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ming
Huaming

Asian Studies Major @ UMich

最近的一点杂思-Sinophone Studies

作者:废怯少女(来自豆瓣)(也就是本人的豆瓣账号XD)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749989312/


我曾看豆瓣网友“大清国的猫托邦”写到自己是为什么选择了政治哲学作为自己研究的方向,在那篇文章中他写到“有些人是因为知识的兴趣而从事学术研究,有些人是因为人生的困惑而从事学术研究”,豆友大清国的猫托邦属于后者,因为他想要回答“什么是美好的人生,什么是美好的政治”这样的问题。


他的分类和回答也促使我不断的思考,自己究竟为什么身在美国,却坚持要进行中国学研究。我出生在帝都一个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家庭,从小到大心灵上确实有些磨难,但是在真正苦难的人看来可能不过“少年不识愁滋味”。事实上,我的家境使我可以从事自己真正感兴趣的研究而不必有很多后顾之忧,我从初中到高中理想一直是能够深入研究中国历史,那么到了大学,选择东亚研究也不是什么意外的事情了。但我又觉得,我,特别是从来到美国以来,精神上一直面对着某种困顿和疑惑,这和我从小接受的教育、我从小接受的观念必不可分。换句话说,“中国文化”,“中国社会”,再大而化之说,“中国国情”使我有了很多困惑。我知道,如果我去学习经济学,或许也能找个还凑合的工作,每天朝九晚五;但对于心灵敏感的人来说,这种来自精神层面的自我审视必将贯穿一生。而我选择中国学,或许也不能真的找出问题的答案,但是在阅读写作,在不断和同伴、导师的讨论中,我对自身经历必将有更深刻的体悟,对于自己的困顿也有更好的理解。


我在本学期选修了一门课程叫做“Sinophone Studies”,翻译成中文叫做“华语语系研究”。“华语语系研究”将自己视为“新清史”框架的延伸,通过对于由清帝国到现在的中国的“大陆殖民”的审视,重新看待除中国大陆之外的华语语系的文化政治。我个人的理解是,在华语语系研究的开创者看来,或许中国大陆带有很强烈的新殖民主义的色彩,所以Sinophone Studies和Francophone Studies秉承一脉,以研究被殖民、被边缘化的文化政治历史为主线。


这门课其实带给我了很大的冲击和困扰,这个冲击和困扰来自两方面:第一,这种对于中国的“去中心化”,其实或多或少暗示着中国内陆是“铁板一块”的殖民者。然而任何在中国大陆学习或工作经验的人都会知道,在中国大陆,这种“铁板一块”本身就是刻板印象。一个在帝都生活的高级工程师,和在某乡下的赤脚医生,在物质生活以及精神生活上的相差之大可能甚至超越一个在新加坡的高级工程师和在帝都的高级工程师。(hmmm写的时候没意识到,但是实际上这个其实很像德里克的一些描述?)第二,我们的历史学习多次强调自己被殖民和侵略的历史,现在要我们接受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其实也是殖民者,仿佛对于我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其实我在课上,算是对“华语语系研究”批判较少的。一方面由于我是唯一的本科生,对于课堂的讨论贡献十分有限。另一方面,或许是因为我是唯一一位在中国大陆出生,却在美国接受本科教育的人,我急于展现自己不是和“传统的中国人”持有类似观点的人一样,所以对于“华语语系研究”的态度也比较温和。然而,这真的意味着我能接受这种叙事吗?


我一直希望自己能够既有中国同学对于文献的重视,又希望自己有美国同学的理论储备。但是目前来看,我可以说是在两方面都很失败。我不断的自我怀疑,甚至断言自己不适合学历史,转而研究文化,种种不自信。究竟我应该怎么做才能提出更深刻的问题,包容更多的见解,更勇敢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呢?可能还需要更多的训练吧。


如要在一生之中达到你的目的至一相当程度,你必须作三项准备,其中两项是长途的,另外一项是短期内便可获得相当成果。长途的准备是:(1)你必须借助于现代西方社会科学发展出来的观念与分析;你必须整合这些现代西方社会科学的成果于你的历史解释中,这样才能把中国的根本问题分析出所以然来。(2)从理论上讲,中国的大病根也反映在代表早期五四思想的自由主义在中国的失败上。如果我们认为引进英美文明所发展出来的自由的价值、人权的观念与民主的制度至中国的泥土上,并使其茁壮地成长,是治国的大道;那么,为什么大致可以说代表此一思潮的早期五四思想,很快被相反方向各趋两极的意识形态所取代了呢?是不是早期五四思潮所代表的英美式的自由主义,由于糅杂着法国式与德国式颠覆英美式自由主义的成分,而根本不纯正呢?即使早期五四人物对英美式自由主义已有相当纯正、深入的理解,是不是中国的客观环境(传统政治秩序的解体、帝国主义列强的侵逼等)也不可能允许它在中国顺利地发展呢?从这个观点来看,中国问题的焦点在于是否可能移植英美自由主义所蕴含的文化与制度及使其在中国泥土上生根的问题。(当然不是指原样照搬。将来英美式自由与民主的文化与制度如能相当成功地移植到中国来,它们也不可能与英美的原型完全一样,但必须与原型共有许多特点以致不失纯正性。)然而,在探讨这一系列重大问题之前,你首先需要把英国自由主义所蕴含的文化(包括思想、符号、价值)与制度弄清楚。(3)前述两项准备必须建立在坚实的外文能力上。你必须尽快把英文学好,必须达到直接阅读西方一流学术著作而不感吃力的程度。前述两项准备是非积年累月不为功的;但,这最后一项准备,希望在一年之内就可完成。(参林毓生:《殷海光先生对我的影响(代序二)》

——引用自豆友“大清国的猫托邦”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2101787/


欢迎更多了解Sinophone Studies研究的同伴交流,纠正我的观点。谢谢!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