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iftIsland
DriftIsland

流放者,政治哲学训练,行为和心理科学粉,爱好普及学术洞见,公共政策行业,热衷观察和思考社会问题。

不要相信经济学家: 关于通货膨胀和自由贸易的谎言

最近在读 Jim Stanford 的 Economics for Everyone,(链接里有官方提供的免费章节)有一种很久没有感受到过的智识愉悦。于是打算稍微写一点笔记和大家分享。

大多数人觉得经济学是比较贴近科学的,财政政策(fiscal policy)和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应该交给经济学家去处理,就好像疫情的防控交给流行病学家和医生去处理(我在读Jim的书之前也是这么觉得的)。 经济学长久以来不是公共讨论的领域。

然而,事实是截然相反的。经济学不是科学,而是赤裸裸的政治斗争。不同的政策和思想流派代表的是不同人的利益。当你听一个经济学家凯凯而谈的时候,你应该问她代表的是谁的利益。

经济学一开始的名字是political economy,它的创始人并没有回避经济学里的政治斗争本质。马克思很早就用阶级的角度来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模式的一种)如何剥削劳动阶级并且让资本家获益。今天的经济体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今天的主流经济学政策仍然是在服务资本家(有钱人)的利益。

而现代的资本家们采用了精明的公共关系手段,把经济学和经济政策包装成自然科学,用各种绕口的术语把经济政策和公共讨论隔离开来。当大众觉得自己不懂经济学,需要完全依赖专家的时候,推行满足有钱人利益的政策就没有阻力了。很多服务富人的政策被包装成公平和科学的经济政策。

Jim Stanford 是左派的经济学家,看他的书有一种看马克思解读现代宏观经济的感觉。我学到了自由贸易,通货膨胀,货币政策,等等经济学概念是如何影响不同阶层的利益的。在这篇小论文里,我想解剖几个neo-liberalism的迷思,解释它们是如何服务特权阶层利益。


谎言1: 通货膨胀是不好,应该被严格控制

当你看到“不好”这样的价值判断词,你应该问是对谁不好呢?

为富人服务的 neo-liberal 经济学家们会说,这对所有人都是不好的。东西越来越贵了,这对你当然是不好的。

事实上,通货膨胀的产生往往是因为一个经济体在快速蓬勃的发展,让经济体里的购买力(可以理解为钱)充沛。购买力充沛但是货物的量没有跟上,单位价格自然就上升了。但是,在一个蓬勃的经济体里,其他的事情也在发生:

  • 你会有加薪,而加薪的速度往往会高于通货膨胀的速度。所以你的实际购买力是会上升的。
  • 失业率会下降。经济好自然需要更多的劳动力。于是少数族裔和其他难找工作的人在这样的环境里是获益的,她们找到工作的可能性上升了。
  • 跳槽到更好的工作更加容易了。高薪的好工作也会变多,你跳槽到这些工作也会容易些了。

也就是说,工薪阶层在一个蓬勃的经济(随之肯定能会产生通货膨胀)里是获益的。对社会里的大多数来说,蓬勃经济的利好是远远超过通货膨胀带来的弊端的。

通过经济政策打压通货膨胀实际上是在减缓经济的发展的速度,保持一定的失业率。也就是避免上述的好处,伤害的是工薪阶层和社会底层的利益。

通货膨胀对谁不好呢?对富人。

这是因为富人并不依赖工薪,而是有巨额的财富。你的钱越多,你就会越讨厌通货膨胀。因为通货膨胀意味着你的实际购买力下降了。一个蓬勃的经济给有钱人带来的好处少于通货膨胀对她们财富的侵蚀。这就是为什么有钱人往往会大力推动政府去控制通货膨胀。

过去10年的经济学研究表明5%左右的通货膨胀是不会对实体经济造成不良影响的,而允许实际经济在这个范围内蓬勃发展是会对社会里的大多数带来巨大好处的。

而大多数国家的中央银行的通货膨胀目标都是控制在2%以内。这是因为富人雇佣着绝大多数的经济学家,对公共政策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同时也是她们成功地把经济政策包装成了应该交给专家的科学,让公众意识不到经济政策和医疗一样深刻的影响每一个人的利益。


谎言2: 自由贸易造福所有人

自由贸易的理想是所有国家无条件开放自己的市场,允许外国资本/公司/货物/服务进入市场自由竞争。neo-liberalism说这样的状态下大家都会获益发展;政府不应该干预市场,不应该调控进出口,不应该要求外企技术分享,不应该扶持核心行业。

这些neoliberalism的政策是否真的帮助到发展中国家呢?No.

过去50年里在国际贸易中发展起来的国家和地区(日本,新加坡,韩国,台湾,香港,中国,等等)实际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调控进出口,要求外企技术分享,扶持核心技术产业。恰恰是这些政策帮助这些东亚国家和地区成功跳出依赖劳动力和资源的模式,发展出国内的有机经济体(spin-off economy),成为经济腾飞的范例。

而那些无条件开放国内市场,履行neoliberal政策的国家(多数在南美和非洲)只是富了特权阶层,经济整体还处于依赖资源和廉价劳动力的模式。

自由贸易,如果没有政策干预,实际上并不是公平的。资本和大企业有巨大的影响力,可以逼迫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和劳动者接受不公平的条款。在“自由”贸易的环境中,原本就占有优势地位的企业和国家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来塑造贸易的模式,她们当然会刻意地保持自己的优势地位,刻意地把劣势的企业和国家打压在劣势的地位,以便可以持续剥削。

东亚国家和地区的成功正是在于国家政策干预了“自由”贸易的不平衡,帮助国内企业在外国竞争下存活,习得先进技术。国内企业的收益和资本会留在本国,成为对本国经济的投资,这样会驱动国内经济的发展,渐渐摆脱对外国资本的依赖,摆脱因为依赖而产生的劣势地位。

川普指责中国强迫美企和中国企业技术分享,说这是“不公平”的。真的是这样吗?一个主权国家订立外国资本进入本国市场的规则:必须分享技术。一个外企如果觉得这样弊大于利,大可以选择不进入该国的市场。外企选择进入,自然是利益权衡之后认为获得该国的市场的重要性高于技术分享的弊端。这是一个双方获利的模式。认为这“不公平”的人是在用neoliberaism的意识形态在思考。

neo-liberalism 的意识形态和自由贸易政策是服务富人和富有国家利益的。IMF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和WTO(世界贸易组织)实际上都是在维持服务富有国家和企业的自由贸易秩序。

IMF 看似是给发展中国家提供资本。实际上IMF的贷款都是有条件的(principle of conditionality)。 简而言之,要获得IMF的贷款,国家必须履行neoliberal的政策:无条件开放市场,限制政府投资(包括对本国的医疗,教育,社会服务), 保护外企的技术和资本,等等。这些neoliberal的政策让接受IMF贷款的国家失去了能够帮助本国经济发展的政策工具,让这些国家的经济持续的处于劣势和依赖外国资本的状态,这种状态下她们会继续需要IMF的贷款,于是形成了一个恶性的依赖的循环。

WTO 则是给了企业巨大的权力,让她们可以通过 dispute settlement (冲突调控)机制来反抗国家的政策。本来一个企业要进入一个国家就得遵守这个国家的政策环境。在WTO之下,如果企业觉得某国的政策“不公平”(这当然是按照neo-liberalism的自由贸易意识形态),她们可以在WTO状告这些主权国家。如果这些发展中国家想要维持自己在WTO的成员地位可以继续可以出口到发达国家市场,就必须服从wto的判决,必须给私企赔偿。这让发展中国家失去了很多本来可以有力帮助本国经济的政策工具。

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探索一下国际关系研究里的dependency theory。

讽刺的是,现在的发达国家都不是通过neoliberal的政策发展起来的。她们的发展道路恰恰是通过完全相反的道路:政府扶持核心行业,贸易保护,技术转移,资源掠夺...... 她们通过这样的方式发展起来之后,就把发展的梯子踢走,运用自己的优势地位强迫劣势的国家必须准守neo-liberal的秩序。

非洲和南美的困境也许并不是因为neoliberal 自由贸易政策的“失败”,而是因为这些政策的成功,成功地把她们约束在了必须依赖发达国家的困境,让发达国家可以持续地剥夺她们的资源。


以上对两个谎言的批判只是我在读Jim的书时候印象比较深刻的两个例子。算是抛砖引玉,希望可以有更多的人开始思考经济政策背后的利益斗争。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