参与到工业生产之前,资本已经供养着一堆从事科学探索的“门客”,参与围攻欧洲的神权。这些“门客”,其实是由东方的墨家演化而来的。

供养“门客”是不是一桩赔本的生意?资本怎么会做亏本的买卖,从教会手里夺权,这本身就是争夺税收等社会财富的控制权。教会每退一步,资本就前进一步,也就意味着资本的财富大盘在不断扩大。拿出一部分战果让“门客”及其外围组织吃饱了,好继续进攻,继续夺权,继续获取利益,这是一种良性循环。

不断和教会争夺权力,也就是争夺财富管理的合法权,而不断扩大商品的统治空间,资本主导的商品流通就不会出现所谓的过剩。

当资本参与生产后,情况就随之发生变化,问题就不是简单的购买力和商品供给不平衡的问题了,而是出现了生产过剩的问题,那究竟是什么导致了早期的生产过剩?

在资本主义初期,适合工业生产的商品,大部分为非易耗品。由于存在一个使用期限,所以,就没有必要在短时间内生产很多,否则会造成产品的挤压而导致生产无法形成连贯。例如,东方国家一直是人口大国,仅靠手工业作坊就可以维持社会的供需和运转,甚至还有盈余来满足对外贸易的交流。

东方的手工业生产,不像欧洲那样需要投资厂房、设备和电力供应等,东方的生产资料是简单的,甚至原材料都是自产的,只要温饱给予保障,相关的人力资源几乎就等同于免费,这种情况下的东方产品,其成本是不会很高的。

也就是说,不把生产规模扩大,资本主义在欧洲生产出来的产品,在成本上不可避免要超过东方的产品。为了对抗东方的手工业生产,资本主义就必须扩大生产规模,用更大的产量来均摊生产的费用。

可是扩大产能后所带来的增量,局部市场又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全消耗掉。

也就是说,资本为了获得对东方中国相关产品的竞争优势,就必须把未来的需求挪到今天来生产,以此来摊薄成本。这就导致了生产之后的销售,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完成的。

为了降低成本而加大产量,所造成的供需矛盾,也就是公式4的绝对不平衡,这才是早期资本主义生产过剩危机的真正根源。

即便把利润全部投入到消费中,也不能把生产维持下去。因为,为了均摊成本所增加的生产量,超过了局部的总需求。

如此,就必须到域外进行商品的销售。要到域外进行销售,就必然考虑所增加运输和销售成本,综合起来,这些产品又失去了通过生产过剩而换来的竞争力。

如此,生产怎么能持续下去?受困于销售,资本参与生产的努力一度出现停滞。资本不得已,开始了最早的供给侧改革,把生产的重点转移到军工生产上来。

有了武力的加持,到处烧杀掠夺,既打击了殖民地的手工业生产体系,又掠夺了原材料,还可以倾销商品,这可真是一举好几得。

不过,获取了如此多的优势条件,欧洲新兴的资本主义在生产上还是难以击败东方中国的手工业生产体系。最后,只能靠武力,把印度变成了殖民地;组织国际的联军,长期对大清王朝进行群殴,才把东方的手工业生产彻底压制住,资本主义生产终于如愿以偿地实现了崛起。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