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現你的天職 閱讀分享
* 學習「想做的事」,讓自己成長。
* 為別人貢獻所學,同時得到金錢與感謝。
* 將得到的金錢再度投資學習。
* 再利用強化的技能得到更高的報酬。
這本書的目的就是幫助大家進入這個良性循環,而要進入這個無限循環,最重要的就是找到「想做的事」。
「不想做的事」如果變成工作,你會陷入兩個惡性循環:
一是為了紓解工作壓力而不斷揮霍金錢的循環。
二是對工作沒興趣,有時間也不想學習,所以無法繼續成長的循環。
你是否也是下班後幾乎都把時間都花在滑手機上面呢?
找到想做的事的人→能量集中→締造巨大的成果。
沒有想做的事的人→能量分散→締造分散的結果。
熱情X才華X價值觀=真心想做的事
五大誤解,讓你找不到真心想做的事。
1. 以為必須是「能持續做一輩子的事」。(從現在最想做的事著手就可以了)
2. 找到想做的事時,會有「這就是命運的安排」的錯覺。 (沒有完美無缺的天職,每種工作都有麻煩跟不喜歡的地方。沒有「某處一定有適合自己的工作」這種幻想。你想做的事,反而一開始也只是覺得很有趣而已。)
3. 必須是「造福人群的事」。 (如果你想要找到「別人覺得很厲害、很羨慕的事」請務必放下這份執著,我們沒辦法一直勉強自己「為了別人努力」。做想做的事,是能讓自己開心,也能持續幫助別人,得到別人的感謝,建立利己利人的良性循環。
4. 要找到想做的事,就必須「積極採取行動」。 (「不知道該做什麼」的原因往往是「選項多得眼花撩亂」。要找到想做的事,必須先了解自己。
5. 想做的事沒辦法變成「工作」。 (「想做的事」雖然只存於你的內心,但實踐「想做的事」的方法卻到處都是。在思考「想做什麼」的時候,不用想該怎麼讓這件事變成工作,因為只有你覺得想做,一定有人已經把這件事當成工作在做。雖然不能照抄別人的工作內容,但至少可以模仿對方將興趣變成工作的方法。)
讓人陷入迷惘的判斷基準:「該選哪個」
讓人擺脫迷惘的判斷基準:「想做哪個」
自我理解術三大支柱:
1. 喜歡的事
2. 擅長的事
3. 重視的事
喜歡的事X擅長的事X重視的事=真心想做的事
想做的事就是既擅長又喜歡的事,
喜歡的事:有熱情的領域
擅長的事:自然而然比別人容易學會,做起來很開心,一點都不會覺得辛苦的事。也可以說是「才華」「特質」,是與生俱來的。
重視的事:你的價值觀是什麼?(「想做什麼~」才是真價值觀;「該做什麼~」是被父母、社會灌輸的價值觀」
從「為了改變自己而努力」轉成「為了發揮才華而努力」。
「為錢工作的人」贏不了「為興趣工作的人」。
當你能透過「想做的事」為身邊的人創造價值,工作就會變得順利,你也會找到「真心想做的事」。
我們之所以能夠透過工作賺錢,全是因為客人覺得有價值與感謝。金錢=感謝。
別人不會平白無故為你「想做的事」付錢,他們只會在覺得你做的事情有價值的時候付錢。
看完這本書幫助到我釐清很多的想法,這本書內容很豐富,作者所提出的三大步驟、以及書末特輯裡幫助我們找到價值觀、才華、熱情的問題等等…都很簡單明瞭,讓我曉得原來我真正有興趣的是什麼,以及我應該要做的方向是什麼,而不是走在讓自己越來越迷惘的路上。
推薦給想要找到想做的事的朋友們~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