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拉滕巴赫
特拉滕巴赫

古典學人。現居聖菲。

巴赫《馬太受難曲》第四十七號詠嘆調

正说话之间,鸡就叫了,彼得远远地瞧着耶稣,想起昨天进晚餐时耶稣对他说过的话。……他回想着,醒悟过来,就走出院子,伤心地哭泣。福音书上写着:‘他就出去痛哭。’我能想出当时的情景:一个安安静静、一片漆黑的花园,在寂静中隐约传来一种低沉的啜泣声。……


Erbarme dich,
Mein Gott, um meiner Zähren willen!
Schaue hier,
Herz und Auge weint vor dir
Bitterlich.
求你怜悯!我的神!
请看重我的泪水!
求你看这心这眼,
在你前痛苦抽泣。
求你怜悯!我的神!

《马太受难曲》第47号咏叹调是一記重鎚。它懶洋洋地粉碎了對於超凡入聖的虛假幻想,徒留下赤裸,孤單的現實。這曲詠嘆調以12/8拍起調。每個小節有四個主拍,每個主拍包含三個副拍,構成1-2-3, 2-2-3, 3-2-3, 4-2-3的搖擺節奏。自樂器開場起,低音部分即三個一組地暗暗跳動 ,像滾落的淚滴,又像脈搏一樣提醒著我們樂曲的主題,即彼得對耶穌的三次否認,永不停歇。無論中音人聲如何從漸弱的升調和安寧的降調之間游移,這個莊嚴穩重的低音線都會把我們帶回一個永恆的哀鳴,一個無可救藥的悲慟。這悲慟源自彼得生而為人,無力承載神聖的軟弱。

契訶夫的短篇《大學生》裏,有我對這個主題最鍾情的復述(汝龍 譯):

“当初使徒彼得恰好就在这样一个寒冷的夜晚在篝火旁边取暖,”大学生说着,把手伸到火跟前。“可见那时候天也很冷。啊,那是多么可怕的一夜啊,老大娘!非常悲惨而漫长的一夜啊⑥!”
 他朝黑魆魆的四周望了望,使劲摇一下头,问道:“你大概听人读过十二节福音吧?”
 “听过,”瓦西里萨回答说。
 “那你会记得,在进最后的晚餐时,彼得对耶稣说:‘我就是同你下监,同你受死,也是甘心。’主却回答他说:‘彼得,我告诉你,今日鸡还没有叫,你要三次说不认得我。’傍晚以后,耶稣在花园里愁闷得要命,就祷告,可怜的彼得心神劳顿,身体衰弱,眼皮发重,怎么也压不下他的睡意。他睡着了。后来,你听人读过,犹大就在那天晚上吻耶稣,把他出卖给折磨他的人了。他们把他绑上,带他去见大司祭,打他。彼得呢,累极了,又受着苦恼和惊恐的煎熬,而且你知道,他没有睡足,不过他预感到人世间马上要出一件惨事,就跟着走去。……他热烈地,全心全意地爱耶稣,这时候他远远看见耶稣在挨打。……”路凯利雅放下汤勺,定睛瞧着大学生。
 “他们到了大司祭那儿,”他接着说,“耶稣就开始受审,而众人因为天冷,在院子里燃起一堆火,烤火取暖。彼得跟他们一块儿站在火旁,也烤火取暖,象我现在一样。有一个女人看见他,就说:‘这个人素来也是同耶稣一伙的,’那就是说,也得把他拉去受审。所有那些站在火旁的人想必怀疑而严厉地瞧着他,因为他心慌了,说:‘我不认得他。’过了一忽儿,又有一个人认出他是耶稣的门徒,就说:‘你也是他们一党的。’可是他又否认。有人第三次对他说:‘我今天看见跟他一块儿在花园里的,不就是你吗?’他又第三次否认。
 正说话之间,鸡就叫了,彼得远远地瞧着耶稣,想起昨天进晚餐时耶稣对他说过的话。……他回想着,醒悟过来,就走出院子,伤心地哭泣。福音书上写着:‘他就出去痛哭。’我能想出当时的情景:一个安安静静、一片漆黑的花园,在寂静中隐约传来一种低沉的啜泣声。……”大学生叹口气,沉思起来。瓦西里萨虽然仍旧陪着笑脸,却忽然哽咽一声,大颗的泪珠接连不断地从她的脸上流下来,她用衣袖遮着脸,想挡住火光,似乎在为自己的眼泪害臊似的;而路凯利雅呆望着大学生,涨红脸,神情沉闷而紧张,象是一个隐忍着剧烈痛苦的人。

回到這首歌。作为《马太受难曲》的核心一環,第47号咏叹调没有像其他许多激情洋溢的咏叹调那样使用管弦乐队和双声部合唱来製造響徹寰宇的聽覺效果。一把小提琴和中音女聲就是它要求的全部。樂器的簡單使我们更关注彼得的诉求本身,即在认识到自己的失败后祈求寬恕。小提琴以B小调拉开了这首咏叹调的序幕,其間世界此漲彼浮,終於回歸到莊重的自我認識,然後又与中音歌手波浪般浮擺的聲線呼应。小提琴第一小节和中音第八小节的开头音符是#F-D-#C-B-#A-B。它们与前一曲46號朗誦調中的音符非常相似,即彼得否認耶穌,說:"我不認識這個人"的部分。(46號朗誦調的音符是#F-D-#C-B-#A-#F,它們之間唯一的區別是是,当彼得說 "nicht"(不)这个词时,他的歌声从#A下降到#F,而中音在唱到 "erbarme dich "(寬恕)的最后一个音节时音符又回到了B。緩慢的降調暗示著彼得的猶豫和殘缺,即在敘事者心中,彼得的否認和女中音的祈求都是蒼白無力的。對彼得來說,他懷疑詢問者是否會忘記他是耶穌的使徒,從而放彼得離開;對於女中音來說,她懷疑神是否會原諒她(彼得)的罪過,從而讓她(彼得)繼續跟隨。雖然“erbarme dich”是以祈使命令句的語法形式出現,但無力上升的音符告訴我們,彼得並沒有被寬恕的權利。

女中音隨後降低了五度,用E調重複吟唱 "erbarme dich,"呈現出一個痛苦的三全音。而在十,十三,十四,和三七小節中反覆出現的#D到自然A不僅對歌者來說難以把握,聽起來也不夠圓滿,像是沒唱上去的高音一樣讓人暗自焦急。“erbarme dich”是這些小節的共同重點,而巴赫反覆強調的#D 到自然A為其創造了一種徘徊不去的感傷。這感傷不僅是因為彼得未得到神的回音,更是因為他意識到自己遠沒有自己原先相信的那麼虔誠。

這些刻意而為的不和諧意在提醒觀眾,這首詠嘆調的動人之處不在於愉悅,而在於抵達信仰核心的努力,以及中途的所有失落,絕望,和對自身侷限的質疑和確認。它繼承了46號朗誦調中身體和靈魂共處的悖論。當彼得聽到雞鳴之時,他記起耶穌對他所說,“在雞鳴之前,你會三次否認我。” 和雞鳴對應的音符是#F-C-D-A-A,即在痛苦三合音上疊加完美五度音程。彼得此刻正站在花園之中。他的夜晚依然是寒冷孤寂的,但這一聲啼叫之後,黎明會很快來臨。但他同樣意識到,當他的光亮,耶穌,在近旁照拂他時,他曾如何勇敢真誠,而在這裡從羊群中迷失的黑夜,他又如何失去了信仰,重返現實的迷霧。

46號朗誦調将听众同时指向两个截然相反的方向:黑暗与光明,复杂与简单,陌生與熟悉。咏叹调47號則是彼得否认耶穌的詩意回響。在第30小节,"bitterlich"(痛苦地)这个词的三全音給聽眾帶來的聽覺上的驚醒不亚于鸡鸣之於彼得。在这里,巴赫给了我们一个基于#G号的紧张的主導七度。伴随着 "bitterlich "这个词,这个和弦用認識自我的悲伤和遗憾替代了可能的來自上帝的救赎。听众被這個悲伤的和弦喚醒,一如彼得被雞鳴唤醒一样。

除了旋律上的呼應以外,巴赫還通過對關鍵詞的強調加深聽眾和彼得之間的聯繫。以 "我的神"(Mein Gott)為例,刚刚意识到自己如何出卖了耶穌的彼得向外呼求,渴望再次与他的神建立联系。但是,當他意識到自己對話的只是虚空,音乐激起了绝望的声音,因為无论他如何痛苦地哭泣,都没有得到回音。第十小节的第一句 "我的上帝 "是一个普通的E小调,是B小调和弦中的次主音三和弦。在这一小节的末尾,它又回到了主音。但随着中音的不断歌唱和恳求上帝的怜悯,我们再没有得到一个像这第一节那样令人满意的結尾。第十四小节的 "我的上帝 "有一个三合音(G到#C)在#C之上。然后旋律震顫了一下,以另一个次主音三和弦结束。最后一个 "Mein Gott "出现在第20小节,它的低音部分包含两个三合音(#F到C),然後以E和#F结束。这個不和谐的二度音程遠遠算不上和諧的尾音。与三重否認相呼應,47號中的女中音为彼得(以及其他所有人)祈求寬恕的三聲"我的神 "越來越虛弱。这不是因为神本身被削弱了,而是因为彼得已然通过自己的话语抛弃了耶稣,因此这个恳求注定得不到回应。

除了語意上的重複之外,巴赫还用缠绵不絕的音符来澆灌彼得的悲哀。他在 "Zähren"(眼泪)和 "weint"(哭泣)上花了近兩個小節。"Zähren "从B小調開始,然后用#G转到#F小調的V和弦。尤其是在12/8的緩慢節奏下,聽眾有無比漫長的一段時間沈浸在彼得的悲慟之中。再加上五度的調式,這兩個小節用稍有不同的悲傷情緒進一步加強了整曲的小調氣氛。Zähren的音符整體而言處於上升趨勢,但它永遠不會成為一個歡快的大調,就像無人來實現彼得被寬恕的願望。

像《馬太受難曲》中的其他音樂一樣,47號詠嘆調不知疲倦的提點我們生而為人的軟弱。聽眾在這首曲中的不到一個鼓舞人心的收尾,正如彼得做不到他希望的那麼虔誠。我們對這首懸而不決的詠嘆的遺憾是巴赫對我們發來的禱告的邀請,因為我們嚮往美好結局,卻總是抱有遺憾。也許一個虛弱,遞減的升調是塵世中信仰的唯一證據,他屬於軟弱無力,又不曾停止呼求的卑微的彼得。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