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位 90 後香港人眼中的來龍去脈
出處 https://pincong.rocks/question/4833
注: 寫這些的人是一個認同大中華概念的人 (大中華膠)
各位大家好,我是香港人,不會簡體輸入法請多多見諒。
我想借個機會多説事情的來龍去脈,可能有點長。
事源:於台灣發生陳同佳兇殺案,港府以此為由修訂逃犯引導條例。(註:如無意外,此例由港府提出修例,中央並沒時間過度關注香港事務)
修例政治動機:
現屆港府施政班底大多是梁振英屆遺留下來,並非林鄭月娥直系,林鄭需透過為中央樹立功勳,以加強其及其直系官員於香港的政治地位和影響力。
修例對中央益處:
1. 合法拘捕逃往香港的內地官員及商人
2. 或可羅織罪行拘壓在港外地人,增加國際談判砝碼
3. 可對香港異見人士構成無型或實際拘捕壓力
台灣態度:
已三次聯繫港府就陳同佳案先作個案引渡,均未獲回覆。修例曝光後,拒絕接受一切以"一中"作前設的逃犯引渡條例。
港商態度:
前期極度抗拒,因過去與內地通商,無可避免要遵守一定潛規則,條例通過後人人自危。港府於條例加入對商人少量保障,仍未釋疑。
港平民態度:
前期未顯太大阻力,主要由政治組織帶領下,多次小規模表態或遊行。直至五月事件,引爆全港對條例關注,最終發生六月多次衝突,並持續至今日。
五月事件:(重要)
上旬:因商人持不滿態度,建制議員雖未有明確表態,但立法會事務上稍作緩慢處理。泛民議員隨即把握這次"失誤",導致雙胞胎法案委員會。
(註:算是建制泛民沒溝通下的默契,而雙胞胎法案委員會,於六月衝突發生前,被視為極嚴重的政治風波,引發港民間及外國的大量關注)
中旬:中聯辦港澳辦高調介入,要求建制議員積極表態支持通過逃犯修訂條例
下旬:建制議員開腔支持條例,商界對反對聲音隻字不提,立法會宣佈議案跳過法案委員會進入二讀。
外國態度(六月衝突前):
修例初有零聲異議,直至確認條例跳過法案委員會,多國聯手對港發出外交通牒(另釋:外交照會),嚴重質疑逃犯修訂條例。
(註:有外交情報員分析,外交通牒是外交上嚴厲字眼,歷史中不少情況是用於戰爭前夕,足見多國對此次修例極度重視)
六七月事件時間線
09/6/2019 百萬大遊行
10/6/2019 凌晨大型清場圍捕
11/6/2019 金鐘無差異搜身+9小時聖詩集會
12/6/2019 第一次大型不合作運動
15/6/2019 第一名死諫者
16/6/2019 二百萬大遊行
17/6/2019 龍和道夏愨道佔領行動
20/6/2019 民間發起政府回應死線
21/6/2019 第二次大型不合作運動+第一次包圍警總
24/6/2019 税務大樓示威
25/6/2019 税務大樓致歉行動
26/6/2019 愛丁堡廣場集會+第二次包圍警總
27/6/2019 凌晨清場圍捕+第一日國際報章請願行動+馬拉松式領事館請願行動
28/6/2019 第二日國際報章請願行動
29/6/2019 第二名死諫者
30/6/2019 第三名死諫者
01/7/2019 衝擊昇旗禮+攻入立法會+七一大遊行
02/7/2019 凌晨驅散清場
05/7/2019 反送中母親集會
06/7/2019 屯門公園解放集會+愛丁堡悼念晚會
07/7/2019 尖沙咀往高鐵遊行+旺角清場衝突
08/7/2019 全港各地開始張貼連儂牆
09/7/2019 保礦力爭議開始
10/7/2019 油塘市民小規模衝突
(註:死諫者應為五至六人,但第三位後,報章默契不再作廣泛報導,以免誘發更多人自殺)
五大訴求:
1. 撤回條例
2. 撤回暴動定性
3. 停止追究示威者
4. 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
5. 相關官員為法案問責
港府回應及爭議:
港府前期低估市民反對聲音,並且報喜不報憂,以致中央亦低估事件嚴重性;
港府中段陷於被動,以冷處理方式拖延,望以時間消耗示威者士氣;
港府多次聲明中,均對訴求左閃右避:
1. 條例方面,不使用議會法定字眼--押後或撤回(使用暫緩、停止、壽終正寢等),被分析為拒絕按流程取消條例,以避免個人需認錯並承擔政治責任。
(註:港府只承認錯於缺乏咨詢,條例本身沒錯)
2. 曾公開對事件作暴動定性,後又説不曾對事件作暴動定性。政府想就暴動定性作出讓步,但拒絕承認曾作出錯誤定性。
3. 港府堅持對示威者作出追究,更曾聲稱少部份人會被控暴動罪。如果港府放寬追究示威者,意未著港府運作上有嚴重缺失,多人或面臨下台。因此港府堅持追究,以免面臨政治崩盤。
(註:暴動罪與暴動定性有法理衝突。不少30人才被視作集結,若圍反公安條例則被視作非法集結。當非法集結被定性為暴動,則參與者可被控暴動罪。簡單説,就是沒暴動定性,則無法控告暴動罪,反之,當有人被控暴動罪,身後萬餘人亦應被視作參與暴動同罪。)
4. 拒絕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以免影響警隊士氣。
(註:現時監警制度成功入罪率只有0.7%(數據可能有誤,但數字極低是肯定的),被視作失效的監警渠道)
5. 官員需要時間空間改善,拒絕下台
中央態導
對林鄭方面,是震怒的,因條例就三方面嚴重影響國家戰略:
1. 中美貿易戰及外交層面
中美貿易戰已對中國利益造成嚴重損害,慶幸歐洲或亞洲各國並無積極參與其中。但修例事件激起多國對中國聲討,處理不慎或會轉化為多國對中貿易戰
2. 5G及資訊科技戰
5G華為斷供或被視作中美貿易戰延伸。但個人認為必須切割討論。中美貿易戰到底是意氣之爭,美國總統換屆估計就到尾聲。但5G戰卻會繼續打下去。G20當中,特朗普曾提及恢復部分對華為的物資供應,但美國國會表態,這不是特朗普一人能作主的事。另外,中美貿易戰開鑼,商界有大量異議;但5G杯葛開鑼,美國資訊產業界兩天內接近全體加入,反映美國是真有心對中國展開5G戰。
除美國有高階電子設備供應,網上亦談及法德亦有接近水準。若修例事件沒處理好,連歐洲也參與杯葛,不用多,一年時間。約三四年時間6G於南韓面世,5G戰略便面臨終盤,時間對中國是不利的。
3. 兩岸政策
台灣方面,近年越來越多聲音表示台灣或可以和平方式回歸中國,國民黨對此相對較為擁護,而民進黨則是激裂反對代表。台灣總統選戰則是兩岸政策的關鍵。因為香港修例事件,台灣民意逆轉反彈,由民進黨蔡英文劣勢轉變成大幅優勢。
中國於兩岸政策方面沒投放一千億也有五百億,因港府失誤全都打水瓢了。
然而,中央依然需要對港府表示足夠支持:
1. 支持香港依法施政,是中央必須的,是面子問題
2. 中央恐懼香港示威被合理化,並傳播到內地誘發連串反中央示威
(註:同期發生武漢衝突,令中央對此更為過敏)
港獨成份:
有港獨支持者參與,但反修例事件基本沒有港獨成份,只有人提出雙普選,但這亦是中央就基本法對香港的承諾。
(註:支持港獨人士基本上只屬極少數,難有具體數字,估計少於三萬,積極行動少於二千,但相對全港七百萬人,只算是極少數。港獨被視作一個政治命題,更大原因是梁振英為向中央報告其政治貢獻而誕生,中央亦借此培養更多香港的中央支持者,但結果卻是培養出大量低級紅團體及議員,口號説支持警察,卻做著違法打人的事,警察護送反對派離開時,他們甚至打起警察來。)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