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布拉赫
阿布拉赫

来自中国,很喜欢记录,不光写字,用APP记帐这件事都一做十年。这种癖好曾引起有司关注,后来在Matters的活力一落千仗。但仍然在记,不在这里,就在那里,而且一想到有人会因为你的记录害怕,就更觉得这记录的价值。我会继续。

白日焰火|会滑冰的行尸

海报来自豆瓣电影




很久以前就看过这个片子,但可能是那时候比较年轻,也可能是环境的原因,记忆里只留下有些猥琐的廖凡以及和环境不怎么协调的桂纶镁,除此之外,在情感上,没激起任何波澜。

此番再看,当年觉得不好的观感,这次却都为导演找到了合理的理由。柏林的金熊,实至名归。

比如廖凡,中年离异,身处体制底层,又在那样一个除了夜晚的霓虹,无丝毫亮色的城市,原本也该灰头土脸。再加上,导演塑造的这个人物,从影片开始把前妻扑倒在砂堆上,到结尾为了向体制纳投名状献出桂纶镁,无时不在散发着猥琐气息。就连全片唯一看上去该有点儿英雄气概的枪战戏,也毫不出彩。他拿枪及射击的姿势,完全不像个训练有素的警员。以前会觉得是他演得不好,现在觉得是导演故意。

还有桂纶镁。这次再看,发现她竟然几乎听不出来台湾腔,为了角色不至于太出戏,显然是花了心思的。虽然也没有东北味儿,可对于土生土长的台湾人来讲,已经颇为不易。以前觉得她的形象和这个片子以及这个片子的背景格格不入,那么冷艳、那么纤细,哪儿像个我们印象中讲话行事都透着泼辣劲儿的东北大妞?可一旦进入了故事,也仿佛明白了导演的选角策略。试想假如这个角色话又多,又长得五大三粗,那她能遭逢的那种苦难和被全世界压迫的可信度、能激起观众的情感共鸣,还有多少现实可能性?

换句话,可能角色便不成立。

是的,王学兵的角色设置,很像《白夜行》,还像《嫌疑人X的献身》,说编剧没有借鉴,我是不信的。甚至王学兵临死那场戏,都和日剧版的《白夜行》高度相似。桐原亮司也是死在他拼了命要保护的雪穗面前,而雪穗那时也一脸冷漠,仿佛这个倒在血泊中的人,真的是个无关紧要的人。

摩天轮一吻(据说未删节版还有激烈的床戏),我以为廖凡的心理会有变化,然而他转脸就把证据给了上司,没有表现出半点内心的波澜。那时候,我想起了王佳芝。

庆功宴上,领导说此案能破,廖凡立了大功。廖凡说哪里哪里,都是您领导有方。领导大言不惭,那是那是。

这三言两语对白,把中国体制内的职场生态,勾勒得活灵活现。“那是那是”有点戏剧化处理,一般情况下,脸皮再厚的领导,遇到下属恭维,正常的回复也该是“哪里哪里”,这都不会的话,怎么能爬到领导的高位?然而,导演这样处理台词,恐怕也不单单是用力过度,而是正因了这句话,才显得此后的廖凡如此的落寞。

他端着酒杯,听着逢迎,笑得很大声。但虽然镜头之中只有他一人,却连个正脸也不给,我看不见他的表情,但我感受到了他内心那份凄凉。

就算你为了功名,出卖了人性,你仍然只能游离于体制边缘,做一个并没那么重要的螺丝钉。这个镜头,让我第一次湿了眼眶。

第二次,是廖凡的烟花在蓝天上朵朵绽放,桂纶镁戴着手铐抬头,眼角有泪落下。

有人说,电影里的廖凡其实自始至终都处在一种麻木的状态,没有丝毫纠结。无论是庆功晏上的笑语、舞场里的疯癫,以及天台上的烟火,都只是单纯胜利者的姿态,因为那个角色,就是那样的人。但我却觉得不是,果真如此的话,酒桌上应该照正面,拍他笑逐颜开;舞场里应该用近景,应该让他融入国标舞者当中,拍他的洋洋得意;而天台上,更用不着白日烟火,二踢角就够了。

他仍有人性,只是连他自己都尚未察觉。

我觉得导演只是想说,我们的社会生态,很多这样的人。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