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沛皇
陳沛皇

臺灣大學 社會系

公館連儂牆的最後一日——遍地開花,將連儂精神延續

2019年9月1日 文、圖/陳沛皇

台灣大學前的公館地下道,一頭坐著一位彈吉他賣藝的長者,隨著吉他旋律,大批群眾湧進地下道。今天,是公館連儂牆的「最後一日」。

連儂的誕生——表達最真實的聲音

「連儂」其實是音樂人John Lennon的姓氏,最早是捷克群眾不滿政府,在當地一座牆上寫滿他的歌詞以及肖像。最早出現於香港是在14年的傘運,而在這次反送中運動逐漸升溫,不只在香港,台灣也出現了大小的連儂牆。其中,台灣大學前的地下道,成了北部主要的連儂牆地點,也被稱作公館連儂牆。

然而在公館連儂牆設立之初,受到了市府行政上的刁難。在十多位北市議員協助下,爭取路權直到9/10。約莫十公尺的地下道兩側,貼滿了便條紙與宣傳標語。有的人簡單寫下「香港加油!」,有的則是警惕台灣人現在的台灣政治局勢。

連儂的結束?

雖然離路權申請結束日期還有一段時間,不過香港城邊青年——這次連儂牆的主辦單位——選在今日(8/31)舉辦一場連儂牆的告白儀式。五年前的今天,中國人大關上香港「真普選」的大門,於是他們選在特別有意義的這天結束連儂牆,也方便後期的復原作業。

而今天的告別並非連儂牆的結束,而是「遍地開花」的開始。民眾的一字一句將透過各方公民、學校團體,帶到各個場所,而今天也有國家人權博物館的同仁將一部分帶回保存。

自由的種子散播,在各處長出自由的模樣。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