芫英
芫英

法律从业者,政治学的爱好者。

好话难说


英国小说家P. G. Wodehouse跟二战后的年轻人们解释,为啥自己在1940年进了德国人办的学习班。他说,有几种方法进学习班,我呢,就是在法国海边买了房子,正度假呢,战争爆发,避走不及,就住进学习班了。按Wodehouse的年龄,他可以进入优待单间,不过他拒绝了,住进了64个群众共同居住的大房子。这人还记日记,记录美好生活!


比如,1940年8月27日,“正经历削土豆引起的倦意。有上士进来,拍打我们每个人的口袋,看有没有人窝藏土豆。竟无人徇私。”

12月,他的日记写道,“天才的一个例子,班里有荷兰理发师,在自治染发水。有人看见他在床上床上用火柴加热产品来着,这染发水卖89分,据说很令人满意。”


不知是朋友们的努力,或者德国人有心启用这个英国文人做宣传,反正Wodehouse提早四个月出了学习班,接受了德国人的广播节目合同,出了两期广播剧,用得还是他的诙谐,没有直接抱怨学习班不好。


比如这段:“我躺在拥挤的地板上,入睡前最后的意识是,这么多地狱般遭遇发生在这个可尊敬的正老朽的绅士身上,真有意思啊,我迫不及待期望明天能带来啥新花样。”

再比如这段,在他的“我遇到班里的厨师,称赞他今天的汤做的很好。厨师很感激,他说自己的职业尊严最近深受打击,因为很多人跟他抱怨食物分量太少。他说,我可以给汤多加水增加分量,但是,那就彻底败坏了汤的品质。” 


虽然Wodehouse的集中营广播剧,算不上给德国学习班唱赞歌,可是,英国文艺界还是跟他急眼了,这不是为虎作伥,什么才是为虎作伥?


Wodehouse听说英国国内的反映如此,中止了与德国人的合作。二战后,Wodehouse去了美国,但是英国准备追究他通敌卖国的声音仍然不小。1946年,英国的新任总检察长被问及,咋处理Wodehouse,他说,这个问题首先取决于Wodehouse是否以及何时回英国,到时候再议起诉与否不迟。所以,这个“通敌卖国”的人,就老在美国了,虽然他的名誉随着时间推移,渐渐恢复。1975年,93岁高龄的他终于在死前一个月获得英国的骑士册封。


文学何时不政治?尤其当政治正经历激烈地战争的时候,啥事都能跟爱国、通敌联系上。对于脑袋只有两根神经的人来说,要么爱国,要么通敌,不用说,我又想到了前不久的各种武汉日记。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