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欢
刘德欢

盼共我結伴去,以心中暖流,和風對抗。

离开公众号和微信才是最好的抗议

由于人物文章《发哨子的人》发稿不久便遭到微信删除,中国网民将文章翻译成英德日emoji莫斯密码等等各种版本在微信传播,一篇文章被审查再次成了文化谜因(meme),有人说这是微信公众号有史以来最荒谬的一天。

实际上人们也不是第一次认识到这种荒谬,微信审查贯穿私密交流这样的私密领域到公众号这种公共空间,贯穿淘口令到文章创作。当你分享一件淘宝商品时也需要用夹杂emoji和火星文的淘口令时,就不难想象要有使用emoji和火星文传播文章的这一天。

淘口令

而这些文章的传播平台也是微信,有的可能在微博或者豆瓣,似乎是作者极力想和这个平台较劲。据说微信依靠AI审查文章和图片,这种被渲染成以人力对抗人工智能的行为,仿佛呈现出一幅前赛博朋克时代的图景。但是不知道他们有没有想过他们的行动为什么会被限制在微信里呢?或者说其实根本没有网民,只有倾向使用微信/微博的人。

在中国的前互联网时代,确实存在着一帮“网民”,他们可能在不同的地方发起行动,比如QQ、各种BBS、百度贴吧等等。由于讨论平台不一,大家只好把他们统称为“网民”。

不过随着互联网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兼并,如今的互联网环境已经成功把许多人圈在一个圈子内,就像游牧民族定居成了农耕民族。这种生存方式确实与农耕类似,如今你只要简单地注册一个微信公众号,不需要博客时代插入广告、优化关键词等动作,只要坚持创作便有可能获得收入。

2012年,微信公众号正式上线,这也标志着微信从一款交流工具向生态化的大规模社交平台发展。当然为了宣传自家的各种新功能,微信交流功能本身几乎止步不前。只要你使用过WhatsApp或者Telegram,都知道只要发送一条链接,软件会帮你生成带标题和概览的图文并茂的内容。但在微信上却一直只有公众号和小程序能做到这一点。

之后微信还内嵌浏览器,使你打开链接时还要受到微信的一层审查。随着社交平台日渐单一化,这种行为成了防火长城的延伸,有关部门只需通过微信实现对内网内容的封杀。例如在去年的996.icu运动中,许多人发现相关内容无法打开,但实际上只是微信和国内手机厂商的浏览器在做自我审查而已。

微信公众号不自带html语言编辑器,也要求创作者遵照他们制定的“游戏规则”,比如图片不得超过xx兆,只许引用一条外链。有的文章会因为“引导关注”、“引流”被删除,但官方同样可以修改公众号的展示方式。一句话,微信公众号是个高度从上至下,完全由一个商业机构主导的内容平台。

于是随着各种内容发布规则限制,微信这个内容小池塘里的内容也日渐趋同,类型相似的订阅号,对于某事件的文章几乎别无二致。没有办法,面对一群被高度圈养的人,你只能用最接近他们的平台发声,这群人没有任何向外看的愿望,他们已经习惯了很轻松地获取抓眼球和挑动情绪的内容。为此你不得不接受由这个平台的管束。

和世界民族发展史不同,现在的互联网更像是游牧社会。尽管除了中国,国外一些社交平台也希望他们的用户定居下来,但外面的互联网仍是属于超链接的。有了自由、可编辑的超链接,互联网才成为了互联网,而不是一个个孤立的节点。经历过前互联网时代的张小龙当然也知道RSS,订阅公众号的概念自然也是从订阅RSS引申而来。但RSS是基于每个用户自由订阅互联网上生成的任何RSS内容,而非局限于某一平台提供的内容。可能正因如此,发现无利可图的谷歌也把自家RSS产品砍掉了。

我不想说“商业总是依附于权力”这样的陈词滥调,商业有商业的选择,但用户不能被商业代替自己去选择。在选择内容平台这个问题上,确实可以实践“你行你上”原则:你不喜欢内容平台,那你可以去找其他内容平台,甚至更进一步,买一个域名,租一个空间,学一点简单的网站维护知识。如果你觉得互联网不该有审查,最好的方法其实不是和审查者周旋,而是离开他们,让他们永远留在那个愚昧而死气沉沉的角落里。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