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高與小狗ThankYou
米高與小狗ThankYou

我是米高,我與太太有一個很懂事的小朋友 - 小狗ThankYou。 曾經放下畫筆30年,疫情下重新開始繪畫,運用原子筆描繪及追憶逝去的孩子,願他繼續帶歡笑給我們。這個帳號是為小狗而開,In memory of our beloved son

[舊文重貼]《Steem 指南》序言 - 分享關於 Proof of X

我起初有點怕在 Matters 上談 STEEM,亦怕在STEEM上談太多Matters。(故此亦在Steem上另開了一個群組,將Matters的事在另一個版塊討論)。因為正如嘉南 @Jianan 所述 Matters 是 Dapp,而Steem 是公鏈。一來心裡不是來宣傳 Steem,因為若Matters的人去 Steem 不會覺得開心。二來更加不想 Matters 被 Steem 化,因為並不合適。我雖然使用了Matters沒多久,但也看了幾篇討論關於 Matters 發展 與及 與Steem / YOYOW 等的比較。

我不知道Matters 的開發及營運團隊 @Matty 的感受怎樣,但是,我卻很開心看到大家不住的為這平台去構想,例如最近的新人30拍手才能啟動權限,大家不只是批評,更會列出建議可行方案,與及對未來人流湧入時的擔憂。


當我看了大家對 Steem 的討論了解時,我的感受是「竟然會是這麼開放態度地談Steem??!!」這是我沒有想過的。我以為大家會反感,但是在大家的留言中,卻是希望能從 Steem的演變中吸收一些經驗。

原本我的第二篇Steem是想回應 @鳩骨 的區塊鏈內容平台上的仁義禮。但是因為在幾篇文章,與及在 @不明飞行兔 的分享上,知道有一部份人想了解 Steem 生態。故此,不如先轉貼一篇於半年多前的舊文。

在Steem上的華人區,雖然人很少並且來自四方八面不同地域,活躍人數大約佔全個 Steem 的2% 左右,不過相當團結。在Steem 的 Community 票選上, Team-cn 排在前三。並且大家用自己不同經驗,寫了一本 Steem 天書《Steem 指南》,17-18年是第一版,19年進入第二版。這一本指南接近全民參與,縱使是新手加入了幾天,我們也為他們做「新人訪談」,並且也輯錄在《Steem 指南》,若要印出來,頁數有600頁。第二版的指南,主編 RobertYan 找我寫了一個序。我試試用這一篇序,與大家分享,也是延讀阿線 @Sunline 的關於「讚與賞」的文章: 讚賞公民的「讚」與「賞」,替自己和別人拍手!

因為是序言,故此內容有點長,並且已有大半年,有一點過時。請在看這一篇序言時,不要用 Matters 與 Steem 作比較,因為對 Steem 的人而言, Steem 與 Matters 或再加上 Like Coin 是幾樣相當不同的東西。不過,有一點是共通的點,便是 「Proof of X」。
很多人初初接觸 Steem時,不止會以為是內容平台,甚至會以為這是以「作品」(不論是影片、文章、畫圖或攝影) 的區塊鏈網站,故此有一些平台也抄了這部份,去做了一些區塊鏈版權內容平台 (如: 像素蜜蜂)。但是,Steem 卻是只提供工具,在 Proof 任何大家覺得有價值的東西,包括人與人的關係 又或者 一些承諾。

建議大家,試著使用 Proof of X 的區塊鏈內容平台的觀念,去看看下面這一段序言,若有不明白,可以在下面一一留言,我也會綜合起來,再用一帖去解答。

本圖由Steem CN區設計師「賣魚的」設計

《Steem 指南》序言:承先启后,薪火相传

感谢第二版《Steem 指南》主编阿盐邀请写序言,我收到这邀请后一直在想这一年的经历。我写作能力很低,创作能力亦不强,外语能力更加弱,社交交际又差,并且又容易开罪别人,凭甚么在一个区块链社交平台生存下来? 更凭甚么去写序言?

我在想,受了阿盐的邀请,那么我的序言中心点在那里呢? 不如,就先由我的黑历史开始,最起码黑历史也是历史,也应该在史册上留记录。

我上年(2018年3月2日)刚刚加入 STEEM时,看到大家在编写《Steem 指南》及推介《Steem 指南》,但是我一如以往买电器的习惯「不看说明书,而自己摸索」。怎知在一个月内碰到焦头烂额,甚至被没收了一笔为数可观的「买赞金钱」,最后更落入了「黑名单」及无法除名。

起因是我英语不好,但看到英语区有不少人的收入很高,当时我工作的机构在做一本圣经每日灵修书的英文电子版App。我心想「不如直接将这电子书的内容搬上Steem去,那么便可以每日一篇有365篇英文文章。」当真实行动后,竟然比中文帖多了点赞人数及收入,即时感到这「小聪明」起了作用,所以,便继续下去。怎知,几天后被人举报,因而受到连还踩,甚至达到要开一个新号的想法。

这是我在STEEM上,学到的第一个功课: 「不是没版权的内容,我便可以使用」;而是「不是您的创作,不能使用来获利」。别人点赞打赏,是欣赏一个博主的创作能力,而不是欣赏一个作品、内容或新闻报导。始终,STEEM是区块链「社交平台」,所有的点赞都是「以人为主」。

当踏足一个创作平台,若果不是习惯写作、画图、摄影及音乐的创作人,很容易便会想「善用」一些无版权的作品,尝试从中找到「利润」。经过这一年在STEEM上,发觉完全不是这样,前辈们及新一批的编辑用了很多心机时间,整理了STEEM手册,让大家可以放心及用另一个角度去走这一条STEEM区块链的道路。

首先,大家要清楚一个观念,STEEM 并不只是写作平台,甚至可以说「写作是效益最差的项目」。第二版的STEEM手册内,刻意加入不同建基于 Steem 平台的 Dapp,您可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提高自己在 Steem 上的收入。新手老手都适宜,例如:

  • 若您会拍摄影片可以用 dtube 影片平台;
  • 若懂音乐创作可以用 dsound 或 参加好声音 cn-voice活动;
  • 若是旅游达人可以加入 travelfeed 标签;
  • 若喜爱美食可以透过 tasteem 发帖;
  • 爱运动的人可以使用 actifit 发帖;
  • 懂科普教育的可以加入 stemsteem 及 cn-stem 写作团队;
  • 喜爱摄影或绘画可以参加 ntopaz 及 artzone 活动;
  • 甚至喜爱玩游戏可以参加 steemmonsters 及 drugwars
  • 更有两个华人团队研发的发帖浏览工具 partiko 及 wherein 在掘起…………

实在有太多可行的方向,让大家透过自己的长处,在STEEM平台加以发挥。

这一份《Steem 指南》是CN区博主们合力编写而成,甚至经过了两代的编辑,合共超过六百页。新手村村长 @ericet 说过一句话「CN区人少,但力量不少」。我有时在想,CN区人数真的很少,活跃的人只有一百,但是大家慢慢互相认识,慢慢借着STEEM平台而互相扣连。就是因着一点一滴建立的情谊关系,令大家发帖时不是对着空气说话,甚至有机会 meetup 碰面时,竟然可以畅谈数小时而不休。

为甚么大家碰面时会有这么多的话题呢?

《Steem 指南》内亦有一个访谈区,记载了各人的起步时期、在Steem的受帮助的经历及遇上的困难境况。其实,很多Steem博主都走过孤单及迷惘的路;但就是这少少的百多人,大家主动互相帮助,人人多走一步,合力建立起一个能与 Steem 前列社区并列的组织。

这《Steem 指南》有其功能性的作用,但这《Steem 指南》不止是说明书,更是前人跌跌碰碰得来的感言。每一位编辑都抱着培育、分享及教导的心来撰写。他们也不知谁会看,更不知何时才有人看到他写的那一段。但大家也很用心写好自己的那一部份。因为大家的目的都很一致,大家都是为着在看《Steem 指南》的「您」,让「您」能够少碰钉,让「您」能够走得更快,让「您」能够急速成长成功。相信未来还会有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的编辑,各人的经验可以累积下来,并且薪火相传。

STEEM 不一定是长久长存的区块链项目,但相信在这里相遇的一班朋友,情谊可以比STEEM更长久。

感谢大家阅毕这段序言,一起互相关注,一起跑得更远。

米高 Michael 

2019年4月8日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