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滾竹節俠
搖滾竹節俠

搖一搖,滾一滾,還是竹節俠 可以看到沉寂中的生命力嗎?

教育,行為,生活,以及政府--從隨意燃燒塑膠垃圾說起

(编辑过)

標題看起來很嚴肅。我思考過了,但我覺得就讓它這樣就好。這樣我以後試圖搞笑的時候,應該會多點容錯空間可用。(關於我這個想法請參考 #gain-loss_theory ;原本這理論主要是探討人際間觀感的問題,但我想在文藝事業上也能變相運用一下)

本文由三篇文章構成,分別寫於近三年,所以可以說,我花了三年來完成這篇文章……


我倒是希望我可以花時間來寫不那麼嚴肅的文章。所以以上算是「敬告讀者」的部分了。如果你不喜歡嚴肅文章,要不然……稍微瀏覽一下就好了。(我不會告訴你我是為了我那運用了gain-loss theory的策略……當然不會囉!因為那不是事實嘛。 )


一、【「知識飯票主義」的危害】 2020.3.23


「知識飯票主義」是多年前我為了和朋友討論問題所發明的詞彙,個人認為使用起來到目前都還蠻方便的(該高興嗎……歎)。以下內容就和這個詞非常相關。看倌且先慢慢讀下去。


--------(清喉嚨)--------


把求知當成競賽,是個陋習,對社會毒害極廣。


現在教育普及,大家都讀過書,但我們放眼看去,人民實際的表現一點都不像很有知識的樣子。我不說別人,說自己好了,當初很多東西,我沒有學好(除了填鴨式教學,高中的類組制度亦對此頗有貢獻,這點我個人認為頗不需懷疑),現在看起來就像那方面的白癡。那些知識沒被我學進去,也就沒改善我的生活--因為考過就忘了啊。


知識不應被用作決定社經地位的票券,而應實際被應用。現在反其道而行,什麼時代了還來科舉模式、考試掛勾榮譽和地位這一套,贏的人最後得到的知識也沒有應用,甚至考完就忘也有可能(任務已完成,地位已取得,如釋重負),而輸的人往後一輩子可能痛恨求知--注意,輸的人比贏的人多。那麼,這會是一個「教育普及卻無知」的社會,不足為奇!


一個社會,大家不讀書,不求知,是可怕的。我特別指的是「出了學校以後就不讀書」。世界上的事物你二十年學得完?何況世界每一毫秒都在改變!但是這樣的競賽讓太多人痛恨書本,進而痛恨求知。那這個社會絕對會很可怕。我們什麼地方都要用知識,結果大家都沒知識。


升學競賽贏者,不一定真的有獲得知識,可能只是抓到了競賽的要領。比如數學,考得好的人很多,但有人只是透過背熟題型來過關。但我們鼓勵學生用這種方式去獲得社經地位,卻幾乎完全不在乎(也不檢驗)他們是否獲得了推理的素養。我們嘴上說數學可以訓練邏輯,其實只是口號,沒有落實。那麼,其它學科的目標或宗旨,我們達成多少?


當我們說「知識帶來競爭力」的時候,我們要非常小心辨識說話的人在指什麼。是指知識本身的用途?或是指與社經地位的掛勾?


在我們求學的時候,不少被升學壓力逼到自殘或輕生的例子,也有太多因功課不好就被學校和家長放逐而被利用去做壞事的例子。我不曉得到了今天,這些可悲的現象是否有所改善。家長是非常關鍵的。很多家長會焦慮於孩子未來的生活,所以逼孩子努力於升學競賽,但我覺得,如果能夠理解到知識的用途是改善生活而不是賺錢,家長有責任要終結教育的歪風。這樣,他們的憂慮就會漸漸消失,因為最後大家不用再循這種模式競爭了。


你學體育,最大的價值應該是求得樂趣和身體健康;人際互動、性格的塑造等,都在體育的內涵裡面,都非常重要,是人人都應能被熏陶的;所以你推廣體育,不應是推廣競賽成績。我的母校藉整修球場之機,把球場改成校隊專用,一般同學課後不能使用,我不知是否有什麼特殊考量,但我不能認同;這很明白表示了校方的價值觀。我們在中學時期把國英數社自看得最重,其實這樣的安排並非沒有道理,因為中學是多數人發展抽象概念思考能力的時期,應該打鐵趁熱。但是如果大家都用我剛剛講的「校隊心態」來看每一科呢?懂我意思?學習的原意不見了。


我這裡就不深入討論多元智慧和多元學習那些東西了;因為如果「多元學習」的實質是「多元競賽」,那其實問題一直都沒有變,換個外皮而已。發展下去的基礎根本就不存在。



二、【早晨日記】 2021.3.21

這純粹就是當天早上的日記。

--------------------

#連滾帶爬


早安啊各位

今天我決定用正向的態度來分享這件事

知道什麼是最好的鬧鐘嗎

#毒煙 就是 

來得總是這麼剛好、突然,又強勢

快到我TM只來得及套上短褲、拿車鑰匙(關窗無用,瞬間房子已經塞滿那個氣體了),連尿都來不及放

最後當然是造福……

外面的花草樹木了

便宜它們了😊

但還是更希望可以放在把我叫起床的人的頭上--我是說,去澆熄那些毒煙的火源(原諒我有點起床氣)

以表示感謝



三、【在住處或工地隨意燃燒塑膠垃圾】2022.3.23


有感而發。就在今天。

---------------------

在住處或工地隨意燃燒塑膠垃圾……即使到了現在,這個現象依舊在我面前、周遭不斷發生。

科學教育……過了兩年,還是沒有影響這裡的生活習慣。

這兩年,我見識了公家機關/公務系統的低效、浪費、在解決問題上的笨重無能,以及上層與基層的脫鉤;旁觀教育現場;聽了一些故事,比如酗酒懷孕生出阿達阿達的小孩;然後,看這裡的人燒垃圾,就在我眼前把塑膠袋和寶特瓶燒掉。

能影響的「行為」的因素,至少在台灣東部(我相信,也在很多資源匱乏的地方),「教育」似乎完全敬陪末座,停留在紙面上的口號和文字,考完就算了。「錢」才是第一因素:有錢拿的事就做,否則別管;相信我,這就是我們的行為基礎模式。政府給了原住民很多錢,然後呢?他們喝酒去了(喝的還不是什麼好酒),此外,這些錢沒有改變他們的生活--這就很像爸媽給小孩子錢,卻沒有教小孩子怎麼用錢把自己的生活過好,這樣就叫有盡責嗎?而漢人更是叫苦連天,因為我們連錢都沒得拿= =。但我很懂,因為我親眼見識了公務機關的人,他們其中有許多,跟「外面」的人好像活在平行世界的程度,讓人吃驚;我們能期待他們怎麼表現?最多又是另一次的金錢分配,編列預算,寫些奇怪的計畫,做些煞有介事的執行,然後成果發表,卻絲毫沒有把什麼問題真正解決。當人民有問題時,他們又會資源不足了,稽查員遠從幾十公里外來稽查,空拍機平常也見不到;當人民沒問題時,他們又出來翻修一些沒有用處的東西,蓋奇怪的景點,擾民。

我們的納稅錢去哪裡了?我想,知道答案的人是不會明白告訴你的。

所以教育也只是走個形式?難道教育就是學者的玩物?這是應該要改變的。教育應該要讓大家知道怎麼解決問題。生出畸形兒很可能不是因為不夠虔誠、積不夠多陰德;信奉耶穌也很可能不能解決你全部的問題,但有可能能解決教會的財務問題;問題很可能沒那麼複雜,只是你忽略了一些知識而已。只是一些很普通、很「物理性」、很不靈性的生活知識沒被普及而已;但是人們仍然需要一個答案,人們自會去追求自己的答案。

現在我們沒辦法靜下心來讀書,或像以前一樣好好用心完成一件事了;很多充實感隨著時間而去;大家急躁。這會影響很多事,其中包括知識在我們生活中的地位;如果最後,似是而非終於佔領了我們的生活,我們離幸福就會更遠。大家都是命運共同體;人是群體生物,大家都是連動的,這個不用做論文,從生活中就可以明白。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