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英瑛
譚英瑛

台師大東亞系政治經濟組畢業

對於“假新聞”的一點看法

當今社會一直在探討假新聞這議題,聲稱聲受其害的民進黨政府尤其重視,但聽著有些人對假新聞的詮釋,讓我不知道這是否為濫用假新聞觀念,例如:將之前葉青林的爭議性臉書意見視為“假新聞”,即便我不見得認同葉的意見,不過會覺得若將葉的臉書意見視為“假新聞”,是否過度擴張對“假新聞”的定義?台灣本為兩黨為主的政治與社會環境,任意政治集團擴張“假新聞”的定義,我覺得這只是在加速消耗台灣社會原有的社會信任,讀者只要看看那兩黨掌握的那幾家媒體生產的內容相互控訴對方是“假新聞”製造來源,就能理解我上面所寫的意思。

另外,在我眼中很多被人稱作“假新聞”的文章,很多不是新聞類型的文章,可能是評論(即所謂的意見表述),或者是根本就是充斥著文章邏輯謬誤的文章,這種現象也可能隨著媒體逐漸引用網友、網路紅人越來越嚴重,不過這也牽涉到我認知的媒體文章寫作的問題之一:“誰具有‘代表性’”?當X報訪問Q網紅對於某件Y事件的意見,那Q網紅說了有些推論不正確的意見,或是傾向某些政治力量的意見,那這是“假新聞”嗎?X報真的有去訪問耶?對於這種情況,我會認為除非能夠證明Q網紅說的內容有實質內容錯誤,不然即便政治意識形態與我不同,我都難以稱其訪問為“假新聞”。

最近台灣出版社有出版一本書《後真相時代》,我有買但還沒讀完,因為從各章標題可以知道,這就是人們的日常,所謂“真相”、新聞、資訊都可以藉由有心人或無心人對事件定義、脈絡、價值的不同衍生出對事情的不同看法;而麻煩的是,若大眾對“假新聞”的定義範圍太廣,以致於像上述牽涉到有價值、信念判斷的事情,也可能在當今台灣社會、或政治力量被視為一種“假新聞”。

更不消說,台灣媒體現在評論與新聞不分,也可能是民眾對“假新聞”感到疑慮的根源,往往政論節目來賓的評論、任何媒體網站的評論,都可以將其內容又以新聞稿的方式去散佈,那牽涉到與受眾政治立場不一,與資訊或邏輯上的謬誤,受眾可能會思考這到底算不算是媒體散佈“假新聞”的行為?或是加劇受眾對媒體的不信任感?這可能是台灣媒體共業底下需要一同去思考的問題。

我隨手寫了一些不才我對媒體的觀察作為matters的首PO,也附上我之前訪問優質新聞发展協會理事長胡元輝的訪談網址(1),訪談中提到“台灣事實查核中心”“主要聚焦于網絡流傳公共訊息的‘事實(fact)’,不是個人‘意見(opinion)’的查核”,是我在文章中最喜歡的一句,也符合我對於“假新聞”定義討論的想像,不過針對於“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的訪談,我覺得“卓新獎”(2)的新聞寫得更好,一起附於下方。

(1) 假新聞克星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7月上线_台灣-多維新聞網

http://news.dwnews.com/taiwan/big5/news/2018-07-06/60069162.html

(2) 打擊假訊息先鋒 「臺灣事實查核中心」上線 - 卓新獎

https://www.feja.org.tw/41997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