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布拉赫
阿布拉赫

来自中国,很喜欢记录,不光写字,用APP记帐这件事都一做十年。这种癖好曾引起有司关注,后来在Matters的活力一落千仗。但仍然在记,不在这里,就在那里,而且一想到有人会因为你的记录害怕,就更觉得这记录的价值。我会继续。

回乡记(六)

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我们从沟里搬到塬上的过程,像是人类从爬行到直立的进化。

回家之前和二姐商议,找时间去一趟沟里。

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我们从沟里搬到塬上的过程,像是人类从爬行到直立的进化。

一开始,窑洞傍着沟沿而建,塬上都是耕地和麦场。随着经济状况的提高,人们渐渐从低处往高处发展,放弃窑洞,在塬上盖起房子。

我小时候,水源也在沟底,是地下水。通过铸铁的给水管道输送到塬上的机井里,全村人的饮用水,便来自那里。我能记得最早的水价,是一桶1分,一担2分。大人们都用水担,一根扁担两头连着铁链,铁链底端是向上的弯钩。把扁担搁在肩头,两手各拽着两端的铁链,弯下腰,钩上铁桶的提手,气沉丹田,直起身来,调整一下平衡,迈着细碎的脚步向前,扁担的两头上下忽闪。

我家的铁桶,装满水每个有四十斤。如今想起,仍记得那种“千斤重担”,压在肩胛骨之间的感觉。位置不对,硌得生疼。

我当然是稍微长大些,才有过那种体会。并且,我担水的机会不多,因为后来有了架子车,架子车配上水筒子,一次能拉一周的量。

我小时候,更多是抬水。还记得从沟底的水源直接抬水给老师过,两个小孩各扛扁担一头,水桶吊在中间,上坡艰难,像拉船的纤夫一样,一步一顿……

最终没能去成沟里,白天太热,早晚又都有走不完的亲戚。只找出来一天,在沟边晃了晃。多年不曾涉足,记忆中的路早已不复存在,曾经住人的窑洞,也只剩下了一排排黑窟窿。

探路的时候,惊起草丛里的一只野鸡,嘎喇喇喇飞走了。我和二姐同时惊叹,真漂亮啊。小时候听说沟里野鸡多,但只在偶尔听过叫声,很不容易见到真身。如今,城市资源愈发紧张,农村田园荒芜,生态却比从前好了很多,那天在我家后院的地里也见过一只。

以前冬天回来过年,站在沟口手搭凉棚,沟底的情形便可尽收眼底。如今盛夏,草木茂密,连沟口都找不到,只能站在远处拍个沟沿,想像沟底的情形。

我小时候还在沟里抓过蛇,当然是跟着胆子肥的小伙伴,主要是看。那条蛇从肚子里剖出来两条小蛇,当时没觉得不对,很久以后才觉得奇怪,蛇不是生蛋的吗?又要到很久以后,才知道,蛇有卵生,也有胎生,甚至还有胎卵生。那条蛇,也许正是因为临盆在即,大腹便便才会被轻易捕获,一家三口遭遇灭门。我如今很怕蛇,远远地看到就腿脚发软。近些年一到夏天,总要在夜跑的时候撞见几次,它们和我一样害怕,彼此向后弹开,然后整个跑步过程,总有阴影在脚底乱窜,让人心头发毛。

那天探索沟沿,偶遇住在那里的小姑娘端着一簸箕垃圾出来倒,穿得很漂亮,颇有些少数民族风格,让我姐赶紧给拍张照。临走前经过她们家院子,大门敞开着,院子里的铁丝上挂的大人衣服,也很靓丽,和我记忆中的村里人很不相同。她们家住的地方往外,以前还有小半个村庄,如今她们家成了住在最远端的人,那些从前更远的,都搬到了近处。她们家是谁家,说出来一定晓得,但我们没问,因而无从知晓。

碌础,以前用牲口或者拖拉机拖着碾麦子,现在机械化施工,没用了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