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頌華
鄒頌華

香港人,平時寫字、撚貓、行墳場。曾為BBC中文網專欄作者,寫過十年Lonely Planet旅遊指南。修習瑜伽、茶道(裏千家)和花道(池坊)。暫時這裡先放一些已發表但在網絡上較難讀到的文章。

訪京都百年老店 體驗男子漢茶道

2016年4月,正當櫻花盛放的季節裡,我來到京都西本願寺附近的美好園。這間有接近150年歷史的茶舖,是當時全京都唯一可體驗藪內流武家茶道的地方。
藪內流武家茶道的茶人橋本健太郎為我們點茶。

數年前開始,因緣際會,我跑去跟日本人學茶道,至今資歷尚淺,但每逢到訪日本,都好想拜訪與茶道相關的地方,以增廣見聞。今次找上了美好園,原因非常簡單,我在學習裏千家茶道時,認識了曾在日本駐港總領事館任職的吳珮媚(Angela),當時她已學習茶道六年,並曾替我惡補和服知識和穿著技巧。她溫婉的說話節奏和舉止,還有對傳統着物的豐富知識,給我很深印象。後來得知她嫁入修習武家茶道藪內流的日本家族,那我就好肯定,他們的茶道體驗,絕對不是坊間流水作業式的茶席。

優美茶席 觸動五感

茶道的門派眾多,今時今日而言,以茶聖千利休的子孫創立的「三千家」(即表千家、裏千家和武者小路千家)較為人熟悉。在京都,三千家位於上京區,故被稱為「上流」,而為於下京區的藪内家,則稱為「下流」,這並沒有漢語中的貶義,日語中純粹是以地理位置來劃分。藪內流的祖宗藪內劍仲與千利休是同門,大家也師從當時的茶道大師武野紹鷗,其後人各自發展出自己的流派,在幾百年的歲月間,三千家和藪內流成為今天在京都的茶道四流。

在京都,遊客如要參加茶道體驗,遇上由裏千家茶人主持的茶會的機率相當高,原因大概是他們在過往一百年的發展比較進取,懂外語的茶人相當多,而且也因應時代變遷而創出一些適合現代環境的點茶方法。至於保存古風的藪內流武家茶道體驗,全京都就只有美好園一家。

我們步入美好園的店內,已成為橋本太太的Angela正在等待我們。她帶我們走過一段飛石路,經過「待合」(客人等待進入茶室的空間),拾級而上,來到一間燈火柔和的茶室中。通常,客人進入茶室時,最先「拝見」的是床之間(和室中的凹間),當中會有掛軸、配合時令的鮮花和香合,那是茶會主人表達心意和茶會主題的重要空間。我和幾位學習茶道的朋友同行,最吸引我們的,卻是正在燒著炭火的爐。在香港,我們練習時,基於消防安全,通常只用電爐,唯有在重要的茶事才燒真炭,十分矜貴。就算在日本的茶道體驗,也不是家家願意出動真的炭火,一來成本較高,二來燒真炭的話,控制水溫就要更高技巧,透不著就燒不到水,火太猛水就太熱,不好點茶,所以茶人要有一定技術才能把溫度掌握得恰到好處。Angela的丈夫、美好園的東主橋本健太郎,對燒炭有一種堅持,每次茶會,都會燒炭。而欣賞主人家如何整理炭火,有時也是茶會的環節之一。在茶會未開始前,我們已為那淡淡的炭火香和幽幽的燒水聲音而著迷。參加茶會除了用眼和口去欣賞品嚐外,也要用其他五感去感受主人家用心的安排。

茶碗是茶道中的重要器物,通常喝茶時嘴唇不會碰到茶碗的圖案。Angela正在教導客人如何使用茶碗。

剛中帶柔 保存古風的男子漢茶道 

入座後,Angela為我們送上生菓子。不同於羊羹和干菓子(也是茶會常見的甜點,在百貨公司可買得到),生菓子必定是人手精製的,而且沒有防腐劑,壽命最多只有一兩天。而且生菓子的造型和顏色,會呼應節日或季節的變化。在茶道中,通常是先享用甜點,然後才喝茶,這可中和茶的味道。橋本先生見我們都準備就緒,就開始點茶。武家茶道和我們學的裏千家茶道最大的分別之一,是亭主(茶會主人)會把清潔茶具用的帛紗(絲巾,通常女性是紅色,男性用紫色)掛在腰的右側,原因是古時武士腰的左側是掛配劍的位置。

縱然如今學習茶道的是女性居多,但茶道無可否認仍是個男性當道的世界,茶道掌門人傳男不傳女,而很多茶道的動作,不論流派,其實仍可隱約感到點點雄風。藪内流的「點前」(茶道中做茶的方式),更是被視為「武家點前」和充滿男子漢的風格。看著橋本先生乾脆俐落的清潔茶具和點茶動作,猶如看他的手在跳舞一樣,是一支剛中帶柔的舞,四百多年前大名武士們的點茶方式,就是透過一代又一代的師徒相授流傳下來。

百年茶舖 薪火相傳

橋本健太郎是美好園的第五代當家,大學時代開始學習茶道,至今習茶已差不多二十年。他的家族自明治五年(1872年)就成為東西本願寺和藪內家的茶葉御用供應商。第一代當家橋本治正是「茶頭」,專為佛龕獻茶和為僧僚主持茶儀,家族曾經富甲一方。然而,和許多家族企業一樣,橋本家也經歷過家道中落的時候。橋本坦白又風趣地說:「全盛時期,店舖位置的這條街上,都是我們的物業,但到第二代已開始敗產,錢都往祇園丟了。至第三代只剩現在的舖位。不過,先祖留東西給自己不是理所當然的,現在我們也就盡力去守住這個地方和傳統。」

至於Angela,婚後來到京都定居,已有一年多。她的出現,多少也為老茶舖帶來一番新景象,起碼藪内流終於多一個會外語的人,向外國人介紹充滿古風的武家茶道。

上生菓子也是茶道中的風景,而且非常美味。

和服也是茶道的風景

武家茶道雖是很男性的茶道,但亦有不少女性修習者,Angela是其中之一。如果茶會的亭主是女性的話,其和服飾樣絕對可讓茶會生色不少。而茶道中不少動作,也是要身穿和服才會得心應手,可以說,和服本身就是茶道風景之一。 

Angela於2013年開始學習「着付」(可以理解為穿著日本傳統服飾的藝術),那時是為了應付茶道的需要才學,怎料從此就一頭栽進另一個美學深淵,並向「着付師」之路邁進。和茶道一樣,穿和服,也講規矩。比如說:出席茶會通常會穿黑色以外的淨和服,Angela說:「我推測是身上的服裝不能與茶具爭奇鬥艷。就算是穿有圖案的和服,也不宜太花俏或浮誇,有花草紋樣的就要對應季節的變化。」

和服穿在身上,模樣人人相同,但穿上身的方法沒有絕對,不同的和裝學院,有不同的手法把複雜的和服漂亮地穿在人身上。在同時學習茶道和着付兩種日本傳統的Angela,認為兩者雖是「稽古」(日語中指學習傳統事物的意思),但卻有普世又不過時的價值在其中。「茶道是一種人與人之間關懷的表現,你如何待客,別人是感受得到的。而在學習茶道時雖然不斷重複相同的動作,但每次茶具的組合、每個季節都不一樣,可說是不變中有萬變。着付則是相反,每個人的體態不一樣,燕瘦環肥,你也要想法子令他們穿起和服來好看。很多和服是代代相傳的,祖母的身型與孫女肯定不一樣,如何將一件古董和服妥貼地穿在現代人身上又不失時尚感,並非刻板地跟著課本去穿就做到,很多時要夠靈活,甚至要有點急智。所以着付是千變萬化中有統一性,無論是什麼和服,用什麼手法,穿在不同人身上,也要展現出和裝之美。」

此為原文,刪剪版本載於2019年6月號《信報月刊》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