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YiYang
DrYiYang

杨意,美国临床心理学家。牛津大学心理学硕士,康奈尔大学心理学博士,哈佛医学院临床心理学博士后。文章见dryiyang.com 和微信公号“孩子出国后”(笔名杨麒桢)。对亲子教育挑战做深度解析,提供实际的解决办法。

家长一个耐心一个暴躁怎么办?

****首发于8/9/2019微信公号“孩子出国后”笔名杨麒桢,另见网页 dryiyang.com*****

咨询中,和学生工作,免不了和家长工作。父母二人对孩子的看法、态度、方法、理念,又往往不同。

这些不同不是等到孩子青春期了、上大学了、或出国了才开始的。

这些不同,一开始就存在,只是发现得早晚的问题。

不同,有的和先天个性有关,有的和原生家庭有关,有的和后天自我成长有关。

可能,一个耐心,一个急躁;

一个重视孩子的感受,一个简单粗暴;

一个不断学习教育方法,一个依本能习惯来搞。

总之,夫妻俩,在对待孩子上,未必同步。

而如果不同步,那么一旦一方或双方和孩子有矛盾,则很容易滋长和转化为:夫妻之间有矛盾。

大家有没有这样的发现呢?

01

我马上联想到一个亲身经历。要不要分享,有些犹豫。

不想分享的原因是,这个例子(以及上一篇《有多少眼泪可以避开?》的例子)里,好像我是正面例子我先生是反面代表,好像在拿别人抬高自己,我觉得这样对他对我都是非常不公平、不客观的。事实上,例子中恰好我是那个更耐心的人,而已。之所以说“恰好”,是因为有许多例子是先生更平怀以待的,有许多例子是我的妈妈更有创意、零泪水、智取孩子的。

而想分享的原因是:一,写文章时引用小事例可以让话题具体化、生活化。而这是现成的例子,可以信手拈来。二,正因为主人翁是我,我非常有感悟,内心戏比较多,可以写得更深入(如果主人翁是别人,我只能讲我看到的ta的行为,但不能清楚地讲出ta的内心过程)。三,我喜欢在这个例子中我的处理,把它写下来的过程,也是在强化它,在提醒和勉励自己,以后要做好。

所以我们把注意力放在对问题的处理上,而不是谁好谁不好上——这样,一起来看看这个例子吧。

白天里先生有意要带孩子晚上去看棒球赛,问孩子要不要去,孩子兴奋地答应了。于是先生的心理预期是,等到了时间,带他出门。结果到了傍晚,孩子先是不肯吃饭,还不肯入厕,爸爸说“你到底去不去看球?”,他也不回答。问了很多次后,爸爸决定给他洗澡,哪儿也别去得了。不料,刚把他抱进浴缸,他说他要去看球!这时爸爸的忍耐到了极限。细节就不描述了。重点是,爸爸大火,孩子大哭。

发生得特别快。

我冲进来,抱住孩子先。

熊孩子,不仅熊,而且不知道自己熊,活在熊而开心的世界里,完全没意识到自己已经埋了一地的雷,更不知道突然间雷被引爆,他被吓到了。

我感觉先生也意识到自己失控了,但同时仍然处在失控之中(毕竟情绪、肾上腺素、身体的沸腾,需要一点时间才能消停),他旋风般刮进一间房间,“乓”地门响。

这时孩子哭。

我对先生有没有意见?太有了。但是我要先处理什么?

我抱紧孩子,和他共情,安慰他,并和他解释发生了什么:

“你早上说要看球,于是爸爸好期待和你看球的。但是后来你一直不回答他,他好失望的。等他接受了你并不想去看球,你又说要去,他感觉很不好。他一下子也不知道怎么处理他的情绪了。”

然后我问他:“你还想去吗?”

孩子说:“想去。”

我说:“那我可以带你去问问爸爸。”

孩子说:“好。”

我说:“爸爸如果说不带你去了,那你也得接受这个结果。好不好?”

孩子:“好。”

然后我带他去找先生:“开开说他还是想去,我说得来问爸爸。”

同时我教开开说“爸爸对不起,我想去。”

先生同意后,我提醒开开说谢谢。

然后我帮他们把出门的包准备好。先生忙着帮孩子重新穿好衣服。

临走前他过来说:“对不起,我失控了。”

我叹了口气说:“我随时在这,如果你想谈心的话。”

然后我祝他们玩得开心。

我留在家里,洗碗,洗衣服,收拾地板,其实做得很快,内心难得的平静,因为我知道我做的是对的。

当时,如果他冲孩子发脾气的时候,我再冲他发脾气,那会怎样?

火上浇油。

从一个人发火烧到整家焦糊,后果不堪设想。于谁都没有任何好处。

如果我冲他发脾气,是表现得我比他好,比他包容,比他会疼孩子,比他懂得孩子吗?

可是,首先,他才是当时当境在处理应对孩子的那个人,所以他的反应自然会更强烈一些,不在场的人往往会平静一些。

其次,我觉得不要去竞争比较。谁也不喜欢被比下去。只会反而更加捍卫自己的正确性。

如果要的话,直接做就好了——情绪稳定地处理,他自然会看到。

我对自己说:先不要求他情绪上对孩子一直耐心、稳定、和颜悦色,我做到了最要紧,他看到就会被影响。他潜移默化就会学习,我树立榜样很重要。

有时,不需要点明要对方来学。

即使要点明,也不要在对方正在发火时指责他。

更不要自己不做到却要对方做到。

02

先说“有时不需要点明要对方来学”的情况。

我们需要对自己和身边的人增加了解。如果我们发现先生或太太的特点是,善于发现与总结,那么,我们有些地方可以不必点明,以身作则就好。

如果ta的特点自尊心很强,说什么拧什么,那也可以考虑先做好表率。引导ta自己看到、发现你的做法好,ta可能会开始悄悄模仿。刚开始的模仿可能拙笨而害羞,我们可以多鼓励,帮ta有兴趣、有信心、多做起来。

还是举我自己的例子。

我先生是一个很会总结经验的人。比如,有件事,我虽然一直在做,但是没有整理成语言,反而被他一语中的总结出来了:“当开开闹脾气不配合时,我总问他哪里不好啊、你要什么啊,结果他哭得更厉害。而你总有办法打岔转移他的注意力,居然每次都很有效!”他甚至说,在他情绪不好时,他就像开开一样,如果我转移他注意力他就会没事,笨就笨在如果我非要他说他哪里不好,反而不好的时间很长。他于是说我可以用对开开的策略对他。:)

不过我觉得他总结中少了一点,就是,我会先共情。

我对共情的理解是:

共情不是技巧,共情的背后是一种对情绪——不管什么情绪不管它多负面多剧烈——的深刻的允许。因为这份允许,才有耐心。进一步,才可能产生感兴趣去理解它的意愿。

因为先生没有看到共情的这个方面,就成了我需要和他谈的。

                                     03

谈,涉及时机和方式。

可以的话,不要在对方正在发火的时候指责他。那样效果往往是,听不进去,甚至适得其反,越演越烈。

记住有这事儿需要谈。找一个或约一个时间,大家心情好的时候。好好谈。讲明要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很重要,对方做不到困难在哪里,等等。

比如,如果直接说你要多共情,对方对共情的理解深度可能从0-100不等,多半不如你领会的深,否则也不存在你提醒ta了。

对于一个对共情这个概念理解欠缺、不清、不深的人,只抛给ta一句“你要多共情”,就如同,对一位还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孩子说“你要好好学习”。听的人模糊,说的人累。

只能,具体地分享你是怎么做的,你所做的被称之为共情还是异情那不重要,重要的是,具体可以怎么做。 

我发现有几次先生面对熊孩子会情绪激动,我的心跟着紧张,怕听到他发火。发火和严肃的管教是有区别的。于是我意识到,我需要和他谈一谈。

我先通了个气,哪天谈谈呗。

然后,在风平浪静的一天早上,我告诉他,我理解他的烦躁,毕竟很多到点出门到点睡觉的事情是他在照顾。而这些事情繁琐也容易被不合作。同时这些事情有时间压力,往往没有太大余地去耐心地斗志斗勇。所以我理解他会烦躁。孩子熊起来的确挺折腾。

我们可能有一个不同的观念。先生对有道理的哭是很关爱的,但是对于没道理的哭闹是很排斥的。而且他觉得孩子很多时候的哭都是没道理、故意不配合,因此是他不喜欢、不允许,也受不了的。这里也要为男生说句话,男女性别对孩子哭声的反应不同,是有生理基础的。以婴儿饿时的哭声为例,男性女性大脑呈现不同反应,女性会比男性更容易生起同情心,更要去呵护孩子。

话说回来,我对孩子哭,我没意见。哪怕他哭得没道理。我让他哭。我会和孩子聊,帮他或替他表达:你是不是不开心啊,为什么啊,是不是因为这般这般啊,哦你很想能那般那般啊,但是只能这般这般啊,你不喜欢,好难过……

孩子这时,会放声哭,那一个惨啊。好像说到他心坎上了。(“小王我的日子多不容易啊!你们都给我为难添堵。”如此似的)

我会问他要不要妈妈陪,要的话我就在旁边坐着,听他哭。

过程中,看情况,找机会打岔,转移他注意力。

孩子就先愣一下——因为注意力突然转移了,我抛过来的话题他没思想准备,愣一下,大脑加载中,其实看着蛮可爱的。

然后,如果我运气好的话,他感兴趣了,顺着我思路,一下就破涕为笑,也非常可爱。

最后我也告诉先生,我害怕听到突然高声大声。我也不想孩子在这种环境中长大。如果你太烦快爆之前,你告诉我,我上。

04

在我和先生谈的时候,他好像没有怎么醍醐灌顶信誓旦旦。取而代之的是,不露声色,默许吧。

我觉得我们不用期待对方会,一拍大腿,“哎呀妈呀,你说得怎么这么有理呢!我这猪头啊怎么以前没想到呢!我改,从今往后就这么做了!做不到不姓X!”

这种反应应该不会有。

几乎没人喜欢被指出你错了、不好、不足,你得学我,我对,我好、我足。

谈完后不久,有一天早上,孩子又埋雷了。我在厨房听到他们的对话。一半的心提着——别吼啊!一半的心点赞——嗯,这话回得好。

孩子继续埋雷。

我看这事态有点铤而走险了,在事发之前赶快扭转吧!于是我放下手上的活,进去接手。

转危为安后,孩子还没事儿人一样,咿咿呀呀自己玩。

我一看先生,在沙发上看自己的书,不吭声,可能还有被孩子烦到了的余热。

我过去告诉他:你们在里面的过程,我都听到了。你做得很好,你没有发脾气,你很耐心,你的应对我觉得非常到位。我担心你会高声的,你都没有。可惜开开没领情,没意识到你有在努力,有在改变方式方法。他没意识到没领情,我有。(He didn’t appreciate it. But I did.)

在我说“He didn’t appreciate it”的时候,先生马上一句“No. He did NOT.”(就是啊,他没有)。挫败且委屈。

在我说“But I did”的时候,他轻轻说了一句“That’s good.”(那就好)。轻描淡写。 

接下来,我继续做我认为背后有美好的教育理念的事,给对方一些空间去尝试和成长。

05

小结一下,夫妻一方如果想影响另一方更有爱有方式方法的话,今天想分享的是,有时不需要点明要对方来学;即使要点明,也不要在对方正在发火的时候指责他;更不要自己不做到却要对方做到。

自己先树立榜样,潜移默化,永远是硬道理。

当然,这样也不一定、不确保对方就能被带动。

还需要探索其他的方法。

但是在对方正发火的时候指责,除非有人吃棒喝这一套立地成佛,否则,容易火势蔓延“血流成河“。同样的,自己不做到却要求别人做到,也是不会被重视的。

对于学生,国内的留学的,小学中学大学的,遇到的事情会很复杂,难度高。这篇文章,只是用很小的例子,轻松简单的,呈现一个可能性。给大家抛砖引玉。也不是我脾气都好,这不是找个我做得好的例子,希望有点启发性,和大家分享吗:)  

相关阅读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