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布拉赫
阿布拉赫

来自中国,很喜欢记录,不光写字,用APP记帐这件事都一做十年。这种癖好曾引起有司关注,后来在Matters的活力一落千仗。但仍然在记,不在这里,就在那里,而且一想到有人会因为你的记录害怕,就更觉得这记录的价值。我会继续。

一篇流水帐

喝酒、读书、跑步、围炉等乱七八遭的随想

可能是昨晚的跑步耗费了体力,早上特别懒得起床。给老板发了个信息,以老妈身体不适为由请了假(对不起老妈,也对不起老板)。其实下决心请假,主要还是突然发现,今天去公司好像也没太多事做。而一来一回,就要两个多小时,收益仅仅是路上的阅读时光的话,感觉有些划不来。

在地铁上阅读,是我日常用来说服自己去公司上班的主要理由。但赶地铁毕竟不如开车,是个体力活。成都的地铁坐椅,是不锈钢材质的,光滑如镜面,若非不得以和别人保持亲密距离的话,坐着会很累人,得随着车辆起停暗暗运功以对抗惯性。我每到一个新的城市或国家,经常大惊小怪,啊你看南京的地铁坐椅,屁股那里就有坑。啊你看日本的新干线,甚至是软座的!

也有极少的例外,去年底刚开通的成都地铁18号线,座位仿效公交车,两人一排,前后设置。对,有坑,但仍然是硬座。和我日常出行的线路没有交集,还没坐过。

但即便这样会滑来滑去的座位,也不保证供应。很多时候,得站着。找到能靠的地方就不错,不然,得一手拉环一手拿kindle。疫情以来,公交地铁上的拉环又变成是个需要克服的心理障碍,我宁愿去拉环上面的横杆,其码拉过的人少一些。但身高吃亏,拉着也累。有一次,我看到有人专门从包里拿出来吃卤味那种一次性塑料手套。但如果自己也那样,又觉得略不至于,也不环保。人少的时候还好,双脚伸开,与肩同宽,面朝着车窗站立,便能保持大体稳定。人多的时候,这样会侵入别人的领地,只好硬着头皮拉环,或杆。

这样的通勤方式很耗体力,在还有夜跑计划的晚上,匆匆解决掉温饱,赶紧窝进躺椅,抓紧时间消化,以及恢复。饿着肚子跑步是不行的,可能会低血糖。年轻时候低血糖比现在常发,可能是因为那时候基础消耗大,也不像现在食物唾手可得。印象最深就是在新都桥,骑318的路上,瞬间瘫软,一步路也走不动。从此吓怕了,运动之前第一要做的准备就是补充能量,倒再没低血糖过,只是又经常会消化时间不够,感觉怀揣着东西跑步。

跑了五年了,前三年都在进步,体重持续下降,配速不断提升。直到19年3月份后,断崖式下跌。身体状态也不好,停了两周没跑,中断了连续170周跑步的记录。此后,体重是回来了,成绩一去不返。那之后参加的比赛,没跑进过450。以至于现在回首往事,会诧异当年怎么做到半马5分钟、全马六分钟配速的。所以最近做个调整,改变隔天跑十公里左右的习惯,开始跑一休二,15公里左右,看看能不能重新激活因为“产生耐跑性”而无动于衷的身体机能。无论能不能成功,经常提醒自己调整一下思路总是没错的。不然容易陷在舒适圈里,还不自知。

我是限制手机使用时间以来,才有这些觉悟。以前到哪儿掏出手机扫一扫,觉得方便且高级。在家抱着手机不放,出门还要戴上耳机,容不得脑子里一丝空闲。叔本华说,一个人读书太多会变傻,因为占用了思考的时间。但现在,我不得不用读书来填补从前无意义刷手机空出来的时间。

跑步不带手机以来,轻松很多。物理上的,精神上的。没有手机,其码耳机失去意义,腰包的束缚也去了。当然也有损失,以前爱听的播客,爱学的英语,如今都赶不上进度。更尴尬的是,没有了宽大腰包的遮掩,每次出门跑步,一跨进电梯,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腰间的赘肉。电梯有人的时候,总要下意识吸上一吸。“那么爱跑步还那么肥”,却一定挡不住人家心里这么说。

好在,也不知道是因为春天来了,万物复苏的神秘原因,还是少了束缚的物理原因,最近跑步的配速回到六分半以内了,加点劲,有几公里还可以跑进六分钟。

也在有意识地减少酒精摄入。春节前老早,就在为春节备酒,成箱地从京东买来各种啤酒,还没等到过年,就喝了个七七八八。又买。于是一二月份几乎天天喝,喝起来刹不住,尤其写东西的时候。好像大作家们写文章喜欢抽烟,二流子如我,却喜欢把自己喝得晕晕乎乎,指望借此天马行空。但也没有。时间一长,酒成了我的guilty plearuse。“酒是粮食精,越喝越年轻”这种话,都是酒商们为了你口袋里的钱说的无数谎话之一。实际情况是,酒是一级致癌物,没有一滴是安全的。

这样一想,真是了无生趣啊,手机那么好玩,非要自己给自己设限。酒那么好喝,又嫌致癌。健康有益的东西大多是无聊的,比如读书,比如跑步。或者至少后者的快乐更为隐秘,也没有前者那么易得。这世上有没有东西是易得如抖音又健康如跑步的呢?暂时想不到。

写到这里,突然觉得大事不妙。上回书还说应该提醒自己改变和调整,但今天matters推出“围炉”新功能,我竟然和赞赏公民2.0推出时一样的心态:些微抗拒。还跟@fide 说老年人不喜欢改变,希望维持原样。这得反省了,不但把所有“老年人”拉下了水,也和自己之前的观点相悖。看来果然,说事就说事,尽量少输出那些大而不当的观点为好。

但确实觉得matters的新玩法,有些背离曾吸引我的“去中心化”原则,渐渐向FB和微博微信靠拢的趋势。我猜,团队的初衷是希望籍此引来“大鱼”,进而找到自己的盈利模式。想像那个时候,matters的广阔草原,会有一个个以“大V”为中心的蒙古包拔地而起,里面温暖又热闹,外面孤寂而冷清。是不是悲观了些?好像是。

感觉有些日子没写流水帐,这篇写完了,又觉得不像流水帐。说好的擅长呢?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