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頌華
鄒頌華

香港人,平時寫字、撚貓、行墳場。曾為BBC中文網專欄作者,寫過十年Lonely Planet旅遊指南。修習瑜伽、茶道(裏千家)和花道(池坊)。暫時這裡先放一些已發表但在網絡上較難讀到的文章。

【文化籽】野餐+看書+音樂 向詩遊 異鄉的也斯致意

(编辑过)
繼續back up自己的蘋果文章。本文載於2018年2月24日的《蘋果日報》,我訪問了好友「書送快樂」創辦人Cynthia。文中的許多人和事已不復返--也斯的香港消失了;香港大學變了樣。也斯拍過紀錄片,他鏡頭下的李柱銘、吳藹儀,仍是那個在立法局大樓的露台上說「我們一定會回來」的議員,如今二人在強權下成了戴罪之身。不變的是友人對閱讀的熱愛,老是想辦法為藏書找好歸宿。留下來的人,還有很多重要事情要做。
Cynthia(左)與友人成立推廣閱讀組織「書送快樂」,用野餐和品茗向文學巨匠也斯致敬。

「書送快樂」創辦人劉庭善(Cynthia),一邊喝茶,一邊談到數年前一部也斯的舊文結集《喝一口茶》。這位傾力推廣閱讀的廣告人,大家未必認得她,但談到90年代打入香港市場、當年走高級路線的Lipton茶包「茗閒情」,正是由她起名。而每年她也為她所鍾愛的文學巨匠也斯,搞一場結合野餐、品茗、音樂會和閱讀的致意活動。

愛書如命的人,都有一個「壞習慣」,就是囤積書刊到慘不忍睹的地步。從事廣告二十多年的Cynthia,約十年前成立「書送快樂」,為堆積如山的書找好歸宿。她說:「從前做廣告文案,哪有在網上找資料這回事?靠的都是看書,於是買了好多書,多到無法再放在家。我是吃文字飯的,實在不忍送書去堆填區,於是開始想為書找第二個家,最後和幾個志同道合的人,成立『書送快樂』,把好書送給有需要的人,分享閱讀的快樂。」

2013年初,文壇巨匠也斯去世,當年學界和文藝界舉辦許多悼念活動。作為也斯的忠實讀者,Cynthia也參與其中,而且紀念活動持續至今,成為「書送快樂」每年最受歡迎的活動之一。

「書送快樂」每年舉辦的也斯紀念活動,也在戶外進行,吸引不少市民參加。

吃一口本土文學的味道

紀念活動的主題包羅萬有,由第一年的「食物」,第二年的「城市」,至去年香港回歸20周年的「守望香港」,到今年由香港走去「異鄉」,環環緊扣也斯的寫作題材,而且閱讀分享從不在圖書館、咖啡店舉行,她偏要挑在藍天白雲下。

「我們的想法是文學絕不離地,可與生活接軌。也斯喜歡美食和音樂,他寫了好多關於食物的詩,所以最好就是一邊野餐,一邊看書,還可欣賞露天音樂,讓參加者一嚐精采的本土文學味道。」

「本土」如何精采?也斯曾以紅菜頭、苦瓜和豆腐入詩,Cynthia就找來專賣本地農產品的雜貨店「港嘢」,根據他的詩做了幾款小吃。又因緣際會,她認識了也斯的老友劉健威的太太,連「留家廚房」也為活動提供美食。「我並不認識也斯本人,更遑論他的朋友。但有一次,有位女士來我們的辦公室,說想買書給孫兒。她發現我桌上有也斯的作品,她就說作者是她的朋友,她的餐廳也張貼了也斯的詩句。香港應該只有留家廚房這樣做,於是我就主動問她是否劉健威太太,能否為活動提供食物,這會為活動更添意義。」

專賣本地農產品的雜貨店「港嘢」根據也斯的作品為活動提供小食。
「書送快樂」與「香港版畫工作室」合作,用活版印刷機活現也斯的詩句。

現場印刷精選詩句 「噙」字考起人

Cynthia搞文學活動,沒有一陣文青味,她不高談闊論要「解讀」或「梳理」甚麼「文本」,也不引用甚麼「主義」去「建構」或「拆解」一首詩的「脈絡」。她搞的也斯紀念活動,跟也斯的作品一樣,多元好玩、輕盈而有份量。

「從前的文人好勁,自己作品自己印,所以我們也想讓參加者體驗活版印刷。幾年前新界有一間小型印刷廠結業,那部老爺印刷機輾轉落在『香港版畫工作室』,我們跟他們合作,在活動現場讓參加者印刷部份也斯的作品選段。」問題來了,小型印刷廠以印卡片為主,字粒有限,姓氏和街道名齊全,但詩句用的字可能很偏,今年Cynthia選了也斯1991年的詩作〈異鄉的早晨〉,作者「默默看雨後簷滴,破碎的話噙在嘴角」,那個「噙」字,就難倒所有人了。「以前遇上這種情況,要去台北『日星鑄字廠』找,通常都會有。但今次竟然連日星都沒有,需要重新鑄字。」

也斯關心香港,也書寫海外,由留學美國,到世界各地遊歷,他在異鄉的所見所想,成了今年的主題活動。Cynthia從口袋裏拿出一個小布袋,解開袋口,倒出六個迷你布公仔,比拇指頭還要小,正是也斯1982年寫的短篇小說《煩惱娃娃》中,來自中美洲的手信。「也斯於1978年去美國柏克萊念書,他後來和太太去巴黎探三個朋友,送了三袋煩惱娃娃給他們。那是源自危地瑪拉的傳說,只你要晚上對着煩惱娃娃講出你的煩惱,睡醒就沒有煩惱了,所以每人每日最多只可以有六個煩惱。」

異鄉的煩惱娃娃,未必可幫你解決煩惱,但起碼可為你分憂,這也許是在芸芸作家中,Cynthia對也斯的作品如此傾心的原因。

也斯的短篇小說《煩惱娃娃》,收錄在自傳體遊記回憶錄《記憶的城市虛構的城市》。六個迷你布公仔,正是也斯送給友人解除煩惱的手信。

從異鄉回歸看香港 見證時代變遷

「他的文學地位不用我去談,已很多文人談過。我很單純地覺得他的文字就像朋友跟你聊天一樣,很真摯,也充滿了對事物的反省。文字以外,他的其他方面也令香港人有共鳴。記得有一年看電影節,有一部我已忘了是誰拍的紀錄片,其中有鏡頭拍也斯在回歸前夕拿着攝錄機,坐在電車上層,一路由灣仔拍到銅鑼灣;也有一段是當時的民主派議員不能過渡,李柱銘、吳藹儀等在立法局大樓的露台說『我們一定會回來』。片段中的也斯,也見證這一幕,並講出他當時的感受。他經歷的、拍下的和寫下的,正是香港人多年來的所想所受。」

搞了多年快樂閱讀活動,總有人會潑冷水,說「香港都沒有人看書,搞來做咩?」Cynthia不同意。「有一年有中學生專登從將軍澳過來作詩,結果翌年整級百幾學生都來了。其實香港人不讀書是刻板印象,我也遇過有二十來歲的年輕人來找60年代某些詩人的詩集,也見過小孩因遲了來我們的活動,看着我們收檔就雙眼通紅,站着不動不願走,誰說香港人不肯『執書』?」

Cy n t h i a說:「欣賞好作品也可以與生活接軌,一邊野餐一邊看書不是很有樂趣嗎?」

向也斯致意2018:詩遊異鄉

時間:3月1日中午12點至下午5點

地點:香港大學黃克競樓平台

票價:免費

查詢:http://www.read-cycling.org/?p=3323


採訪:鄒頌華

攝影:Mike、香港版畫工作室(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編輯:彭錦明


原文載於2018年2月24日《蘋果日報》

訂閱贊助: https://liker.land/learnedfriend/civic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