蠟筆線
蠟筆線

人生就像一條蠟筆線,乍看是一條線;仔細看才發現其實由許許多多的點組成

職能治療和物理治療的差別

這應該是當我說出我是職能治療師時,很多人會有的疑問。

以下都是我有聽過的各種二分法,當然我要說的不是google上就查得到的定義,說實在的,有時候我們搬出定義聽完還是似懂非懂,畢竟這是不完全分開又不完全重疊的領域啊!以下討論的以生理和社區領域為主。


迷思一:職能治療做手;物理治療做腳

這真的是我聽過最常見的分法,其實說錯也不完全錯,但有顯得狹隘了,會有這麼一說,主要是因為發展遲緩的小朋友或是中風、脊椎損傷的個案去醫院或診所經常都是物理、職能都有做,為了避免活動內容或訓練過於類似,久而久之就會發展出職能治療針對上肢加強;物理治療針對下肢加強的說法,但其實這對於兩個專業而言都是侷限的說法。職能治療的本質就是全人觀點,因此是看個案的功能哪裡需要加強,並不限制於上肢功能,以小朋友而言,包括注意力、活動量、感覺統合等;以大人而言,包括認知訓練、活動或環境調整等。


迷思二:物理治療做ADL;職能治療做IADL

這是我跑社區復能聽到的說法,也有照專真的是依照這樣的方式去開長照碼,ADL指的是基本日常生活(吃飯、如廁、轉移位等);IADL指的是工具性日常生活(備餐、購物、打電話、管理財務),我自己聽到這說法的時候真的滿傻眼的,也認為這樣的專業分法沒有什麼參考性。


迷思三:物理治療負責臥床、能力較差的、職能治療負責能力較好、練認知的

這同樣是我在跑社區聽到的說法,其實和上面的概念差不多,這樣的分法真的讓人啼笑皆非,職能治療確實對於失智症介入有研究,但並非針對臥床個案就不能介入,物理治療針對能力較好的個案如果沒有認知問題也可以訓練平衡或是其他動作能力。


我自己的概念

那到底怎麼樣分才是對的呢?又或者其實並不能完全把兩者一分為二呢? 說實在的,大部分的人,就算是常常逛復健科的老病人,都不一定真的了解職能治療和物理治療的精神和領域。


一部分當然是因為健保制度下造就物理治療跑電療更好賺、職能治療一直拿cone杯滑滑車;另外一個原因其實是這兩個專業本來就同根,從大學科系發展角度來看,其實在早期職能治療和物理治療是合併在一起統稱復健科系,大家對於復健這個詞還是熟悉得多,當我說自己是職能治療師,知道的人不是醫療相關專業就是有接觸過的人才知道,一般人的反應都是「那是做什麼的?」,不過如果我說自己是復健師,大家馬上就懂了,然後根本沒有「復健師」這個名稱!!


職能治療以全人的角度為出發點,看的是整體、全面的功能,也因此包括生理、小兒、精神、社區四大領域 (社區是近年來才發展出來的領域);物理治療則是分為神經、骨科、心肺、小兒,其實彼此還是有重疊和分開的部分,比較常搞混的應該是生理領域,比較易懂的說法是如果是肌肉、骨骼、神經有損傷,像是閃到腰、落枕、腳踝扭到,那通常會先接觸物理治療,讓原本受損的地方恢復就沒有障礙了;如果是累積性的傷害影響導致功能受損,那就需要找職能治療,因為我們會考慮到你的活動、角色、環境等因素。


舉個例子,如果一個人因為五十肩手舉不起來,物理治療會想辦法讓手可以盡量舉高、讓組織不要沾黏;職能治療則會去考慮這個人是媽媽的角色,平常需要拿上方櫃子的東西,那是不是有什麼方法可以讓這個媽媽在生理功能有困難的情況下一樣可以完成她要做的事情而不被限制。


不過其實也不用想太多,反正職能治療和物理治療都無法自己接案,我們都需要醫師的醫囑和轉介,醫師都會幫你開好好,雖然實際治療不是他執行;就連近幾年蓬勃發展的社區復能,於法律上而言也是遊走在灰色地帶,期待有一天可以修法吧!雖然這難度就像越級打怪一樣。

以上是我自己的個人觀點,如果有錯也歡迎討論和指正


省思:復健是預防還是治療好?

這是一個比較新的觀念,但其實是西方已經有在推行,台灣也一直想要推行的觀念,其實當我們已經有不舒服的感覺才尋求專業,這已經是第二級預防了,最好的第一級預防應該是在症狀都還沒開始前就先接觸專業諮詢,調整良好的身體姿勢及適當的運動、改善有害的環境,減少後續造成的傷害,不過在醫療專業實務上其實還是很難做到這一塊。

醫學為生命增添歲月, 復健為歲月增加生命 攝影師:Sharon McCutcheon,連結:Pexels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