蜉蝣
蜉蝣

请享受无法回避的痛苦

【电影评论】《利维坦》:从现代权力失衡视角看东正教古典意义里的真理危机

豆瓣的影片简介主要介绍了《利维坦》电影中的导火索,俄罗斯某座小城里的市长滥用政权征收了一位退役老兵的房屋,理由是要建设城镇交流中心。但这并非通俗的个人与政府进行权力抗衡以及追寻公正的故事。

自从普京上台执政之后,在国内大肆鼓励人民信仰东正教,希望以此唤醒和重建俄罗斯民族的信仰和精神力量。在俄罗斯政教合一的时代背景下,导演安德烈·萨金塞夫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东正教教会里出现的两张面孔,一种是私下里对掌权者的权力说教论,另一种是公开的面对包括无权者在内的真理说教论。

在现代国家的运行机制里,真理的评判标准不再取决于人心(道德)和上帝(智慧),而是法律范畴内的证据,只要没有决定性的证据,一个人就能够被判为无罪,相反,一个无辜的人也可能因此锒铛入狱。导演通过科里亚被误判成妻子的杀人凶手这一事件,讽刺了法律中的灰色地带和罔顾事实的缺陷。究其根源,实质上是因为法律、法庭和监狱都属于国家机器,意味着政府部门掌握着决定个人命运和法律意义上的真理的权力。

因而,本文将分成三个部分,先通过影片的叙事线索指认出俄罗斯东正教教会的两面派和证据,接着引出法律的介入和滥用,最终导向影片的核心讽喻,即由于统治者拥有国家机器作为维护其自身利益的工具,进而导致了东正教古典意义里的真理危机。

(一)俄罗斯东正教的两张面孔:古典与现代

上文提到,东正教的一种面孔是针对掌权者的权力说教论。影片中的市长在受到律师的丑闻要挟之后陷入了不安和恐慌中,倘若丑闻被曝光出来,他即将丧失自己的政治地位和私人财产。用影片中的另一线索圣经故事《约伯记》中的苦难来类比,市长正处于受难的阶段,尽管他过往利用职权侵犯了平民的利益,但他始终“虔诚”地信仰上帝,去教堂做弥撒和领圣餐,时常拜访牧师,并赠送礼物以表示敬意。

《约伯记》是在男主科里亚丧妻之后偶遇牧师时被首次提出。然而,尽管科里亚有轻微的暴力倾向,但并非无恶不作的坏人。与故事中的约伯不同,科里亚并不信奉上帝。因而,笔者作一个猜想,市长和科里亚皆非圣经故事中善良又虔诚的约伯,但可以被看作是在复杂的现代社会中的人物经历的变奏。两人唯一的共同点是,皆遭遇了苦难,科里亚丧失妻子和房屋,而市长濒临丧失地位和财产的边缘。

濒临崩溃和无计可施的边缘,市长寻找教主以期获得上帝的智慧来协助他渡过难关,但从教主口中的答案却指向了上帝的权力而非智慧:“上帝是一切的主宰,有主宰的地方就有权力,如果你掌握了权力就用自己的权力解决问题,不要寻求帮助。”这一句话昭示着东正教在俄罗斯现代社会中的政治意义。对于统治阶层来说,鼓励人民信仰上帝的终极目的并非是对真理和博爱的追寻,而是对上帝权力力量的服从和敬仰,以此稳定动荡的民心,维护着政教合一的统治地位。对于微观个体来说,寻求解决现实苦难的途径不再是对上帝的祷告和赎罪,而是利用自身的权力力量来解救自己。同时暗示着现代意义上的上帝,只存在在权力和力量之中,拥有权力的个体就意味着获得上帝的创世力量,能够重新塑造和规定世界的面貌。

由此可以清晰着,俄罗斯东正教的两张面孔便是古典意义和现代意义上的上帝。在面对被统治阶级时,上帝存在于真理、智慧、博爱、善良的古典意义中。而在面对统治阶级时,上帝存在于权力、力量、国家机器的现代意义里。

古典意义与现代意义之间必定会产生冲突与抗衡,由于掌握国家机器的统治阶级的权力难以被约束和监督,必然会导致其为了自身利益而罔顾古典意义中的真理。影片中还引入了国家机器的核心手段,即法律,进而探讨着它对个体的真理观的影响。

(二)法律对真理观的影响

影片的前半部分,作为科里亚的老战友兼律师的谢列兹诺夫,在利用真实的丑闻和法律条例要挟市长的过程中,尽显法律的公正和杀伤力,同时体现着谢列兹诺夫这一人物形象的理性和求真的气质。

然而,在谢列兹诺夫与科里亚的妻子利亚偷情被发现之后,利亚心怀愧疚,并希望通过自责和赎罪的方式开脱沉重的心情。但谢列兹诺夫却在此时说:“我们都有错,即使我们告解,法律也不会将它看作有效证据的,只要没有证据,我们都是无罪的。”从谢列兹诺夫的话语里可以窥见法律的存在或许并非导向真理的追求,而是使有心人摆脱了惯常社会契约中的道德约束,在法律覆盖不了的范围内暴露人性的邪恶倾向。

法律在个体微观层面所产生的影响,一方面是自我的道德约束被架空,另一方面是作为统治者扭曲事实的绝佳手段。体现在市长利用法律合法征收科里亚的房屋地契,以及科里亚被完全吻合的物证和证词而误判为妻子的杀人凶手,自称无罪的上诉申请却被驳回。

由影片所涉及的视角可以看出,现代社会的真理同样具有两种意义,一种是宗教意义上的真理,即自我的道德见证和约束;另一种是法律意义上的真理,即有效的证据。

(三)真理何在

导演安德烈·萨金塞夫将影片的叙事基调不断地降低,最终呈现了一则充满邪恶和谎言的现实讽喻。导演并未对主人公的惨境加以修饰和美化,因为现代社会的真实本质便是力量失衡的弱肉强食的景象。

影片除了从人民和政府层面深入剖析了权力失衡的现象,还延伸至微观个体的视角,以人心的欲望和邪恶为切入点,进一步揭示人类和世界的样貌其实正是在力量失衡的根基上发展起来的。

海边的巨兽残骸是影片的一大核心视觉隐喻。据圣经故事记载,这是一头象征着邪恶力量的雌性巨兽利维坦。从宏观层面来看,利维坦可以象征着国家机器的权力和自私倾向;从微观层面来看,利维坦可以象征着人性中的邪恶思绪。片中的女主角利亚主动进入律师的房间,是导致婚姻出现裂隙的首要原因。而在科里亚的孩子先后目睹了利亚与科里亚以及律师发生性关系的场面之后,将矛头直指利亚,并伤心欲绝地跑向搁浅的海岸,与巨兽残骸平等相待。

这幅构图其实暗含着导演面对无力改变的人性之恶以及国家机器的旺盛权力的处境,恳切地抒发他微弱的呼唤,对平等、善和真理的呼唤。

导演并非给“真理何在”提供一个解答的路径,而是不遗余力地揭示俄罗斯现代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包括国家机器利用权力对无权者行使的暴力,以及作为个体生存基石的道德被架空和迷失,还有东正教内部相互斗争的古典意义和现代意义。

在被种种黑暗笼罩的社会现实面前,导演萨金塞夫亦无能为力,只能在心灵承受着巨大痛苦的时候,独自祈求着拥有与利维坦巨兽相互平等的渺茫机会。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