嵐音社
嵐音社

嵐音社, 生活音樂提案顧問, 致力於音樂與生活寫作,以及大提琴教學。歡迎一鍵追蹤嵐音社的各平台動態: https://qrco.de/bbBcnF

【生活音樂提案】睡前冥想音樂

關於睡前冥想,許多人或許想到阿法波(α波)。關於α波的理論以及α波音樂是否真有其功效,不是我們討論的範疇。當然,任何類型的音樂如果號稱有什麼功效,也得依照每個人使用的經驗與適應性,因此我們並不全盤否定α波音樂的必要性。

不過,大多數的α波音樂聽起來就像是環境音(ambience),嚴格說起來,並不能符合「音樂」的定義。若仍想尋找明確「節奏」、「旋律」的音樂,來引領你進入一個入定狀態,恐怕許多音樂仍不能作為睡前冥想參考。

什麼樣的音樂(基本上包含節奏與旋律),能夠讓人的精神達到放鬆狀態,進而幫助冥想與睡眠呢?我認為有以下幾個簡單要素:

  1. 音樂動機單純:音樂動機(motive)是指樂曲一開始最短、最完整的音型。大家最清楚的音樂動機,莫過於貝多芬的第五號交響曲《命運》第一樂章開頭的「登登登登!」接下來整個樂章都可以聽到不同調性與型態的「登登登登」。既然是這麼簡短有力的動機,為什麼貝多芬的第五號交響曲《命運》第一樂章不能拿來當作睡前冥想音樂呢?請再看下列幾點。
  2. 音樂情緒起伏不大:這裡指的起伏,一般可指音量、強度、速度的差距。光是這點,貝多芬的第五號交響曲《命運》就出局,因為時而激昂、時而悲壯。當然,以貝多芬的第五號交響曲《命運》當作例子,太過極端,不過我們反過來聽聽看許多被用來當作睡前冥想音樂的古典樂,其實本身還是有太大的起伏,無法讓人放空身心。像是蕭邦的鋼琴曲,非常柔美,但仍屬浪漫作品,有明確的情緒走向。
  3. 音樂結構並不明確:如果是巴洛克、古典時期的作品,有著明確的結構與格局,反而適合幫助學習,而非睡前冥想。另外,太過明顯的和絃走向,領導耳朵「期待」接下來的發展,也不適合。
  4. 音樂並未賦予演奏者展現個性的空間:這裡主要指的是爵士樂。有些爵士樂聽起來慵懶,但是樂手即興展現個性,每個樂手即興,樂團都變換不同伴奏手法,其實容易擾動人心,越聽越興奮。
  5. 樂曲就算重複播放,仍無違和感:如果一首樂曲結束後直接從頭撥放,就像是樂曲並未中斷那般,那麼比其他樂曲還要適合作為睡前冥想音樂。

經過上述五點過濾,你是否覺得已經沒有音樂可以聽了呢?其實未必如此悲觀。在這裡,我推薦兩首樂曲,它們都符合上述特色,若你曾聽過類似的音樂,也可以依照自己的聆聽經驗,將它們都加入睡前冥想音樂清單。

John Cage《In A Landscape》:

https://open.spotify.com/track/3OzNi0pIuKw2TislAAD83I

John Cage《Dream》:

https://open.spotify.com/track/04O6YleCILNVtC81VlfKmB

有關John Cage的音樂風格與特色,請參考先前我所撰寫的這篇文章:

如果音樂也來斷捨離,你還能聽到什麼?談John Cage的《4分33秒》

曾經,噪音是John Cage的最愛;但遇到了「禪」,卻使得他的人生與作品有了脫胎換骨的轉機。《In A Landscape》、《Dream》都完成於1948年,此時,John Cage正好接觸了吠陀經等重要的佛教哲學經典,而在強烈的自我懷疑危機當中,重新找到一塊得以解脫的浮木。

這兩首作品,與康寧漢(Merce Cunningham)(註)的舞蹈搭配演出,另一方面,也被認為是John Cage對法國作曲家薩替(Erik Satie)的致敬。尤其是這首《In A Landscape》,更有「無所為」的意味。

最後,我們看看John Cage在他的<為薩替辯護(Defense of Satie)>談話中,最核心的一段話:

好的音樂能引領人們走向好的生活。音樂中的和諧結構與西方唯物主義同時興起,在唯物主義受到質疑而崩解時,節奏結構的解決卻早早已出現在東方。它在我們深切感到需要東方傳統時來到我們身邊,頗耐人尋味。

《In A Landscape》,更像是坐在京都禪寺的枯山水前,看著波紋入定。

註:康寧漢(Merce Cunningham),現代舞蹈家,與John Cage有著長遠的情感與合作關係,是John Cage的靈魂戀人與人生伴侶。


歡迎前往嵐音社FB粉絲專頁按讚,追蹤我們的最新動態!

如果您覺得我的文章很讚,歡迎您成為「讚賞公民」,並幫我按「Like」,來支持我繼續寫作喔!
謝謝您!


在各平台追蹤我們:

https://qrco.de/bbBcnF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