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獨俱樂部
原獨俱樂部

我們是原獨俱樂部。政治上主張台灣原獨。運動上堅持自然主權和歷史正義。智識上強調複數方法與複數觀點。關心所有與原住民族有關的課題。我們也是文化橋樑的建構者。

原獨火塘|認識以森林為作物的農業

這種「種植森林」的活動其實是長期的糧食生產活動,但因為和我們現代的農業手段差距過大,學者直到最近才意識到,美洲的原住民族其實以多種方式與環境互動,並且在土地上留下鮮明的痕跡。

歡迎回到原獨火塘。上次我們談到現代國家治下原住民管理土地的權利和權力,今天讓我們將目光放遠,由太平洋彼岸的例子來觀察土地利用的另一個面向。

說起美洲大陸西岸,例如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太平洋沿岸地區,大家眼前可能出現戴雪的高山和遼闊的原野,此外當然也少不了壯觀的森林。但很少有人知道,這裡的原住民有一種「種植森林」的奇特活動,但並非出於保育理念,而是為了生產糧食。從現代知識的觀點來看,這活動太過奇特,以至於學者直到最近才發覺原來有這麼一回事。

Sources: Market Watch

什麼叫做「種植森林」?

歐洲人抵達美洲大陸後不斷向西擴張,到了十九世紀,原本居住在西岸的許多原住民族雖然被迫離開家園,但並沒有因此放棄祖傳居地,卻將昨日的居所轉變成明日的儲糧。原住民在鐵杉和雪松的林間空地上種植榛木、垂絲海棠、蔓越梅和山楂等樹木,一百五十多年後的今天,這些「森林花園」依舊健在,蓬勃的發展,據稱也是學術界首度在熱帶地區以外觀察到這種人類活動。

這種「種植森林」的活動其實是長期的糧食生產活動,但因為和我們現代的農業手段差距過大,學者直到最近才意識到,美洲的原住民族其實以多種方式與環境互動,並且在土地上留下鮮明的痕跡。

❝ 人與土地不是割裂的存在 

近來學者發現這些夾雜在針葉林中的「森林花園」是人力刻意所為,但是這一點違背學術界的基本信念,也就是人為的植被干預若沒有長期維持,很快就會被當地的原生植物所取代。但這些森林花園在沒有後續維持的情況下,存在了一個半世紀之久,至今欣欣向榮,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學者研究了半天,得到一個結論:當初原住民刻意交雜種植多種植物,這使得生態利基都被一一佔據,一旦成長起來,其他的植物就很難打入這個「花園」了。這一點也證實了近來學術界的另一個「新發現」,亦即人類不必是負面的環境影響因素,人類也可能對土地做出長期正面的貢獻。

認識這一點之後,另一個謎團也迎刃而解:十九世紀的歐洲人類學家抵達美洲大陸西岸時,曾經感到非常困惑,此地原住民沒有農業活動,為何能夠發展出那麼複雜的社會呢?當時的學者相信,唯有西方世界的那種農業活動,才能支持大型且複雜的人類社會,在觀察不到那種農業活動的情況下,學者只能揣測,這些原住民大概是圍繞著鮭魚而組織的社會吧。一個多世紀後的現在,總算真相大白了:

❝ 當地原住民有農業,他們的作物是森林

▼ 圖為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希姆先人(Tsimshian)故居的一片混雜林,在超過一百五十年後依舊欣欣向榮。
Sources: Science

類似的雨林之例

2017 年也有科學家發表研究成果,指出類似的「種植森林」現象,地點則是南美洲的亞馬遜雨林。研究發現這些「森林」可以回溯到歐洲人的天花瘟疫導致當地原住民大量死亡之前,也就是說,這些「森林作物」至少已經存在五六百年之久。

科學家們發現,亞馬遜雨林約有半數的樹木只屬於 227 個超優勢樹種,其中不少被當地原住民取用為食物,且在有原住民聚落存在之處也比較密集出現。這些樹種還有一個特性,就是不需要人工照料也能夠順利存活。

原住民在被外界視為「純天然」的熱帶雨林內盡情製造「人工森林」,這景象令科學界感到錯愕,並重新檢視通念中的「農業」概念。此外這項「發現」還有一個比較少被人論及的面向,那就是糧食的生產不必然以破壞環境為代價。問題不在於生產糧食這個活動的本身,而在於要順應環境而生產糧食


❝ 原獨語錄 054|想要不被打倒,就要先創造出不可能被打倒的結構。❞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