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玉雍
藍玉雍

畢業於中正大學心理和哲學系,現就讀陽明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曾在關鍵評論網擔任書評專欄作者。文章主要投稿、刊登於 香港 微批paratext 或 虛詞.無形網站,多為文學、哲學類性質。另也有動漫評論發表於U-ACG。 信箱:f0921918962@gmail.com 信箱:f0921918962@gmail.com

關於是枝裕和《小偷家族》:「家人」之間,一種悲傷,一種釋然

《小偷家族》書影與電影海報

是枝裕和2018年的作品 — — 《小偷家族》 — — 對我來說是一個難以揮之而去的幽魂。這部作品雖然延續導演慣常碰觸的主題,探討血緣與家人之間的命題。但當中我一直感覺,比起導演其他的作品(例如:《我的意外爸爸》、《海街日記》),還有一個更曖昧的元素、情感,在這部電影裡流動,暗暗攪動些什麼。至今快兩年了,我才終於明白,《小偷家族》究竟在當時從我心中偷走了什麼。

關鍵在於,我理解到,《小偷家族》真正使我感受到的,其實不全是一種深沈的悲傷,而是在悲傷之餘,另外一種釋然的情緒。

「只能靠『犯罪』來連結彼此的家人 — — 他們偷的,是親情。」

「偷竊」,是整部電影最曖昧的元素。因為是枝裕和要談的「偷竊」並不單純,他指的不只是種單純為了活下去而做的犯罪,更多的是一個隱喻,暗指人們對親情的渴望、衝動。

影片中的「家庭」之所以「偷竊」,我想除了是因為貧窮。最重要的是孤獨。這種孤獨與影片中提到的「遺棄」有關:某種程度上,儘管不完全是被拋棄,他們都有有一種自己被原本的家人給遺棄的感覺。就像凜跟祥太一樣,雖然不確定父母是否真的打算拋棄他們,但當他們被「撿到」的時候,他們的確都處在一種像是被「遺棄」的狀態。

個人覺得,正是這種被遺棄的感受,讓是枝裕和的這部電影能夠打動眾多觀眾的心,甚至產生巨大的共鳴。並且讓我們在看到電影後頭,人們指責阿治、信代兩人把被遺棄的凜、祥太帶回「家庭」的舉動是種「綁架」的犯罪時,會產生憤懣、痛苦的緣故。

我不知道是否大家都有這樣的感受,在電影前期,當我們看見信代帶著祥太和凜在街上買可樂餅、阿治帶著祥太偷竊(之後祥太帶著凜偷竊)、初枝與亞紀每晚同床睡在一起的舉止時,我們好像會有一種羨慕的情緒。覺得他們就像一個完美、理想的家庭一樣,雖然做出不少違法的事情,但他們深愛著彼此。吐槽彼此的時候同時又能互相關心、依靠。以致後來我們很難相信這樣子的「家庭」,竟然彼此是完全沒有任何血緣關係組成的,而且他們的過去充滿一般讓人難以面對的作為(殺人、騙錢、教唆孩子進入色情產業等等)。

在是枝裕和的電影裡,偷竊變成一種親密的互動、羈絆,而不只是犯罪。我們看著看著甚至情不自禁地,會想參與進這樣子的「犯罪」裡,因為在這樣的犯罪裡,「偷竊」反映了一種我們對「家人」的深層渴望。

就我來看,其實比起貧窮,導致偷竊的犯罪事件,反而是那種對親情的渴望,加上被社會孤立的情緒去不停促使「犯罪」。我們就像裡面的「小偷」,儘管沒有被拋棄,卻有一種被遺棄般的孤單感,讓我們就像裡面阿治、信代撿到凜一樣,想要「偷到」、「撿到」一段我們渴望的羈絆。有時反過來,就像很多電影中情侶所說的:「噢~你/妳偷走了我的心……」一樣,寂寞讓我們獲得一種情願:想要我們的心被人「偷」走、帶走,來試圖逃脫原本讓我們感到失望的家庭關係,進而獲得一種新的,像是救贖一般的,可能可以彌補我們心中空缺的「家庭」。

「偷」同時也讓人聯想到一種妒忌,彷彿我們總是在羨慕別人的家庭,因此我們想要「偷」過來。

為何要用偷竊這種犯罪來討論家庭關係?我想這一方面是是枝裕和為了觸及社會議題所以採用的方式;另一方面則是藉由偷竊的心理,去反映現代人「家庭」的缺失。

那麼,開頭我們所提到的那種釋然的情緒指的是什麼呢?

我想,比起過往討論家人和血緣的關係(即:世上不是只有血緣,才能給予我們羈絆)。在《小偷家族》裡,是枝裕和或許真正要說的是:這世界上不存在真正理想的家人。

這或許聽起來很悲傷,但反過來想,倒也蠻令人欣慰的。因為不論你生長於多壞的家庭環境,你都用不著自卑,也用不著太羨慕別人。你不用去當關係的「小偷」,也不用因為將你的心「帶走」的人不夠好而感到失落。而且,這世上沒有人是真的被遺棄的。

講到這兒,似乎我也終於理解為何信代最後會願意放手他們與凜、祥太的羈絆了。

一切不過只是相遇而已,然後我們才慢慢變成「家人」。


(文章主要發表於方格子部落格平台:文學的實驗室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