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子
米子

Every moment matters.

会迁移的饮食习惯

       第二十一天,三个星期的时间了,好像足够我腻烦 “呆在家里与爸妈朝夕相处”这件事,这也是我自大学毕业以来连续居家最长的一段日子,我开始有点期盼着回归独居生活了……

       印象中妈妈一直没有工作,不管爸爸去到何处,她总是陪伴我们左右、料理家务。大学以前,我就读的所有学校都离家很近,一日三餐惯常是走回家吃。我们住在不带电梯的商品房六楼,每天中午放学尤其的饿,跑上楼梯时,家家户户的葱蒜香、卤料香“夺门而出”,通过鼻孔渗进我那敏感的气味神经。这时便要期待着今天中午能不能吃上喜欢的东西啊,小跑小跳着窜上楼,门锁已经打开,只须拧下门把手就能吃上妈妈做的饭。吃妈妈做的饭似是一件已经习以为常的事情,我和哥哥还会羡慕那些每天在外面点餐的同学,偶有一两次妈妈有事外出、给我们留了钱,一定要吃上平时吃不到的煲仔饭或者炒牛河。奇怪的是,那时觉得异常好吃的快餐,每次吃完喉咙总有点不舒服,整个下午拼命喝水才能解渴。妈妈解释说“每次去买炒牛河,看他不知道加了多少味精呐”,但我们依然爱吃,直至长大才慢慢戒掉这种“重油重盐重味精”的调料堆砌品。

       毕业后我到深圳工作,实习期挣的钱少,为省钱就开始学着做饭、带饭。跟室友一起去附近的超市买回油盐酱醋,货架柜上满目琳琅的调味品,我只拿了最熟悉的几样,这是常年活跃在妈妈的厨房里,稍加调配就能成就美味的好搭档。学着做饭,妈妈的一些小习惯竟潜移默化地转嫁到我身上,炒菜间顺手舀几勺汤水,淋到正炒得热乎的青菜或土豆上,热得滋滋叫,这时候搁上锅盖只等它收汁就成了——妈妈说骨头汤能调出鲜甜的味道,这可要比味精好使得多了。工作四年半之间,在各地的餐馆里品尝过不少美食——既懂得欣赏“异域”的美,也总要给自己留一处居家做饭的地方,这成了我在搬家时重要的考量,有那么一两回,竟是楼道里的饭菜香立定了我搬家的决心。这有烟火气的社区,给我一种莫名的安全感。

       小时候家里还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每日一定要吃三餐,这“三餐”一般都得是热灶头上出锅的东西,哪怕是几个蒸馒头、一碗粥、一个水煮蛋……暖胃的概念于我,是由妈妈创造出来的。偶尔遇上春节、家里拜神或重要的日子,大家熬夜、起得很晚,她依然坚持起来蒸馒头或煮菜汤,给我们吃了作早,照常一日三餐。等我工作一两年后回家,发现妈妈竟然开始睡起懒觉了——常常是十点半过后才醒来,这时我已经自顾地吃好了早餐,在桌前做自己的事情。而妈妈也不再需要“一日三餐”了,只要还不饿,便可以不吃东西,这点让我很诧异——“不是您告诉我们每天一定要吃三餐吗?”“那是因为你们还小啊,长身体的时候一定要吃足三餐才行。”“以前紧着你们上下学,自然睡不了懒觉,每天天不亮就自然醒了。”……原来这一日三餐的规矩,竟从妈妈的身上迁移到了我身上,而这也不是我想象中妈妈的“饮食哲学”,只不过是为了“还在长身体的我们”而造出来的“养育哲学”罢了?

       第二十一天,三个星期的时间了,成年的我依然在享受着一日三餐的待遇,最近我也开始包揽一部分的“煮食”工作,这会儿该我去做饭了……

近期做的饭菜……之一……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