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渊
凌渊

梦想成为一颗星星。 Telegram:AboveAbyss

我要求这一切

(编辑过)

初次阅读《美丽新世界》是在小学的时候,那时完全不了解书的内容,买书的理由很单纯,封面好看,名字好听。

我以前的读书方式相当简单,只要能读就一直读下去,基本不会停下来思考某段情节的内涵,也不在乎自己是否读懂了这本书——我是个没有感情的读者。所以我的阅读体验往往是平淡的,很少遇到特别喜欢的书。

但是,《美丽新世界》例外,它是个惊喜,我读过之后深感震撼。不过那不是对娱乐化或极权政治的感触,而是对自由和痛苦的话题的感触,“原来还可以这样思考问题”。

我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想一些问题。人为什么要活着,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人总是伤害他人,令他人感到痛苦,即使他们并没有这种意愿?如何理解他人的想法,要怎样做才能让所有人都自由快乐?总之,我对人的痛苦,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十分在意,而且一直为此困惑。这类问题,和我生活中的不愉快的事情,时常令我感到痛苦,造成了我长期情绪低落的状态。

所以《美丽新世界》中于我而言十分新奇,它展现了一个极尽幸福美好的社会,却又通过主角亲自否定了这个社会。我之前接触的大部分书都在传播真善美,主角们都在追求美好的生活,《美丽新世界》的主角却在要求痛苦,然而仔细品味,他们所追求的,与社会上弘扬的所谓的真善美并无不同,甚至可以说,内涵是更深刻的。

这个世界中的人,绝大部分无疑是幸福的,尽管他们分为五个等级,但每个等级的人都由衷地认为自己是最幸运的。这种通过教育(洗脑)和控制人生等手段营造的幸福感,我自然是不认可的,但不得不承认这是有道理的,而且最终呈现的全民幸福社会确实有很强的诱惑力。如果我是生活在世界国的普通人,我大概会乐在其中,如果我是管理者,我恐怕也无法撕裂这脆弱的美好图景。

我认同《美丽新世界》中的思想,我自己也有类似的感受。快乐有时是会拖累思考的,反之亦然,虽说思考有其独特的乐趣,但与获取更轻松且无后顾之忧的感官享受比起来,还是有很大差距。让思想与思想自由碰撞,也不如人人都满足于现状来得舒服。

而我现在能为野蛮人所感动,还能理解和支持他的想法,正是因为我不在那个世界,在我的认知里,还有比情绪更重要的存在。生活在新世界或许很幸福,但不值得我放弃自己思考和阅读的权利,毕竟我太喜欢书了,我根本想象不出没有书的天堂,也不想明白。

我会感到痛苦,会追问这痛苦的根源和解决方法,因此才会自发地进行思考,并通过阅读来寻求慰藉。那段时间,我最大的乐趣就是阅读,也只有阅读的时候是平静的,我暂时从现实中抽离出来,不再感到焦虑和痛苦。后来,我对书的渴望甚至超越了对快乐的渴望,情绪是瞬息万变的,现今的快乐,或许下一刻回想起来就成了毫无意义的幻象,但书是不会变的,只要有书,我就可以找回平静,可以永远感受到同类的存在。

阅读是我人生中产生的第三个爱好——前两个是拼图和游戏,然而书是我最早真正去爱的事物。所以,我不愿意用任何代价去换我的书和我对书的记忆。如果生活需要我让渡一部分阅读、思考和表达的权利,那还不如让我毁灭。

这本书对我产生了很大影响,读过之后,我接受了我无法一劳永逸地摆脱痛苦,还会长期与痛苦相伴这一现实。除了如何让人们都感到快乐,让事情变得更美好,我还开始思考如何与自己的痛苦共存,如何让它们成为我的助力。

以书中我特别喜欢的另一段文字作结吧。

“但是我不喜欢舒服。我要上帝,我要诗歌,我要真正的危险,我要自由,我要善良,我要罪恶。”
“实际上,”穆斯塔法·蒙德说,“你在争取苦难的权利。”
“那好吧,”野蛮人挑衅地说,“就算我是在争取苦难的权利。”
“不用说还有衰老、丑陋和性无能的权利,要求生梅毒、得癌症的权利,食物匮乏的权利,令人讨厌的权利,为明天担惊受怕的权利,感染伤寒的权利,遭受种种无法言说的痛苦折磨的权利。”他们陷入了久久的沉默之中。
“我要求这一切。”野蛮人最后说。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