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ceLai
AliceLai

一位現職音樂老師, 目前專攻教育神經科學、心理學。 不同於「藝術治療」,educational neuroscience的重點不在治療而是「教育」。現今的社會充滿著各式各樣的算命方法,但命算準了又如何?能否改變才是關鍵。在具實驗根據的課程設計下,只要能夠長期堅持,音樂教育便能透過刺激大腦及心理特質的改變,進而影響孩子的一生。

為什麼興奮時候可以壓抑裸奔的衝動?/EQ系列(1) — 感性與理性的平衡

這一系列文章是我在讀完這本書之後所整理的精華。

本書作者Daniel Goleman是一為心理學博士和作家,並擔任紐約時報「大腦與行為科學」的記者長達十二年。本書出版時可為風靡全球,曾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上長達一年半之久,也被翻譯成了40多種語言。

這本書大約是在我來到這個世上不久時問世,即便如此,這幾天在閱讀引言時仍有令人驚訝的即視感。本書引言從報章媒體中聳動的社會新聞破題,(如前不久前發生在我每日生活圈的隨機殺人事件,但文章中提到的自然是二、三十年前的例子),好像這個社會病了,一個越來越嚴重、四處感染流竄,且傳播效率雖然不如令人聞之色變的新冠病毒,但卻影響更長遠的瘟疫,而我們卻依然在摸索源頭到底在何方。

在這一系列文章中,我會整理書中所提到的重點,將本書的五個章節分成四個部分來和大家介紹。

第一個部分先讓大家了解究竟甚麼是情緒?情緒是怎麼來的?而它又是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的?

情緒

雖然生活中多數的時刻我們都是以理性在控制我們的行為,在「大多數」的正常的情況下,人們不會在接到錄取通知時興奮到在街上裸奔、不會在面對上司或客戶無理的要求時回嗆(除非你已做好了離職的打算)、也不會因為家中寵物的離世而難過到把自己關在家中一個禮拜(不上班、不上學)。

但是,情緒其實是無所不在的。當在做重要的決策時,我們所做出的決定往往有一大部分是出於情緒而非理智,特別是在危急存亡的關頭,理智被身而為人的本性壓倒是很常見的現象。

這是因為,情緒其實不單單只是多數人認為的虛幻的心理,情緒會透過激發生理反應促使我們採取某些行動(驅力(drive)),而這些反應往往和人類最初級、最原始的本性(生存、繁衍後代、愛、慾望…)有關。例如:恐懼時血液會流向四肢、心跳加速、腎上腺素分泌增加,以利隨時做出戰或逃的反應。

腦部的構造 vs.情緒
生物腦部進化過程為「由內而外」

相信多數人在國中的生物課都有背過物種的演化順序吧(噓~我也是剛剛偷偷去查的...)?除了沒有腦部構造的單細胞生物外,從魚類、兩棲類、爬蟲類、到哺乳類,幾乎所有物種的腦都會有「生命中樞」,也就是相當於人類腦幹的區域,負責維持呼吸、新陳代謝等最基本的生命功能。而「情緒中樞」在原始物種中所扮演的角色,最初只負責接收與分析環境中的氣味,一直到哺乳類動物的出現,它才漸漸成形,最後形成人腦中的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為腦部增添了情緒的實質功能,讓人類出現如慾望、憤怒、愛戀等情緒。「思考中樞」,也就是新皮質(neocortex),則是到約一億年前才在哺乳類動物的腦部中開始發展。人類的新皮質較其他物種大很多,主要負責蒐集和理解感官訊息,並讓我們對於藝術、符號、觀念等產生感覺。

雖然人類擁有將情緒精緻化的功臣(書中例子為將原始的性慾發展成為構築家庭的觀念),但是大腦演化的先後順序,注定了「生命>情緒>思考」(在這裡將">"看做"先於"),在多數時候我們所表現出的行為與決策,仍然受情緒左右居多。例如在情緒失控時,就是因為邊緣系統中的情緒總管「杏仁核(amydgala)」越權掌控了我們的大腦(下圖左。自視覺及聽覺接收到的訊息,常常在傳送到新皮質之前,由率先接收到刺激的杏仁核先一步做出反應),因此會做出許多事後回想起來覺得不理智的行為。

接下來,讓我們來看看這兩條腦神經迴路的作用以及對我們的生活所造成的影響。

形成情緒的兩條路徑
感性的情緒是哪裡來的?

在討論感性之前,我要先介紹一下杏仁核這個腦中主要管控情緒的構造。人類的腦中總共有兩科杏仁核(左右腦各一),是所有靈長類中體積最大的物種。杏仁核和邊緣系統中的主要部分,也是被認為專司學習記憶功能的「海馬迴(hippocampus)」是鄰居,許多會讓我們情緒激動的刺激,會在激發杏仁核的狀態下(出現相應情緒),同時強化海馬迴的運作(讓我們能夠記得事件的細節),因此那些讓我們難忘的回憶,往往與高漲的情緒(興奮、崩潰、暴怒…)密不可分。

而這樣的記憶有時甚至會在我們無意識中形成,進而讓我們在面對某些事物時產生自己也無法解釋的情緒。而這種在無意識中形成的情緒記憶,就構成了我們感性的一面(也可以說杏仁核所儲存的情緒記憶,便是我們的潛意識)。

神經科學專家Joseph LeDoux的理論提到:我們的感官在接收到刺激之後,訊息會分成兩條不同的神經傳導路徑去做處理(上圖)。其中「高路(high road)」是多數訊息會走的路徑,刺激先抵達丘腦,再傳送到皮質做理性的處理,認知事物本身的內容與意義,接著傳遞到邊緣系統以決定適當的反應,同時杏仁核產生相應的情緒;而「低路(low road)」則是由一小搓調皮的神經元,擅自連接丘腦及杏仁核以繞過理性的皮質,這便是我們為何會在無意識間形成情緒記憶的原因。

低路的傳遞路徑最初是為了保命而發展出來的,但在生活環境和過去天差地別的今日,它反而常常成為生活中人際關係或是情緒處理的絆腳石。這是因為低路雖然距離短,可以縮短反應時間,但為了要能爭取在最短時間激發,杏仁核在判斷時往往只擷取片面資訊,「看到黑影就會開槍」!更糟糕的是,它是拿過往的經驗來作為判斷的依據,即便很多時候這些危機訊號其實已經不合時宜了,杏仁核仍然會強硬的下令其他腦部細胞出現過去的感覺與反應。

低路反應的例子

舉個例子(上圖)。A女只要在男友和她一起走在路上時,自顧自的走很快而沒有放慢腳步等她,便會突然感到憤怒,甚至因此和男友吵起來。而她不知道的是,這個憤怒的情緒其實來自於小時候無故哭鬧時被爸媽丟下的恐懼陰影,在無意識間通過杏仁核轉換成了情緒記憶,在多年後的今天,即便是一個和拋棄只有很微弱的相似性的動作,依然會喚起埋藏在腦海深處的恐懼,轉而用憤怒的情緒來保護自己(心理防衛機轉)。

(上述只是一個我隨手想到的範例,並非所有情緒都是這樣形成的,也不是所有討厭男友走路不等人的女生都是因為有幼年創傷經驗。另外,潛意識下的情緒記憶也會有其他例如興奮、焦慮、愛戀...等等並非只局限於悲慘的過往。)

情緒的守門員

上一段提到我們常常在激動的情緒已經出現了之後,才意識到自己有了這個情緒或反應(也就是杏仁核又掌握生殺大權了!),有些時候事後的「意識」並不會讓我們發現這個反應不合時宜,相反的,我們時常傾向於說服自己剛剛的反應是對的,以合理化自己的行為。

再舉個例子。B女在深夜走在一個四周沒有燈光、沒有路人的荒郊野外,這時,她突然聽到身後傳來其他人的腳步聲,這個聲音由遠至近,漸漸的加速接近她。B女沒有勇氣轉頭,手伸入皮包中緊握防狼噴霧,在身後的人一接近自己的瞬間朝他用力地按下噴霧。他慘叫了起來,雙手胡亂揮舞。而B女在情急之下認定對方在掙扎著想要傷害她,伸手抓起一旁的石塊便朝對方頭上狠狠敲下...

Photo by Elti Meshau on Unsplash

不曉得我的文筆有沒有成功傳達出女主角當下的不安和焦慮。沒錯,那些不安和焦慮正是出自杏仁核的命令,而B女在意識到自己開始緊張後,這樣的意識反而會開始加深這個焦慮的認知,跟據她的不安,找到更多自認為能夠證明對方具有威脅性的證據。這便是一個感性凌駕於理性的例子。

好在多數時候,我們遇到的並非這樣可能危及生命安全的情況。位於我們額頭後方的前額葉,是我們的「情緒守門員」。在大部分的情況下,它負責處理經由高路傳送的刺激,分析與理解跟訊息的意義,並在完成各項決策的風險評估後,指揮其他腦區(包括杏仁核)做出適當的反應;或是在杏仁核搶先一步傳遞出情緒時,反過來理性的分析情緒是否合宜。因此情緒失控只會在這兩個狀況下成立:1. 杏仁核受到刺激,但新皮質卻未能平衡情緒反應。2. 新皮質轉而為情緒中樞效勞(如上述B女的例子)。

結論

邊緣系統與新皮質的聯絡是我們理性與感性平衡的關鍵。情緒並非只會扯後腿,許多時候我們需要借助過去的情緒來累積經驗,靠著失敗時的悲傷、挫折、憤怒,以及有所收穫時的喜悅、興奮,才能在相似情境下做出合適的判斷。

一個理性的決策,需要先有感覺將我們的思路引導到正確的方向,根據過往慘痛的經驗排除許多明顯不當的選擇,而後邏輯分析才能最有效率的發揮。因此理性與感性並非互相牴觸,生命的成就需要兩者的相輔相成,而這項平衡兩者的能力便是大家常說的EQ

(下集待續XD)

參考資料

EQ:決定一生幸福與成就的永恆力量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