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GOH
AGGOH

馬來西亞星洲日報專欄作者、馬來西亞東方日報專欄作者、中哲博士生、佛家哲學專業、儒家哲學專業 https://button.like.co/hygoh95565

何謂知識份子?

知識分子(intellectual)一詞出現於19世紀初期,真正流行肇始於1894年的“德雷福斯事件”。在此事件中,一批珍視真理、正義、良知的學者聯合起來,對社會秩序和權力結構提出質疑。知識分子的最大價值在於能對權威進行監督,使人不致被權威的各中話語所瞞騙。

在薩伊德(Edward Said)看來,有過流亡經歷的知識分子更接近於知識分子的本意,流亡者的心境與復雜的心理感受是知識分子所應有的一種看待事物的角度。知識分子即使不是真正的流亡,也要保有流亡的思維方式。唯有處在邊緣,才可以敏銳地看到權力中心所看不到的事務。流亡、飄移不定、局外人成為知識分子生存方式和精神狀態的隱喻。知識分子不直接參與到經濟過程中,也不具有完全一致的利益訴求,更沒有統一的政治觀點。


不一定是書讀得多

不過,知識分子並不一定指稱那些書讀多,看得比一般人多的人,書讀得多充其量只能是書呆子或學究,因讀書太多而變得愚蠢。太多的閱讀會使我們的精神失去彈性,也失去直接面對世界獨立思考的能力。叔本華是“意志”議題相關的哲學家,30歲時就寫出他一生最為重要的哲學著作《意志與觀念世界》。他反對沉迷於閱讀,反對死讀書、讀死書的人。如果不思考,和經常騎馬坐車而步行能力必定減弱的人一樣,將會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經常讀書,有一點空閒就要看書,這種做法比常發呆更容易使精​​神麻痺,因為發呆時還可以沉湎於自己的思想中。


知識分子遍布各地

德國學者卡爾·曼海姆提出了不同的觀點,他認為知識分子“處於各階級之間,但它並不構成一個中間階級。它當然不是懸在社會利益沒有滲透其間的真空之中,相反,它包含了滲透到社會生活中的所有利益”。所以,我們發現在現代社會中,知識分子滲透並分佈在各個階級中,其職業可能是商人、教師、政府公務員、作家、建築師等等。

“但所有知識分子群體之間都有一個社會學的聯結紐帶,這就是教育。教育使他們顯著地連接在了一起。對共同的教育遺產的分享,會逐漸消除出身、身份、職業和財產上的差別,並在所接受的教育的基礎上,把單個的、受過教育的人們結合起來。”

教育是知識分子們共同的聯結紐帶,也是知識分子最根本的來源。至此,知識分子可說是經過某種知識訓練,在教育過程中不斷提高自己對知識和文化的掌握能力,並且能夠將之行成自身素養的人。所以,知識分子對不同的思想有更多的包容心,更有能力處理複雜的問題,進而再用這套東西面向公眾利益、思考對公眾利益重要的問題,然後沿著這樣的思考結果做出一些事情。

知識分子不一定總是要站在人民那一邊或革命群眾那一邊對抗有權力的那一方,知識分子並不必要代表老百姓。假如一個知識分子說出的真話、相信的真話、認為的真話,是老百姓不願聽的話、不愛聽的話,那又怎麼辦?

我認為,知識分子不應該代表有權利的那一邊,同樣也不應該代表群眾,他誰都不代表。他說出的話,很有可能任何一邊都不討好,有權利的人不愛聽,群眾也很討厭。


說真話不隨波逐流

知識分子必須有個心理準備,你說話、談論一些事、寫文章不只會得罪權貴,也還可能會得罪老百姓、得罪大多數人。知識分子必須具備勇氣,不只有面對權貴時可能被投入大牢的勇氣,也還得有面對老百姓對你吐口水的勇氣。這意味著知識分子將會是邊緣人,永遠置身於任何實體的圈子和思想圈之外,而身為知識分子的所作所為必須是自創的,因為不能跟隨別人規定的路線。

不過,說真話並不代表一個人多有道德魄力,這不應該是被過度抬高的行為。說真話不就是日常生活簡單的修為之一?只服膺真理,不屈從立場,不輕易下結論,在方方面面保持一種清醒和警覺的視角,這是我所理解的知識分子應有的態度。

此篇為已發表專欄文,發佈於 2016年12月20日:

https://www.orientaldaily.com.my/news/mingjia/2016/12/20/176730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