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kiraHaward
AkiraHaward

Chimeras Killer.

撕裂、深渊,还有一地鸡毛

从年初加入Matter之前,我已经在网上撰写很长时间文章,但我很难找到一个能匹配今年以来如此巨变的时间段。

早在“NBA风波”和“炉石门”之前,年初我就遇到类似的事情:万众期待的一款游戏从万众安利变成万众唾弃,那时候的我早已明白何为“舆论的力量”。安静差不多半年,一位在台湾的杀人犯如同搧动翅膀的蝴蝶,从香港开始,引发一场至今难以平息的风暴。

我出生、生长在大陆,我对很多东西有所异见,却碍于自我身份和处境而难以启齿。这种感觉非常难受,特别是在一段时间之前,我被诊断出有“重度抑郁”状态。在那之后,我删除所有社交网络应用,Telegram也更换了一个帐户(以便暂时屏蔽所有群组消息)。很快,我发现这并没有用:即使你不主动获取,这些东西总会传入你的耳朵里,在你的思维中犹如蠕虫一般爬行。

在此之后,我开始寻求专业的心理学人士的帮助。心理咨询师是一个很安静的人,喜欢倾听我说话,不会过多插嘴。但我始终觉得没有办法吐露所有事情,开始我觉得是因为心理咨询师没有给我足够的反馈,但后来我发现,其实她一直在帮我做引导,但我可能有意识地“屏蔽了”一些东西,我意识到,一旦我说出这些东西,可能我的人身安全会受到一定的威胁。

我一直认为,如果单纯只是这样单方面的原因,可能我自己违心地应付一下,也不至于会到现在这个情景。直到香港反抗者们的Telegram频道的“呵护14亿人民脆弱心灵”这一句话让我觉得有些天旋地转:我明白,他们的“14亿人”里很有可能并没有把我囊括进去,但我无法阻止内心的声音把我自己算入那一个集合里去。在那一时刻,我自己不仅已经被从14亿人中“除名”,在支持自由的人们的眼里,我也被视作异类。一时之间,我的自我认同已经被撕裂得连碎片都不剩。

也许他们说得对,我的心灵可能是有点脆弱。

这两年的中文互联网已经鲜见对对方的和气讨论,转而变成对对方的文章进行断章取义而咬文嚼字(比如,刚才我断章取义了香港反抗者们的话,苦笑),并以此作为攻击的手段。刚开始,创作者们还会耐心地向大家解释,但很多人发现没用,那些“杠精”们只需要通过“狠抓对方弱点”的形式来攻击,最后都“上了头”,自己也开始骂起来,一不小心还会被站方“各打八十大板”。最终,网络上只剩下玩梗的,以及抠字眼的人们。至于创作者们讲了什么?没人会去打扫这一地鸡毛的。

我记得最早的Matters和Medium一样,没有“评论”功能,只有文章间的“引用”功能,换言之,在那之前,你只能通过撰写文章的方式来表达观点、回应其他用户。虽然我一开始觉得评论功能可能是一个必要的存在:在阅读并理解作者表达的时候,预先一些观点可以及时写在评论区作为“草稿”,以便之后能快速找回灵感进行创作;但这个功能也不能免俗地变成了“攻击阵地”,抠字眼和断章取义依然很多见。(当然,也不乏许多认真阅读和回应的好朋友们,在此先把你们排除出去 :-P)

也许,我们可能需要学会先去创作,而不是去即时评论:我们通过创作去梳理对方观点中的不合时宜之论,然后在此之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学会去做一个内容生产者而不是消费者,最先受益的自然会是创作者。

但我们还能学得会创作吗?在这个节点,真的很难。苦笑。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