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七
四七

普通人

再見,申城_(:з」∠)_

今天一早起來坐上回家的高鐵🚄,回想自己在上海三年的旅居生活- -隨手就記錄一下,想到哪,寫到哪吧_(:з」∠)_。

對上海最初的印象,那還是十年前,初中畢業時的世博會,一個人坐地鐵到不同的街道散步,在南京路時響起了下午報時的鐘聲,然後一個微胖的男子从臨街二樓的陽臺走出來,從身後抽出一把薩克斯🎷然後吹起了曲子,路旁的一位老爺爺挽起了愛人的手,伴著音樂轉起舞來了,不少人也跟著加入,就像音樂劇一樣;曲罷,陽臺上的男子鞠了一躬,我跟著人群一起拍起了手,至今都覺得美好又夢幻。之後雖然年年來,但這樣的場景卻再也沒遇見過了。 同樣震撼少年心靈的還有人民公園的相親角- -在這就略去不表。

大三的假期,跟著學長學姊一起實習,和學長們打遊戲,吃著倫師兄的可樂雞翅,大胖胖的番茄炒蛋🍅,從菜市場採購到街邊大排檔,值班傢俱也不忘説俏話,只覺得生活感十足。 🤷‍♂️本來體驗體驗就好啦,也沒想著畢業來上海工作,結果我還是用愛發電。

至於工作- -比想的要單調一些,也許一開始還有新鮮感,之後慢慢得就枯燥了起來ರ_ರ ;又想在公司多認識一些朋友,下班吃烤肉,週末去看展,但關係又有些微妙- -會察覺到委婉的保持距離,也許這就是社會人吧🤦‍♂️,唉,不過還是能找著同儕一起出門,發現城市的奧妙。

我一向又很討厭集中在CBD的摩天大樓,它們就像是城市的腫瘤,唐突怪異,又與城市文化和市井生活毫無聯繫,更喜歡得是城市延展,和街區改造,這才是每一個人都能與城市連接的地方。 生活上,上海倒是有不少值得探索的,从徐匯的濱江公園,到西岸的美術館群,浦東的濱江步道還有舊工業區改造,每每造訪,都覺得這座城市欣欣向榮;印象深刻的幾次,像是“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SUSAS),把一個廢棄的糧倉改成了展館,在倉庫里遊走穿梭,看城市記憶,真是別有趣味。 又有參加各種論壇和講座,像是上海城規院組織的上海SEAHi,每季都會邀請不同的學者和名家來探討城市的未來;記得在一個muji的分享會上,聽著一位本地博士聊上海的變遷,从解放前的商業城市,到社會主義改造的工業化,引申出來了楊浦的舊工廠,蘇州河邊的紡織廠,一代人集體主義的筒子樓記憶,再到如今凋敝爲社會邊緣的陳舊社區,唉,聽完之後的一個週末,我就騎著車去這些在被遺忘的社區探訪,又鑽進不同弄堂的石庫門,只覺這才是有上海的風味。

上海的本地阿姨們也很有趣,健談,大致就是在早餐店的同一張桌子,你遞上辣油或其他調味,她就能和你攀談起來,瞭解不少在地的趣聞,感覺也挺大方,接觸過的都挺好,大概也有不好的,那也很快就忘記了;交流時總是被稱呼小弟,想想在家那邊多是後生,年輕仔,也算是文化上的一點不同吧。

另一個上海讓人喜歡的,就是遍佈在城市各處的美術館,浦東,松江,靜安,黃埔,老盧灣,總有看不完的展,新媒體藝術,後現代主義,批判与荒誕,人物展攝影展,像我這樣散漫又不願意看書的人,逛美術館就像是吃小塊的知識餅乾🍪,帶來一點點啟發與思考,週末一無所事事,就搭上地鐵去觀展,然後再配上一頓“滋滋滋”的烤肉,完美週末。

生活上,上海確實好過國內的其他城市,想吃的東西,小眾的興趣這裡沒有,那其他地方也找不著了;許多的品牌第一站,也都會選在上海登陸,🤷‍♂️不過在下對所謂時尚並沒多大興趣,很多女生來了都喜歡,想定居留下了過著閃閃發光的生活;男同學,大多打算幾年就輾轉去其他城市,或者成為freelancer,實在是酷。

🐷不過來的第一天,我就在想著什麼時候跑路了。 雖然生活上十分豐富,但我還是感覺到了橫亙在面前的巨大溝壑,那就是:身份缺失,或者稱爲角色缺失吧。

這一點對我而言,實在是很難長期適應,在上海,絕大多數時候的我就是一個社畜- -沒有什麼時間轉圜進入其他的角色,如果是在家裡,還會有親戚,朋友,同學讓人能換一個身份活動,看著家裡的其他人一起下班約飯,週末踏青泡溫泉,公園裡散步溜溜小輩,絕大多數是我在下班後,推開家門,或洗完澡在床上,盯著一個發光的朋友圈看到這些,環顧四周啥也沒有,經常性陷入我為什麼要一個人來這裡租房社畜的哲學思考,還好有不少朋友能抽出時間陪我打打電話,緩解一下生活中的乏味,🤦‍♂️但是他們總得有自己生活不是,聯繫也慢慢少了下來,所以不少時候,又會陷入到社會性空虛之中。

既然早晚都要回家,再工作的經驗也無所謂,唉,還是想著在爭取在中年的時候多出門走走,換換不同的地方住住,說不定可以認識有趣的人,以後相親的話,還能去唬騙小姑娘,哈哈哈( ͡° ͜ʖ ͡°)。

所以在眾多因素無法調和之下,我也就選擇跑路了🏃,還想著在30歲之前,多換幾個地方生活看看,去年的時候,還挺喜歡華盛頓DC,想著去米帝的大腦🧠觀察兩年風土人情,DC人文好又有超多的展館,饒有興致,於是把碩士一申請,去白宮旁邊,和川普(還有MAGA們)做鄰居,畢業找家NGO,做一個米帝觀察員;也考慮了去香港住會兒,因為平時也一直很關係兩岸三地的政治局勢,香港人為什麼上街“反抗”,內地人為什麼難以共情,讓我有了去當地觀察的想法。

結果疫情突如其來,形勢丕變,猝不及防,始料未及,令人錯愕,以前的室友,也不去米帝讀博士了,擔心華人導師被抓,中美對立情緒如此之高,我也真怕被MAGA抓去注射消毒液,打起了退堂鼓;現在唯一留著一個倫敦的offer,只希望群體免疫早日實現,´_>`一兩個月之後再來上海辦學生簽證。

話說回來,在上海的生活細想之下,也沒有什麼深刻的收穫,不過卻是多了一個生活的參照;前一夜又去外灘散步,看著來往興奮大叫的遊客,擺拍著不同的姿勢,還有帶著東北口音唱出的“情深深雨濛濛”……嗯,好吧。上海確實不太一樣,更蓬勃,更有生氣,獨特又不帶有代表性。媒體採訪又總喜歡以浦東的高樓爲背景,說是中國發展的縮影,不過並不。

抿一口水之後想起,唉,出門之前沒再吃次伊敏河路的生煎。

高松散步,青春は短かー、老後は長がー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