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高與小狗ThankYou
米高與小狗ThankYou

我是米高,我與太太有一個很懂事的小朋友 - 小狗ThankYou。 曾經放下畫筆30年,疫情下重新開始繪畫,運用原子筆描繪及追憶逝去的孩子,願他繼續帶歡笑給我們。這個帳號是為小狗而開,In memory of our beloved son

米高學區塊鏈 #005 - 量力而為 及 平均成本法,玩區塊鏈不要令自己「茶飯不思」

早前看薯伯伯的 Facebook,看到有香港警察因為抄賣比特幣而負債財困。

我看到這一則新聞時,想了很久,到底有甚麼情況下才會因為買比特幣而負債? 就算要用 Defi 或在交易所借貸,也要先有抵壓的主流幣或者美元穩定幣才借出其他貨幣。

唯一的原因,應該是借日常的法幣,再用這些錢來買加密貨幣。

在貨幣大升或大跌時,最容易吸引人投資。大升時,就好像站在風口的豬,吹一吹也會飛上天;大跌時,突然人人都覺得自己是股神,炒到最低的機會。

這麼多年了,我已判斷自己沒有「投資運勢」,買入股票或貨幣時,常常都是ATH 買在最高位,之後倒跌;又或者當失望賣出時,竟然在最低位,貨幣就止跌回升。賺是別人賺,虧是自己虧。

早前也看過 LikeCoin的創始人 高重建的分享,在2017年每天100美元買入比特幣,至今已累積了十多個比特幣;而在差不多的時間,也看到朋友分享一篇文章「平均成本法」,即是若果想買一種股票,將原本想買入的金錢分為100份,每天買入1份 (即是1%),100天後會發覺不在最高,不在最低,而在中間價位。

我開始參與加密貨幣時,的確是用自己身上的金錢,不過並不是借或拿一大筆錢而來,因為當時我也擔心全部變成「廢紙」。所以只是使用日常省下的錢來投入加密貨幣,當時我大約是每天省一百港元左右。

在香港生活,因為每天的消費其實不低,每天省100-150港元並不難,省了下來也不會過得不好。之後每月儲了一些錢後就買入以太幣,再用以太幣來換我會使用的貨幣。這一個動作,從 2018年4月起至12月,一共維持了9個月。慢慢地,手上的Steem到了一萬個,就停了。

停止的原因,主要是手上的加密貨幣都是區塊鏈內容平台與及區塊鏈遊戲,貨幣可以在這些平台上「錢生錢」。此外,我也開始知道怎樣將日常生活「區塊鏈化」,早前寫過一篇文章,有興趣可以參看「 在區塊鏈的內容平台上兩週年記念 」,內裡可以看到當年不同的 Dapp項目。而這些項目所獲得的 Token,已經開始超越我每月投入的錢。

就在 2019年開始,已用「內循環」(哈~~) 的方式,將每天新生出來的幣,轉為我想儲蓄的加密貨幣。更多的時候,我會拿來測試不同的新項目,與及參與一些新幣空投活動。

因為就算新幣變了「垃圾幣」,又或新聞項目完全涼了。虧的也只是一天或數天的「新生幣」,本金沒有甚麼影響。最重要是,就算成功或失敗,也可以透過在 Steem / Hive / Blurt / Matters / Torum / Noise 等寫文章寫經歷,賺回這一些「虧了的錢」。這一年,更有 DEFI 平台,「錢生錢」的項目就越來越多。

以往是自淘腰包,每天或每月投一點錢 (法定貨幣);現時也是每天投一點點錢,不過是各區塊鏈項目新生的幣。

特別是有 DEFI 平台,我知道有不同的 DEFI 方法可以 Staking,不過我只喜歡主流幣 及 穩定幣的流動池,當中有一些「利息」 (平台的 SWAP 手續費 或 DEFI 平台幣)。

當 DEFI項目的主流幣上升,就好像「平均成本法的出售主流幣」,不會有「賣早了」的虧蝕感,甚至可以在最高位時,手上仍有幣在賣。

當DEFI項目的主流幣下跌,就好像「平均成本法的買入主流幣」,就算下跌也只是變相買多一點主流幣。

(這是其中一個 DEFI 項目, Heco鏈的 MDEX平台)

只要參與的DEFI 流動池項目是自己熟悉的項目,又或者是一些主流幣的項目。那麼,每天就可以有「安樂茶飯」,不怕幣價上升或下跌而引起的「茶飯不思」;若想試新項目或抽新幣,又不用使用額外的資源來參與。

最重要,就是不會被區塊鏈項目,而影響了日常生活。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