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獨俱樂部
原獨俱樂部

我們是原獨俱樂部。政治上主張台灣原獨。運動上堅持自然主權和歷史正義。智識上強調複數方法與複數觀點。關心所有與原住民族有關的課題。我們也是文化橋樑的建構者。

原獨活動|亡靈年鑑,沒有好人的晦暗大地

原住民作家筆下往往沒有什麼光明,這是人生歷練與感受在文字裡的忠實反映。有些作者筆下會創造出各種正面人物,然而最終誰也沒有好下場,《亡靈年鑑》則是在一個涼薄的世界裡,讓所有人不論德行都理所當然的不可能有好下場。

原獨讀冊,又來讀一冊,今天來向大家介紹原住民小說《亡靈年鑑》,這是一本受很多人讚許,也被很多人厭惡的名作。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厭惡一個原住民作者撰寫的北美故事呢?

Sources: David Sola/Unsplash

亡靈年鑑》(Almanac of the Dead)出版於 1992 年,早已不是新書了,但各界對這本書的評價始終毀譽參半。這是一本七百多頁極為漫長的小說,作者是獲獎的北美原住民作家希爾科(Leslie Marmon Silko)。她的成名作品是 1977 年的小說《儀式》(Ceremony),《大英百科全書》並且形容她是「那個年代最重要的美洲原住民作家」。她於 1948 年出生在美國新墨西哥州的印第安人保留區,生來就有一個複雜的身份:她是普韋布洛人(Laguna Pueblo),祖上也曾有美國白人和墨西哥的白人。為了讓她不必進入寄宿學校也能接受教育,她的父親寧可每天開車一百英哩接送她上下學。她完成了大學教育,曾經進入新墨西哥大學法學院,但不久後就決定要全職從事文學創作。

1992 年出版的《亡靈年鑑》在很多方面令讀者感到挫敗。這大書開篇不是文字,而是一張由墨西哥到美國南部的地圖,上面有地名,有人名,不用一句敘述文字,就讓讀者意識到這本書不容易讀。

Source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亡靈年鑑》不只地理上範圍廣大,時間跨度也相當可觀,從殖民時代直到寫作的當下。小說裡人物繁多,各有各的人生悲劇,各有各的卑劣可鄙,乃至於一些書評家大起反感,認為整部小說裡就沒有一個值得的人,沒有一件值得的事,因此這不過就是被包裝成故事的負面情緒罷了。

不過近來有眼尖的研究者注意到這有趣的現象。英國斯特靈大學(U. of Stirling)專研英美及原住民文學的博士生熊諾威(Madelyn Marie Schoonover)在一篇書評中指出,許多人對《亡靈年鑑》感到失望,是因為小說情節不符合歐美白人心目中原住民該有的形象。歐美白人可能預期並且預先接受了非原住民角色將被負面處理,但原住民角色應該會展現出智慧和高尚的一面,當他們發現所有人都同樣糟糕,在小說的世界裡所有人同向萬劫不復的深淵滾落,由於情感上無法接受,他們只好指責作者自我放縱於長篇書寫負面情緒,甚至有人把希爾科稱為當代的德薩侯爵(Marquis de Sade,十八世紀歐洲情色與性虐待文學代表人物)。

熊諾威的觀察和我們的看法相近。我們在介紹原住民文學時不只一次提到,原住民作家筆下往往沒有什麼光明,這是人生歷練與感受在文字裡的忠實反映。有些作者筆下會創造出各種正面人物,然而最終誰也沒有好下場,《亡靈年鑑》則是在一個涼薄的世界裡,讓所有人不論德行都理所當然的不可能有好下場。

大西部小說《寂寞之鴿》(Lonesome Dove)作者麥克莫里(Larry McMurtry)曾經撰文評價《亡靈年鑑》,他認為這是一部反資本主義的小說,「如果馬克思把《資本論》的場景放在美洲,結果可能就是這麼一部書。」當然,這只是個比喻,馬克思不可能擁有希爾科的人生經驗,也不會擁有希爾科的原住民視野。

Sources: Amazon

其實,那些因為找不到「智慧的印第安人」而感到挫敗,進而指責作者的白人讀者,應當能夠在《亡靈年鑑》裡看到白人文化的陰影,或者說,是基督宗教的陰影:

❝ 沒救了,眼前就是世界末日的光景。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