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YiYang
DrYiYang

杨意,美国临床心理学家。牛津大学心理学硕士,康奈尔大学心理学博士,哈佛医学院临床心理学博士后。文章见dryiyang.com 和微信公号“孩子出国后”(笔名杨麒桢)。对亲子教育挑战做深度解析,提供实际的解决办法。

我的妈妈很强势……

****首发于10/28/2019微信公号“孩子出国后”笔名杨麒桢,另见网页 dryiyang.com*****​

“我感觉和我妈妈沟通出现很大的问题。她一直都很强势也不是很理解我说的话。我已经不知道怎么和她沟通了。我自身的价值观和判断都感觉被剥夺了。我们也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就大吵。”

01

这位女生,生长在一个父母有成、完整幸福的家庭里。她从小和妈妈很亲,但也从小觉得妈妈强势。以前,和妈妈起争执时她习惯了退让。

可是留学后,她更加追求并要求“平等、尊重、交流、隐私、个人空间”。带着这些理念以及对这些理念的推崇,她尝试着和妈妈沟通。

可是每次都沟而不通,失望、挫败、生气、委屈等心情交错升起;并随着尝试与挫败的增加,这些心情逐渐累积,人倍感疲惫。

“在美国快毕业找工作那会儿就很焦虑,自测感觉有点轻度抑郁,好不容易自己战胜了,现在回国感觉又抑郁了,每次不知道说错什么就又被教育一番,说多和不说都不对。我知道因为我妈的强势我们会有矛盾而且自己现在长大了也渴望表达和平等的沟通关系,所以我只能减少回家,感觉自己有点不敢面对她,经常心理压力很大。”

很多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是很强势的。而留学群体,集中了特别多的强势父母。

可以想见,能前瞻地决策出和夯实地支撑起留学这一重大决定,这些父母,大量是社会各界的有成之士。而能在竞争猛烈的社会工作生活中鹤立鸡群、独占鳌头,需要一些特质。其中一个常见的特质,如果用一个词来简单概括的话,就是“强势”。

把强势与成功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放下不表,今天来说说强势父母与孩子的相处。


02

父母强势,在留学生中极为普遍。但不只是留学生,非留学生亦然。只要父母是强势的,就会在家庭关系中不由自主、自然而然、无可避免地呈现出一些特点。

比如,孩子尝试沟通,但沟通无解,进而,身心俱疲,放弃沟通,从心理和物理空间上疏远,以逃避父母强势的说教与挑剔,同时未处理的不满、埋怨、委屈、愤恨、悲伤、压抑、无力、无助等情绪,堆在身心的某处继续积压、发酵,并各以各的方法,时不时冒出来肇事、纠缠当事人自己。有的人,一辈子,都难以彻底走出强势父母给她(他)们烙下的伤痛。

对于留学生而言,与强势父母相处的挑战往往更大。

原因一,是刚才所说的,留学生父母强势的很普遍。绝对不是每个人,但是有很多。

原因二,是留学的性质决定的。如果说,不论出国与否,孩子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思考的深入,而改变,那么,留学可能会加剧改变。因为,留学,真正意义上的留学,是一场高压下集训着适应新文化的历练。从这样的历练中走出来的孩子,不仅接触到与国内有大幅差异的思维方式、情感模式、风俗人情、伦理价值,更重要的是,她(他)们与这些思维方式、情感模式、风俗人情、伦理价值进行了碰撞、磨合、重塑。

原因三,父母对孩子的变化可能没有做好准备。参考《想跨越代沟、文化、时空隔阂?父母首先要做的九个心理准备》。


03

于是,很多留学生在回国后(包括假期回国小住时),深刻地感受到和父母沟通出现了很大的问题。

“我在美国待了几年,自己人格上比较独立了,又塑造了新的理念。这次回国我其实很想让妈妈明白我的观点。

但是她总是命令我,凡是她坚持的都会说‘你必须怎样怎样’。而且经常误解我的意思,我解释的话她也不想听。她甚至觉得我们现在关系不好这件事完全是因为我自私,所以就会这样说我,说我自私。

然后我会特别当真,会觉得她是真的觉得我自私,就很难过的想要辩解。

而我一辩解,她就说我玻璃心,连妈妈的指责都不能忍受,连说都说不得了。妈妈爱说:‘我养你这么大送你出国读书,难道连说你都不行了么?’

她总要求我们吵架的时候我不应该还嘴,应该耐心的听她说完,如果是她误会了,那我应该一笑了之,不要和她计较,不放在心上,等吵架平息后她心情好了再指出她可能有问题的地方。妈妈觉得我不成熟,她认为成熟的表现是能接受别人的误解,因为她觉得社会上会有很多人误解我,如果老板误解我我需要去接受而不是辩解。

可我真的有点做不到啊。我渴求的是一个平等的舒服的交流氛围。而且我本身就是比较敏感的性格。尤其当她说出批评我的话,我总忍不住认为她既然这么说那她一定就是这么想的,而我特别在乎妈妈究竟怎么想我。

她其实人缘特别好,朋友很多,为人也热情、好相处。但是她觉得和我之间不需要那么客气,因为养育我、含辛茹苦,还花钱栽培我。这么多年吃穿住都用她的,到现在也没经济独立,她觉得这些付出足够让我忍让所有了,有什么资本和她争辩呢。

我也挺体谅她的,但是我觉得自己也应该被尊重。我觉得自己尽快经济完全独立了是不是很多事都会好起来......”

在从这位女生这里了解了她的感受之后,我和母女俩进行了一次面谈。


04

我先邀请母亲陈述她感受到的母女冲突是什么状况、有哪些例证。

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那就是,每次妈妈讲完一个例子后,女儿会补充、解释,说“其实不是那样的,我当时是……”。

这时妈妈怎么做?

妈妈没有停下来接受这些新信息,并因新信息而调整对事件的定性、认识。相反,妈妈“啊”了一声带过,继续沿着自己的思路走,继续自己认定的对孩子的分析。

也就是说,孩子没有能影响妈妈。想为自己解释的孩子,她的解释是没有任何效果的。她没有能说服她的妈妈去考虑她的解释。

为什么没能影响呢?

因为妈妈已经形成了对事件的解读和印象。此后妈妈并没有因孩子的解释而改变她已经形成的观点。观点已然是结论。亦为成见。

当时,我告诉她们我对她们互动现场的这个观察。并且,我好奇,这是否在她们平日的生活里也发生着。也就是说,不是一次的恰巧,而是往往如此的模式。

她们都回答说“是的”。

于是,我鼓励她们借着今天的例子,举一反三,以小见大,在生活中去练习观察,观察是否又发生了“妈妈定性,孩子解释,无力说服妈妈”的互动形态。

接着,我请她们一起来理解妈妈为什么会有“定了性就不动摇”的习惯。

这和妈妈数十年在职场上叱诧风云是分不开的。那是竞争激烈、强者云集、男性主导的环境。女性,本来就容易被忽略,更别提如果是以温软示人,就更别想人家把你当回事儿了。

那要如何立足呢?首先要敢于有自己的见地,其次要能够坚定自信地表达见地,再次还得自己的想法自己坚持,不能指望别人帮你推你的想法,得靠自己去推进自己的想法。如果弱弱地试探“可能吧,我也不知道”,那么,直接被其他的声音盖住了。所以,对自己观点的强势,在妈妈的职业生涯中是需要的、必要的、适应的。

只是,我提醒她,现在面对的是家里人。

更确切的说,面对的是你的这个孩子,不是任何别的孩子哦,是这个孩子。

而这个孩子性格温柔文静。对她可能不需要用到职场中需要的强势,在职场恰当的强势用在这个孩子身上可能就变得不恰当了。

好比不同火力不同用途,适当地得调低一档。

强势,是一种力量,说句玩笑话——可以一瞪眼把蚊子苍蝇钉死在墙上。大家记得电影《冰雪奇缘》中的公主艾莎吗?她有能力手碰哪儿哪儿结冰。某种意义上,这是一种权力。

有时我们不自知,不知道我们有这样的权力,控制不好力度,一出手,把对方打得淤紫。因此,我们要收点力气,像艾莎带上手套。

在面谈中,我帮双方疏通对对方情感的表达。妈妈说出了对孩子的欣赏,这是孩子需要知道需要听到的,亲耳听到。

在她们的互动中,以及在许许多多留学家庭和有类似问题的非留学家庭中,我看到,冲突的背后,是爱。爱之深切,表现为冲突。

双方都希望更好,希望你更符合我的期待,希望你是我更完美的那个妈妈、那个女儿。这里体现了对爱、亲密无间的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爱、合拍的爱、理想的爱的渴求。但,那真的是不可能的,别说人和人之间不可能,人自己与自己都不可能完全合拍、认同、理解。人内部都是充满矛盾的,更何况在外部与他人之间。

有趣的是,没有矛盾时希望亲密无间,有矛盾时双方又都希望“你能把我当外人一点点,有一点点见外的客气、温柔、尊重”。

为什么这时,有间、有距离一下子变得吸引人了呢?

因为处理矛盾时,有距离容易有顾忌,有顾及容易有分寸,有分寸容易缩小伤害。我们都不想被伤得太狠。所以,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你对外人都那么好,为什么不能对我也克制一点你的脾气?”


05

这也许在启示我们,没有距离的相知相融,如同魅影,在相处尚好的时候,容易得寸进尺、“贪得无厌”地去幻想得到;但一旦有矛盾,我们会深切地渴望对方把我当外人手下留情别伤我太重太直接,能彼此留有尊严

尤其,孩子对“来自父母的认同”的渴望,可能一刻也未停歇过。如果经历过许多创伤,以为不在乎了,但也许未必如你以为的真的死去了。

所以强势父母,要小心,口下留情。

不要低估了你的一句顺口的话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很多来访者,告诉我,我妈(爸)爱说“你不像别人聪明”“你就是笨了点”之类。这种是经常提的,不愠不火,说的时候轻描淡写,说的人没有生气,就好像说事实一样,好像很客观,平静。听的人也没有生气,但是往往深深地听了进去。另一种是气头上暴怒大骂的,比如“没有我你什么都不是!”则如同炸弹或霹雳,直击孩子的身心,一地的碎裂。

之前说到孩子“有变化、闹个性、争独立、要平权”是必然的,但父母对这些变化尚未做好准备,于是冲突难免升级。

那父母如何做准备呢?

这里的准备是心理准备,而心理准备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情感上的准备:预期孩子会有很大的变化,接受变化的必然性,愿意去听听看,带着陌生、不习惯、不舒服、甚至不同意的各种心情,听听看。

二是,认知上的准备:如同读一本没有读过的备考教材,啃,硬啃,硬着头皮也要一个字一个字的读懂,读不懂的倒回来再读几遍,还不懂的得琢磨得问人,先竭尽全力搞懂,假设它讲的是对的是重要的。我们很久没有这种如同备考复习的感觉了吧。这是一个微妙的心态上的建议。


强势的父母,强势这个特点本身没有什么不好,看用在什么人身上什么情境里。如果用在披荆斩棘,那要下大力气,使大家伙,电锯电钻斧子榔头。如果用在家人身上,是不是硬了一点呢?硬一点会更好吗?

他/她是你的家人,你是希望在她/他的心里,书写一番文字,写进他/她心里,留下墨迹,让她/他记住你的话,记住你。让她/他愿意回味、珍藏。那,用笔就够了。笔才妥当。用刀干嘛。

这篇文章的骨子里,是写“孩子公众号”的最初最初的初衷。那就是,在与大量学生的工作中,听到她(他)们的苦恼,令我难安,想写出来让她(他)们可能远在国内的父母能有机会看到,他们最关心的孩子,内心真实的状况,究竟好不好,有哪些烦恼。

因为这些学生们已经习惯了沟通失败的结果,甚至习惯了不去表达,因此,我想用我的文字做桥梁,让她(他)们的心声被父母看到。

不是说孩子没有可以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是我的初衷是为孩子发声。

所以,这一篇,如果父母们看到时,有一点不开心不舒服,那再正常不过了,您可以对我的文章不满,至少您不是直接对您的孩子生气。

也许不满过后,您有进一步的想法,也期待与您交流,欢迎后台留言。

另外,这篇文章是从一个案例谈起,反映的也只是强势父母中的一部分,不能涵盖所有强势父母与孩子相处的状况。今天只是一个侧面,一个开头。以后再一起讨论其他方面吧。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