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澄海
陳澄海

中文系碩士在讀

薦書:《政治的道德 從自由主義的觀點看》

《政治的道德 從自由主義的觀點看》里最讓人觸懷的是——政治,可以是講道德的;政治,也可以是溫情而有關懷的。

去年夏天讀這本書,恰逢香港反修例運動如火如荼地進行,讀完《香港第一課》、《香港簡史》仍意猶未盡,便選擇再讀讀周保松老師的書。在此之前讀的周老師的第一本書是《走進生命的學問》,後來又看了《自由人的平等政治》和《小王子的領悟》,本來還想看看新出版的《我們的黃金時代》,由於近一年都沒有機緣去香港只得作罷,於是《政治的道德》便也作為當時手頭上可閱讀的書的首選了。《政治的道德》可從香港書店買到,混在行李箱中蒙混過關口,在網路上也能找到電子版的。

《政治的道德》一承《走進生命的學問》的情懷,又比《自由人的平等政治》這本論羅爾斯《正義論》的學術專著更通俗易懂,所以作為瞭解自由主義左翼的觀點的入門讀物是合適的。可能有人會問我為何讀了那麼多周老師的書。我與周老師素昧平生,僅從視頻中他的演講、他的書得知他的觀點和實踐,最近一次的講座是Zoom的線上青年系列講座——風雨中論自由。僅就我的觀察而言,周保松老師知行合一的人格魅力自然深深感染著我,對自由主義理念和香港問題有生命性投入,不僅僅是作為學術論述者,更是參與者、踐行者。

《政治的道德》修訂版多了《抗命者言》和《自由左翼的理念》兩篇文章,其中《自由左翼的理念》釐清了自由左翼的五項理念:基本權利、憲政民主、文化多元、機會平等、共享發展,所以請選擇修訂版閱讀最佳。

當然,我深知《政治的道德》只是自由主義閱讀的起點,如果讀完了《政治的道德》意猶未盡,可讀讀《自由人的平等政治》,錢永祥老師的《縱慾與虛無之上》,穆勒的《論自由》、羅爾斯的《正義論》……

在閱讀過程作了讀書摘抄,現羅列如下。【較長,介意者慎讀】


周保松.政治的道德 從自由主義的觀點看(增訂版).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5.

自序 我們非如此不可

1.每個公民,每個自由平等的公民,都有要求得到國家公正對待的權利。這不是乞求,而是人作為社會成員最基本的道德權利;也不是施捨,而是國家對待公民的基本責任。人一旦意識到這項權利並努力捍衛這項權利時,國家便不能只靠暴力來統治,而必須訴諸道德理由來向公民證明其統治的正當性。我們所擁有的權利,使得我們可以堂堂正正地參與政治事務,理直氣壯地批評和監督政府。政治的道德性,來自於我們視自身為道德存有並堅持站在道德的觀點去理解和要求政治。當我們在生活中充分實踐這項權利時,我們就不再是政治上的異鄉人,而是國家的主人,並以平等的身份去推動社會的道德進步。就此而言,要求正義的權利,是自由主義政治道德觀的起點。(p1)
2. 自由民主政體的基礎,是由一組基本政治價值支持,這些價值包括自由、權利平等民主、憲政、法治、容忍和正義等自由主義賦予這些價值特定內涵,再將它們系統地整合起來,形成完整的思想體系,並將之應用於制度。(p xvi)
3.在這幅圖像背後,我認為有著這樣的道德信念作為政治社群的平等成員,每個公民合理正當的權利和利益,必須受到國家充分的保障和尊重。而合理正當的基礎,則須扣緊我們對人的理解及相應的幸福觀(conception of well-being)來談。自由主義對人的理解,最根本一點就是視人為獨立自主的個體,有能力和有意願去建構丶規劃和追求自己認為值得過的人生,並在此意義上能夠對自己的生命負責。與此相應的幸福觀,就是自由自主乃構成美好人生不可或缺的條件。(p xvii)
4在今天中國,無數實實在在的個體正在受到許多不公正的對待,這裏面有苦難有屈辱有貧困有歧視和有做人基本尊嚴的喪失在制度暴力面前,個體如斯脆弱。更教人悲哀的,是人們對於暴力和不義漠然,甚至習慣性地視個人權利的犧牲乃社會發展和國家利益的必要代價。我們遂不僅被制度壓迫,還被意識形態加諸我們的世界觀所桎梏。(p xxii)
5.爭論一般性的哲學問題,不可能是政治的日常課題,但是這不表示這些問題無足輕重,因為我們認為答案是甚麼,會塑造公共文化與政治實務的各種態度。如果我們認為,正義而且秩序妥當的民主社會之不可能,乃是理所當然的常識,那麼這些態度的品質與格調就會反映該一常識。(p xxiii)
6.二十世纪的幾場戰爭,以及其極端的暴力與節節上升的破壞性……尖鋭地提出了一個問題:政治關係是不是只能聽命於權力與強制?如果一種在合理的意義上正義並且能夠馴服權力為己所用的社會並無可能,而人類雖然不是無可救藥地犬儒自我中心,但大體上並無所謂道德,我們大可以借康德的話追問:人們在這個世界上活著值得嗎?我們的假定必須是:一個在合理意義上正義的政治社會是可能的,而這種社會要可能,人類必須要具備一種道德本性,當然不是完美的道德本性,但是這種本性要能夠了解遵行,並且在足夠的程度上認同一套關於權利與正義的合理的政治觀,願意支持由這套政治觀的理想與原則所引導的社會。本書行文在許多讀者看來抽象而且不食人間煙火,部份原因在於我的這種關注……(pxxiii—xxiv)


1、政治道德之必要

1. 第一,實然不等於應然。我們不能因為現實政治充滿各種的惡,所以這些惡就是合理的,並視之為政治生活的起點和終點。恰恰相反,正正因為我們意識到這些是惡,我們才努力希望通過制度去保障人的權利福祉,避免個體受到壓迫宰制。(p4)
2. 當我們面對不合理的制度而作出思想上的批評和行動上的抗爭時,即意味著我們已進入政治道德的思考和實踐。我們視自身為有反思能力的道德主體,並願意對規範我們的制度作出價值評估。我們甚至可以,人不能離開道德的觀點而活。道德的觀點,在最深的意義上,影響我們的身份認同,限定我們看世界的方式,並規範我們如何與他人和平共處。(p4)
3. 他們鼓吹的恰恰是一種將政治和道德割裂,然後視政治純粹為權謀利益之爭的活動。在這種觀點下,政治和絕大多數沒有權勢的我們是不相干的,它只是屬於少數權力精英的秘密遊戲。我們既不能指望參與和影響政治,也不應對政治作出任何道德批判。而當愈來愈多人接受這種論調,「有權就有理」(might is right)遂變成常識公理,整個公民社會遂愈來愈失去道德批判性。説得不客氣點,對公民來説,相信政治現實主義是一種「自我去勢」,去掉的是建設更好更公正的政治共同體的想像力和行動力。(p7-8)
4. 剛去世的捷克著名異見作家哈維爾曾在1986年的一篇文章這様寫道:「一切向錢看的生活充斥著整個社會。人們覺得在政治上受了欺騙,被玩弄了,因此對政治避而遠之。對一切政治思想都感到厭倦。他們每天都能親身體驗到在冠冕堂皇的詞句下掩蓋著多麼蒼白的事實。」是的,這多少也是我們今天的處境。但是我們也知道,我們不應停留在這樣的狀態·當我們渴望遠離政治逃避政治時,政治一直存在,一直影響我們的生存,一直是我們活得好活得有尊嚴的必要條件。正因為此我們必須重視政治道德。(p8)


2、較真的政治

1. 政治離不開道德政治的終極關懷,是建立合理的制度,藉此界定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公平分配社會有限資源,妥善解決各種可能出現的紛爭,從而確保所有人能公正地活在一起。沒有道德的政治,政府將難言有正當性,社會難言有真正穩定,人與人之間難言建立休戚與共和互相信任的合作關係。(p12)
2. 所以,當我們對現實政治感到憤怒時,我們是在表達一種道德情感。情感的背後,往往預設了這樣的信念:這個政治社群是屬於我們的,我們不是這個社群的異鄉人;這樣的惡的政治,不是必然的,而是人為的,因此是可以改變一切的;我們作為公民,有能力去共同想像和實踐一種好的政治。也就是説,對現實政治的不滿和批判,其實是在肯定政治本身是有好壞對錯可言的。(p13-14)
3. 而在現代開放社會,國家統治的正當性不可能長期建立在暴力、恐懼和謊言之上,也不可能依賴神秘的宗教或古老的傳統,而必須訴諸道德理由來説服人民,它的制度、法律、政策及普遍公權力的行使,是值得我們支持的。否則,這個國家便會陷入正當性危機。(p14)
4. 獨裁之惡,是它將政治從我們的生活中異化出去,成為支配我們卻又與我們無關的外物,並使得我們整個生命失去公共性的一面。我們在這個世界吃喝玩樂生老病死,但這個世界卻不屬於我們,並時時刻刻受到有形無形的權力宰制。久而久之,我們或會漸漸忘記,沒有公共生活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我們遂對權力漠然,對苦難漠然,對惡本身漠然。但這是制度帶來的惡果,而非人本來應該有的狀態。作為政治社群平等的一員,我們理應活在政治之中而非之外。而要打破這樣的困局,我們每個人必須在道德上較真,不犬儒不冷漠,相信公共議題皆有對錯好壞可言,並努力運用實踐理性去尋找答案。在這樣的時代,我們需要一種較真的政治·愈較真,我們愈能看到道德在公共生活中的份量和力量愈能恢復我們生命真實良善的一面。(p14-15)
5. 人作為道德存有,有四個基本能力。一,會使用道德語言;二,會使用道德語言作道德判斷;三,會根據道德判斷作出道德行動;四,會因應道德判斷和行動而產生相應的道德情感。在正常的社會環境中,我們自小就會培養出這些能力,並在日用而不知的過程中,逐漸發展成為道德人。(p15)


3、反思性認可與國家正當性

1. 如果我們的答案是否定的,那麼我們可以努力想辦法離開這個國家。即使沒有辦法,我們仍然可以選擇做個精神上的無政府主義者。這様我們雖然迫不得已要服從法律,但我們可以對這個國家毫無認同感,甚至做出各種消極抵抗,又或努力聯合其他人改變目前的狀態。(p21)
2.更重要的是,我們身在國家之中而提出這樣的問題,不管答案是甚麼,都有非比尋常的意義,因為這意味著國家的存在並非自有永有且不可質疑。相反,我們總是可以對國家進行理性反思和道德評價。這個反思過程表達出一種政治態度,即國家加諸我們身上的種種約束是需要理由的,且這些理由必須得到我們的合理接受·這實際上是一種公共證成的正當性要求:政治權力的正當性行使,必須在公共領域得到公開合理的辯護。所以,思考國家正當性問題,我們並不需要總是從自然狀態開始,而是可以直接站在當下,以一種獨立的批判的姿態作出提問。而這樣的提問之所以可能,正正肯定了我們是自由的反思性存有。(p21)
3.我要特別強調兩點。第一,「人視自身為自由人首先是個經驗性的事實命題,即在正常社會環境下,每個人都能夠發展出自由人的能力。第二,它同時也是道德命題,即「自由人」是構成人作為「理性的道德能動者」(rational moral agent)的必要條件,而我們有理由視培養、發展和保存自由人的能力為人的最高利益·因為喪失這些能力,我們就很難談得上活出自己想過的有價值的人生。(p25)
4.當我們意識到自己是自由人且極為重視這個身份時,我們同時可從一普遍性的觀點,意識到社群中其他人一樣是自由人,一樣有他們對幸福和尊嚴的追求,因此我們要求所有公民都享有平等的道德地位。8在此基礎上,平等權利和民主選舉的重要,便顯得順理成章,因為這兩者正是實現平等的自由人的必要條件。權利的核心價值,是確保每個公民在社會生活的重要領域,享有自主選擇的自由。民主的基本理想,是確保每個公民享有平等的政治自由去參與國家的公共事務。(p25)
5.在真實政治中,正當性問題恆常存在,並會在不同層面以不同形式及在不同程度影響政府的權力行使和有效管治更為重要的是,在一個開放多元丶個人主體意識和權利意識高揚的時代,統治者不可能再靠傳統、宗教、個人魅力和種種迷惑人心的大論述來維持其統治權威,而是必須在公共領域直面公民,並訴諸合理的道德論證來贏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p26)
6.以反思性認可來建立正當性,有幾個好處。一,它是開放的,容許所有自由平等的公民一起參與。二它是反思的,因此會確保所有論證都受到理性檢視,並滿足我們對正當性的要求。三,它是有道德約束力的,因為這是真實的公民經過真實的反思後作出的理性認可,並會通過民主投票及各種行動表現出來四,它是有進步可能的,因為持續的公共證成的過程,會完善我們的道德判斷,培育我們的道德情感,豐富我們的道德資源,拓寛我們的道德想像。(p26)


4.要求正義的權利

1. 羅爾斯認為,經過理性考慮,在權衡各種利弊後,人們最後會一致同意他的兩條原則。一,每個公民有權享有一系列平等的基本自由,包括人身自由丶思想和信仰自由組黨結社和廣泛參與公共事務的自由等。二,在教育和工作競爭上,每個人應享有公平的平等機會,並盡可能將家庭和社會背景等任意因素的影響減到最低·與此同時,社會及經濟的發展要令所有人得益,財富的不平等分配須在對社會中最弱勢群體最有利的前提下才可被接受。2這是一種自由主義式的對公正社會的想像:一方面強調個人權利優先,另一方面重視社會財富的公平分配和機會平等,而羅爾斯同時清楚意識到,社會財富分配和自由民主的實踐密不可分,因此這兩組原則不是割裂地存在,而是互相支持,構成正義社會不可或缺的部份。(p30)
2. 第一,國家權力的主體,是人民,是實實在在獨立的公民。我們不是臣民,只能被動地受人統治支配,而是享有政治發言權和參與權,並且可以要求問責政府的道德主體。第二,充分尊重這個權利的社會,將是相當公開透明且享有高度正當性的社會,因為我們可以通過公共理和公平程序來解決爭端和進行集體決策。第三,一個重視正義之問的國家,會讓我們感受到國家對人的尊重,因為它不是不問理由地強加其意志於我們身上,也不能動不動便以集體利益之名犧牲個人權利,而是需要認真回答每個公民提出的合理質疑。在説理過程中,公民會覺得自己是目的自身,而不僅僅是他人的手段。(p33)
3. 只有活在一個公正或接近公正的社會,我們才有機會享有和實現一些更重要的價值。基本思路是這樣:這個世界有許多重要的好,是你必須進入某種道德關係才能得到的;但要進入這種關係,你必須先成為一個道德人;而要完整地發展成那樣的人,我們需要一個公正的社會制度和文化環境。換言之,長期活在一個不公正的社會,那些既得利益者看似沒有任何損失,那只是因為他們誤以為他們已見到世間所有的好同時已經得到那些好,卻沒想到在一個不公正社會中活著一個不公正的人生,其實是生命的一種缺陷。(p34)


5.自由至於幸福

1. 最簡單地説,自由作為一種政治價值,就是一個人能免於限制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自由的反面,是通過暴力、奴役、屈從恐懼,以及種種有形無形和在外在的手段,限制人的意志和行動,使得人無法實現自己的欲望和目標·爭取自由,就是爭取將人從種種不合理的桎梏中解放出來。(p42)
2. 再談信仰和思想自由。或許有人説既然明知掌權者不喜歡你有異於正統的政治觀和宗教觀,那你何必要爭這些自由?何不從這些領域撤退,然後享受那吃喝玩樂的自由?原因很簡單,因為這些領域對作為人類的我們而言不可或缺。如果從信仰撤退,即意味著將生之意義、死之歸宿、靈魂之安頓這些根本的人生問題從我們的生命切割出去;如果從政治撤退,即意味著我們放棄做亞里士多德所説的政治動物,不再通過參與公共事務實踐人之為人最值得珍惜的理性能力和道德能力;如果從思想撤退,即意味著我們放棄獨立思考。(p43)
3. 人的生命像一棵樹,要長得健康茁壯,能力、情感、信念就必須在不同領域得到充分開展實現,並在過程中建立自我,獲得認同,並看到生命的種種可能。一個從來沒有機會參與政治的人,將永遠無法體會甚麼是集體自治,永遠不會意識到加諸其身的種種枷鎖絕非自有永有和不可改變。一個從來沒有機會獻身信仰的人,也很難在吃喝拉撒之外體悟到生命神聖敬畏的一面。愈多有助人類能力發展的領域受到限制,人就活得愈不完整。(p43-44)
4.這種缺失,不僅僅是對某一個體的傷害,而是對整個政治社群的傷害。因為當這些重要領域的大門一一關上,活在其中的人,久而久之,就會以為這些領域根本不存在更加無從想像自己有實現這些活動的能力。難道不是這樣嗎?二千年來活在皇權統治下的國人,無論多麼聰明,就幾乎從來沒有人想像過,那個叫「皇帝」的統治者,其實可以由我們來選並由我們來換。更悲哀的是,因為我們從來沒有機會選,也就難以理解那種自由對我們到底有多大意義·我們甚至尋找種種理由説服自己,那些自由根本不屬於我們或根本不值得追求。我們遂活在一個不完整的世界,卻以為過得很好。(p44)
5. 選擇的過程,其實就是在實現人的理性能力和道德能力,並讓自己真切感受到,自己有能力去建構丶追求和實現自己的人生計劃,並且為自己的生命賦予意義。(p45)
6.這是一種自由人的意識。我們這種意識愈強,就愈不接受別人強加其意志於我們身上,愈不接受極權專制,愈加相信自己有權利去參與和決定關乎一己和關乎公益的公共事務。它們的合理性,直接源於我們對生命、對世界和對歷史的真實感受及理性認知。人的尊嚴基於此,自由和民主之所以可貴,其理也在此。(p45)
7. 在政治上,我們應該追求人人平等和集體自治的民主制度·我們可以訴諸不同理由來為民主辯護,但最重要的一點,是民主體現了這樣的信念:國家的權力來自人民。每個公民,不論男女種族膚色信仰貧富,都是國家的主人,都應享有平等的權利去參與和決定國家的未來。這是自主精神在公共領域的體現。這種精神的價值,並非基於民主會帶來甚麼好的後果,而是直接出於對人的尊重,尊重共同體中的每個成員都是理性的道德主體。
在教育上,我們應該致力培養學生成為有獨立思考有判斷力和有主見的人。欠缺這些能力,即使我們擁有選擇的自由,也不一定能作出好的和對的決定。尤其在面對生命中的重要抉擇時,我們往往需要對自己有深入認識,對眼前不同選項的重要性作出評價,對如何有效實現這些選項作出理性估量,甚至要將這些選項放在更廣的意義脈絡來理解,我們才有可能作出合理正確的決定·填鴨式和洗腦式教育的最大之惡,是壓制人的自由意識阻礙自主能力的健康發展。未經反思的人生之所以不值得過,是因為那不是你經過深思熟慮且真心認可的人生。
在經濟上,我們應該盡可能透過資源分配及社會福利,保證公民享有充足的物質條件,過上自主的生活。重視個人自主並不意味著要無條件擁護市場,因為無約束的市場必然導致巨大的貧富差距,從而導致許多窮人只能在生存邊緣掙扎,令自由自主成為天方夜譚·但我們並不因此便要求結果平等,一來這樣很可能令人們失去工作意欲,導致社會生產力創造力下降;二來可能會使那些選擇努力工作的人補貼那些選擇生活懶散的人。平等的分配,不等於公平的分配。(p46)
8. 在文化上,我們應該致力創造和維持一個多元異質、豐富開放的文化環境。如果我們相信人性多元,每個人都會因應自己的能力性格、喜好而作出不同選擇,那麼多元就是自主的必要條件。如果一個社會只容許一個政黨、一種宗教一類聲音,那麼人的個性就無從發展,更談不上有真正的選擇。但我們也要小心,文化市場一如經濟市場,一樣會有壟斷和種種分配不公平,並導致許多有價值的生活方式被邊緣化和被異化。所以,我們不要迷信市場萬能,並以為政府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保持中立。(p47)


6.消極自由的基礎

1. 有了以上討論,我們當明白伯林談自由時,他不能只提供一個對於消極自由的形式定義,然後主張所有自由都值得追求嚴格來説,這樣的定義本身並不承載任何政治價值他必須進一步告訴我們,在這個定義之下,哪些特定的消極自由是重要的。伯林似乎並沒意識到此問題的重要性。但如果我們追問,我相信他必然會説,他所指的是自由社會中最為珍視的公民和政治自由,包括言論和思想自由,良心和信仰自由,集會和結社自由,以及在社會生活中最低限度的個人選擇自由。這些自由為何如此重要?這牽涉到價值評價。伯林需要論證,為甚麼在某些特定領域國家不應干預個體的行動,並尊重他們的選擇。很明顯,這不再是定義問題,而牽涉到實質的道德理由。(p51)
2. 我們在日常經驗中遭逢的世界,總是得在同樣終極的目標和同樣絕對的訴求之間作出抉擇,實現了其中某些的同時卻又不得不犧牲另一些。事實上,正正由於人類這樣的處境,人們才賦予選擇自由那麼大的價值;試想像,如果他們獲得保證,在人世間某種可實現的完美狀態下,所有他們追求的目標永遠不會有衝突的可能,那麼抉擇的必然與痛苦必將不再,選擇自由的重要性亦將不再。(p52)
3.伯林在這裏是要論證選擇自由為何如此重要。他認為,人類的價值和目標是多元的,而且這些價值和目標不一定彼此相容,甚至難以用同一把尺來做比較衡量,因此在諸多目標中作出抉擇以及承受隨之而來的犧牲,是人類永恆面對的處境。如果我們承認這個事實,我們便應該給予個體選擇的自由———即使自由不是唯一也非最高的價值。唯有這樣,我們才能更真實地面對人性,更人道地尊重個個體的決定。換言之,由於價值本質多元,是故選擇自由必須自由的必要和重要,並不繋於選擇的主體,而繫於價值多元且無法得到調和統一這個事實。(p52)
4. 我認為,在自由主義傳統中,最強的回應這個質疑的理由是:我們要尊重個體。尊重個體甚麼呢?尊重個體是獨立自主,有自由意志,可以做選擇並為自己的決定負責的理性存有。用穆勒在《論自由》中的話,我們可以用理由來勸導和説服那些和我們觀點不同的人,但只要這些人的行動沒有傷害別人,我們便不應該強迫他們做自己不願意做的事。在關乎己的事務上,個體是自己身體和意志的最高主權者。(p53)
5.換言之,捍衛自由的背後,有著現代人最深的道德信念:我們視自己為自主的自由人,並希望在最大程度上做自己的主人。我們渴望活出自己的人生,而不是活著別人為我們安排的人生。我要走的路,不一定就是最好的路,不一定將來不會後悔,但因為這是我自己選的我遂實實在在感受到我的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這就是我所説的自由人的主體論述。沒有這樣一種自我理解我們便難以理解也難以論證,為甚麼選擇和行動的自由在現代社會成為如斯重要的政治價值。(p53)


8.自由與容忍

1. 自由主義會説:有的,理由在於尊重每個人都是獨立自主的個體。自主的意思,是自我作主。自由主義認為,每個人都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有理性能力去構想和規劃自己想過的生活,活出自己生命的意義。就此而言,人是有自由意志且能對自己生命負責的行動主體。因此,我們應該尊重每個人的選擇·這並不是説,每個人的選擇必然是最好的,而是説,尊重個體選擇是尊重人作為自主的理性存有最為恰當的方式。基於此,自由主義遂可以,我雖然不同意你的信仰,但我仍然有理由容忍它的存在,因為我尊重你是自主的個體。我尊重的,是你的人,而不是你的信仰。(p71-72)
2.我們至此可見到,容忍其實牽涉兩類性質不同的理由第一類理由,關乎容忍者對被容忍者的信仰的負面評價第二類理由,關乎容忍者對被容忍者的自主人格的尊重這兩類理由同時存在,而這正好解釋了容忍作為美德的特點:一方面不同意對方的觀點,一方面卻選擇不作干涉。背後的理由,是對個人自主的尊重,而不是對一己信仰的懷疑。這是一種完全不同於胡適的進路。(p72)
3.讀者或會問,既然兩類理由同時存在,為甚麼對個人自主的尊重必然能凌駕於負面評價所產生的厭惡和仇視?的確,這沒有保證。而這正好説明,容忍為甚麼如此艱難而做一個真正有容忍精神的自由主義者,又是如此不易。艱難之處,不在於你要承認自己也有機會犯錯,而在於你堅信自己沒有錯的同時,願意放下你和別人在道德政治和信仰上最深刻的分歧,看到別人也是人,是理性自主且值得我們尊重的獨立個體,從而約束自己支配他人的衝動。(p73)


9.重視人權

1.我們因此可以試試這様想。如果我們的人身安全得不到基本保障,可以隨時「被失蹤」被拘禁,然後在法庭上得不到合理辯護和公平審判,甚至可能被屈打成招或被控莫須有的罪名,那麼每個人將活在恐懼當中。如果沒有思想自由和信仰自由,我們就無法坦然無懼地表達和當局及主流不同的觀點,無法在和終極關懷息息相關的問題上作出自己的抉擇。如果沒有政治參與的權利,我們將無法對政治權力有任何置喙之地,無法成為政治社群的平等一員,更無法在公共生活中實現自己。如果我們沒有福利權許多人將活在饑餓貧困的悲慘境地。(p78-79)
2.我們因此可以説,一個社會如果缺乏這四類權利,我們將活得沒有尊嚴。而活得有尊嚴,是我們每個人的根本利益。甚麼是尊嚴呢?這關乎我們如何理解人和理解人生如果我們理解自身具有獨立人格,具有自主能力規劃自己的生活具有道德能力明是非辨好壞,並渴望活出自己想過且值得過的美好人生,那麼有尊嚴的生活,就是在一個合理公正的政治環境中,每個人的自由自主受到平等尊重,每個人都能肯定自己生命的價值。簡言之因為我們如此在乎自主自尊,所以我們如此重視權利。(p79)


10.為民主辯

1.我相信,渴望在家和渴望平等尊重,是現代人最深的精神需要。這種需要得不到滿足,人就很難活得有尊嚴精英制只看到人的差異,並將政治建立在差異之上,卻看不到這種政治對人帶來的傷害,看不到民主背後有著更深更廣的對自由平等的堅持。(p90-91)


11.平等

1. 當我完成這個反思過程時,我明白如果我的生命對我重要,我就必須意識到,別人的生命對他們也同樣重要。這裏所説的同等重要,不是基於某種特定的外在標準而作的量化比較而得出,而是基於一種對生命的理解,同時基於一種同理心換一種説法,如果我珍惜自己的生命,渴望自己的生命得到別人尊重,推己及人,别人的生命也同樣值得珍惜和尊重。(p97)
2.我相信,當我們平時説人生而平等時,其實並非在描述一個自然事實,而是在宣示一種道德立場:當我們放下種種用以區分和比較人的外在標準時,我們將見到每個生命本身,都有屬於它自己的内在價值。沒有人天生便較別人高貴,也沒有人理應就是他者的工具。這個「放下」和「見到」絕不容易,所以平等待人是很難很難才能培養的德性,裏面有很深很深的對人的悲憫、仁慈和關愛,以及一種對個體生命重要性的整體把握。(p97)


23.覺醒之於公民

1. 周:所以,自由人的意識很重要。自由不僅是一個外在的限制的問題,更牽涉到主體自身如何理解和感知自由的受限制對他意味著甚麼。對於一個從小就不曾經歷過思想和行動自由的人來説,自由對他的價值,可能真的不那麼重要。(p230)
2.周:你説得很對。這其實是個大問題。因為我們自小就生活在一個不自由的環境,所以我們錯誤地以為這種種不自由的狀態都是正常的,事情本來就該這様。但只要試過翻牆出去見過外面的世界,我們自會知道,加諸於我們身上的枷鎖有多嚴重。(p230)


25.微博論自由

1. 問:老師,自由概念本身是根植在關於人的在價值(諸如自決自律等)之上的概念,如果有人問:那人何以以此為貴?作為回覆,我會回答:唯自律與自決驅使人去追問如此問題,問此問題本身就是在作為自決者探尋人的價值所以問題本身就體現了自由之基礎。不知您對這番回答持何意見?(p245)
2. 周:這種思路不錯啊。先確立了人是主體,是能動者(agent),自由的價值才能彰顯。自由之所以重要,最根本的,是對那個具具體體在實踐自由和進行選擇的主體重要這是思考自由問題的關鍵。(p246)


26.論思想自由

1. 為了便於討論,試想像我們活在一個沒有思想自由的社會。在這樣的社會,警察不僅維持社會秩序還要維持思想秩序,確保所有人不會「離經叛道」,故此新聞媒體會受到嚴密監控,書籍出版要通過嚴格審查,網上言論更會受到各種高牆阻擋。但這還不夠,因為要有效控制思想,不能只靠武力威嚇赤,還須令活在其中的人心甘情願接受官方的意識形態,並在靈魂深處自覺抵制其他「異端」思想。(p251-252)
2.教育和宣傳在這個社會遂變得特別重要。不過教育的目的不是培養學生成為獨立的思想者,而是通過指令式的規訓灌輸,配以精密設計的洗腦課程和考試賞罰制度,令學生自小缺乏理性反思能力,唯權威是從,並在思想、審美、情感和行為各方面,變得千篇一律,不敢逾雷池半步。至於宣傳部門,則會用盡各種手段抹洗和擋去所有異議聲音,令人們時刻活在「自豪感恩的狀態,並相信在各種可能的世界中,當下活著的就是最好的世界可以想像,要維持這樣的狀態,國家必須投入龐大的人力物力,並在生活各個層面嚴格控制人的思想,言論出版學術信仰諸自由遂受到極大限制。(p252)
3. 公共參與的前提,是公民能夠無所恐懼地在公共領域就公共事務自由表達自己的意見。但在一個表達自由嚴重受限的社會,這些都無法存在。我們明明活在政治世界之中,世界卻將我們排斥在外。我們遂成為這個世界的異鄉人。這種政治排斥,使得我們對活著的世界缺乏最基本的認同和歸屬。久而久之,我們的生活遂失去公共性的一面失去公共性意味著甚麼呢?意味著我們活得不完整,意味著我們失去許多只有在公共參與中才能好好實現的能力價值和社群關係,包括我們的公共理性能力,包括我們對社會正義的想像與實踐,更包括我們與其他公民在公共交往中建立起來的信任和友誼。(p254)
4. 今天中國形形色色的國家主義、民族主義、威權主義乃至政治保守主義等宏大理論,往往不重視個體的自由和權利,遑論將其放在制度設計的首要位置。我估計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這些理論往往預設了一種集體主義式的立場:國家是一整體,有其獨立於個體的意志和目標在實現其意志和目標的過程中,個體只是國家的工具和手段。一旦個人自由被認為妨礙了國家利益,前者便必須被限制甚至被犧牲在這種政治想像中,個體不僅沒有任何獨立自足的道德地位,而且必須從屬於一個建構出來的政治大我。要讓自由在中國生根,我們必須打破這種想像·我們應該學會接受:國家是由一個一個真實的個體組成;每一個體都有受到國家公正對待的權利;在不影響他人同樣權利的前提下,每一個體的基本自由都應受到國家的尊重和保護。(p256)


27.個人自主與民主實踐

1.重視選擇的背後,預設了人是能夠對一己生命負責的理性主體。如果人不能做出理性選擇、分辨真假對錯,我們自然沒有理由將那麼多重要的決定交到個體手上。所以,民主實踐的過程本身,就是在實現人的理性和道德能力。與此同時,我們也是在追求一種集體自治的理想。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許多時候是為自己做選擇,然後對自己的決定負責。但在民主參與裏,我們做的是集體決定。我們是以自由平等公民的身份,共同決定自己所屬政治社群的未來就此而言,民主和自由不是兩回事,因為實踐民主的過程就是在實踐人的政治自由。而我們對自由的重視,離不開對個人自主的重視。政治領域作為實現個體自主不可或缺的一環恰恰需要充分的政治自由來體現。尊重個體的自主性,不是抽象的哲學理念,而是現代自由社會的基石,並在最根本的意義上界定和構成人的自我。(p264)
2. 我們打從出生起,就已活在政治之中。這些制度決定我們在社會中能夠享有多少自由和權利,並在相當大程度上決定我們成為怎樣的人及過上怎樣的生活。因此,如果
我們被粗暴地排斥出政治世界,並完全由他人支配我們的命運,我們實際上也就是這個世界的二等公民,甚至有一種異鄉人的疏離:我們明明活在世界之中,這個世界卻不屬於我們,且更要被迫活在他人意志之下。我們的自由和平等意識愈強,遂愈感受到屈辱和不平,遂愈體會到生命最重要的一塊被閹割的痛苦。(p265-266)
3.討論至此,我們應可見到,文初提及的那個著名的伯林命題其實並不成立。民主的理念是希望自由平等的公民能夠走在一起實踐一種集體自治的政治。公平的選舉投票本身就是政治自由的體現。而政治自由的基礎,則在於我們對於個人自主的重視·更值得留意的是,民主的價值遠遠不限於政黨和選舉政治民主的實踐更意味著自由平等的個體走在一起,共建屬於我們的家園,並藉此實現我們完整的道德人格。(p266)


28.抗命者言

1. 如果將盧梭在《社會契約》中的話倒過來説,就是香港政府經歷了一場深刻的從「權威」(authority)墮落到「權力」(power)的過程。1沒有正當性的權力,最多只會使人恐懼屈從,但卻無法產生政治義務。而當公民不再覺得有服從的義務,公民抗命中最核心的「忠於法律」的道德約束力便會大大減弱。香港之前的危機,源於權力沒有得到人民的投票授權,但人們仍然願意有條件地接受,因為它多少仍然謹守法律程序和專業倫理。現在的危機,是當局以不受束的姿態恣意濫用公權力,遂導致權力正當性的進一步喪失,並引發更為廣泛的政治不服從。(p269)
2. 對於統治者和特權階層來説,這是他們所不能理解的世界。他們無法理解,人除了是經濟人,還是道德人;人除了要麵包,還要權利和尊嚴。新的一代,不再願意用舊的價值範式去理解自身和理解這個生於斯長於斯的城市。當觀念改變,行動就跟著改變,新的主體就會形成。雨傘運動清楚地訴當權者,香港人不再願意繼續逆來順受,而是會為自己的權利而戰。任何不能有效回應這種政治訴求的制度,往後都會受到極大挑戰。這個過程要經歷多少苦痛和承受多大代價,是我們所有人——尤其是當權者必須認真對待的問題。(p272)
3. 既然如此,公民抗命的力量從哪裏來?從不抗命者那裏來公民抗命的本質,是抗命者希望通過自我犧牲,激發大多數人(包括政府人員)的良知和義,從而形成更大規模的社會抗爭,最後促成法律及政治改革。如果沒有大多數公民的支持,僅憑極小部份抗命者的血肉之軀,不可能對政府產生壓力。(p277)
4.就此而言,公民抗命不僅是政治抗爭,同時也是道德教育。這場運動,有人認為我們不僅要佔領街頭,還要佔領人心,爭取大多數市民的支持,因為得不到人心,抗命者所付出的犧牲便可能得不償失。正是在此背景下,我們才能較易理解公民抗命理論為何特別強調「公開」(public)和「非暴力」(non-violent-)這兩項原則唯有公開,其他公民才有機會知道抗命者行動背後的理據及其正當性,從而增強對抗命運動的信任和認同;唯有非暴力,才能避免政府轉移焦點,甚至以維持社會秩序為由強力鎮壓運動,同時也才能更易得到民眾的同情和支持。(p277)
5. 由此可見,公民抗命是處於合法抗議和全面革命之間的一種抗爭方式:它雖然違法,但它無意否定整個法律制度的權威或者更準確點説,它的終極目的,是用違法的手段去促使整個制度變得更加公正這裏面有個基本假設:我們當前的制度,雖然某些法律和政策極不公正,但整體而言仍然具有政治正當性,因而值得我們對其忠誠。(p277-278)
6.但我們須留意,在一個不民主政體中,因為其整體政治正當性較弱,公民的忠誠度自然跟著降低一旦當權者對抗命行動暴力鎮壓,激起民憤,公民很可能便認為再沒有守法義務,抗命行動遂很易演變成暴動甚至革命。以史鑑今,要避免這個局面,唯一之途是積極回應人民訴求,推行民主改革,從根本處讓人民覺得沒有公民抗命的必要。(p278)
7. 只有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才能理解他們的義憤,明白他們的感受,體會他們對這個城市的愛。雨傘一代,不僅在這次民主運動中充分了解到自己是有自主意識的道德人,同時也在用他們的信念和行動,努力再啟蒙那些世故的成年人,希望他們看到另一個香港和另一種更好的公共生活。我們甚至可以説,正因為香港的年青人堅信政治必須講道德,所以才有雨傘運動。它所代表的,的確是一種不認命的精神:不願意相信奴役就是必然,權力就是公理,剝削就是公平·他們不僅希望用撐起的雨傘去挑戰不公的制度,更要去挑戰長期支配港人的自利犬儒心態。(p284)
8.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我們以自利的虛無的心態看世界,最終腐敗的是自己的靈魂,因為在我們的眼裏再看不到善和正義,在我們的心再感受不到愛。我們生活的世界本身並非沒有愛和正義,或至少不是沒有愛和正義的可能只是我們自己放棄了這樣的信念,遂令我們的生命失去愛和正義。(p285)


23.什麼是自由主義

1. 在中國近現代史中,自由主義是很多知識分子的價值寄託所在。但隨著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席捲中國,很多人開始擔憂,自由主義鼓吹毫無節制的自由市場和私人財產制,勢將導致嚴重的貧富不均和社會不公;而它提倡的自由和寬容,則會使得文化相對主義和價值無主義氾濫;至於在政治領域倡議的自由民主和憲政法治,更是西方霸權的產物,根本不適合中國國情,應被全盤摒棄,改走富有中國特色的另類現代化之路。我在《自由人的平等政治》一書中曾指出,這些對自由主義的批評並不成立。(p207)
2.自由主義有不同流派,而我認為羅爾斯所代表的自由主義左翼傳統提供的正義社會圖像,值得我們認真對待最主要的原因,是這個傳統將自由和平等作為現代社會的核心價值,並以此為基礎建構公正的社會制度。我相信,人們對自由平等可以有不同詮釋;但我不相信,公然反對自由平等的理論和制度可以有道德正當性,並能得人民的支持。回溯歷史,從法國大革命揭櫫自由平等開始,人類從無到有、一步一腳印在不同國度建立起自由人的平等政治。我們沒有理由懷疑中國人的能力,更沒有理由説中國人不配活在一個自由平等的社會。(p207-208)
3. 首先,自由主義認為政治和道德密不可分政治生活的最高目的,不是權術鬥爭,不是區分敵我,不是人壓迫人,而是根據正義原則建立一個道德社群,保障人的基本權利,實現人的根本利益,並使得政治權力的行使具有正當性。因此自由主義肯定人的理性能力和道德能力,並相信人能憑藉這些能力建立一個公正社會·誠然,怎樣的制度才能滿足正義的要求,可以有不同意見,要點是我們必須將「道德的觀點」放在制度評價的第一位置,這也是羅爾斯所説的,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德性之義。一個國家無論多麼有效率和多麼強大,如果它建基在不公正的制度上,便不值得我們追求。(p208)
4.第二,自由主義是以個體為本的政治哲學。自由主義先將人理解為獨立自主,擁有反思意識和價值意識,並有自己人生計劃的個體,然後從個體的視角,追問怎樣的政治秩序才能合理地保障和促進人的根本利益。對理想政治的構想和對現實社會的批判,是以個體的正當權益為出發點,因為每個個體都有獨特且無可替代的生命,都渴望主宰自己的生活,並期待活得有尊嚴有意義所以,洛克的契約論,強調個人先於國家,國家存在的理由是能更好地保障自然權利;法國大革命的《人權宣言》和聯合國的《世界人權宣言》,同樣將個人權利放在最高位置;而羅爾斯和德沃金( Dworkin)等當代自由主義者,更大力反對以極大化整體利益為目標的效益主義,主張個人權利優先。這是一脈相承的自由主義傳統。(p208-209)
5. 正如盧梭在《社會契約》中所説,「人生而自由,但卻無處不在枷鎖之中,如何使這些限制自由的制度具有正當性,是自由人最關心的事,因為所有政治秩序皆非出於自然,而是人為的產物。2自由主義強調以個體為本,是一種道德立場,而不是在知識論或形上學意義上接受某種原子論(atomism)式的對人的看法。(p209)
6.第三,既然自由主義將人理解為可作獨立思考和理性判斷的自主個體,那麼它一定要容許和尊重人們的思想和行動自由自由的重要,不僅在於人有選擇的能力,也由於人的多元性。人不是機器的倒模,千篇一律,而是各有個性喜好,各有對生命的感受和追求,各有安頓人生的方式。如果國家不尊重人的自由意志,強行將人同一化,那是違反人性,是對個人尊嚴的最大踐踏一個自由多元的社會,不僅對個人福祉有好處,也對社會文明的發展有好處·這一點,穆勒在《論自由》中早有詳細討論,值得我們一讀再讀。(p209)


24.政治哲學的旨趣

1. 我認為,政治哲學最少有三個旨趣自我理解公共證成,和提供另類的政治想像。這是三種不同但卻彼此密切相關的知性實踐,目的都是為了建構更合理、更有正當性的政治秩序,令每個人都受到公正對待,活得更有尊嚴。(p217)
2. 因此,要理解我們的政治世界,我們必須理解建構和支撐這個世界的基本觀念和價值是甚麼。我稱這個運用理性能力和道德能力去反思的過程為一種廣義的自我理解。我特別強調「自我」,因為我們活在世界之中而非之外,所有這些觀念和價值都在不同程度上界定和構成了我們的自我。準確點説,這裏的「自我」是廣義的指政治社群中的「我們」,而不必指特定的個體。再其次,自我理解的方式是多元的,這包括概念的定義、觀念的起源演變、價值的比較、意義的詮釋,以至尋找制度的道德和文化意涵等。(p218)
3. 其次,自我理解是個自我啟蒙的過程,因為通過理性反思,我們可以逐步了解支配我們思想和行動的甚麼觀念,觀念形成的社會脈絡及本身的意義何在,也可以多少知道制度背後的精神所在。某個意義上,我們都是時代的產物,但這個時代是甚麼以及我們為甚麼會如此被塑造,卻需要很多知性努力才能理解。這種理解一方面可幫助我們從蒙昧中走出來,另一方面也可讓我們和活在其中的世界形成某種形式的相互理解,同時令我們對生命有一份自我主宰的實存感這對每個個體來説,都是極為重要的。(p220)
4.政治哲學第二個重要的任務,是公共證成(public justification)。簡單來説,就是在公共領域提出合理的理由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和立場是能夠成立的。公共證成並不是政治哲學獨有的功能。只要我們對某些政治問題形成看法,並在面對質疑時努力提出理由為自己辯護,這個過程本身即可被理解為一種公共證成政治哲學獨特之處,是它要求我們就政治道德相關的種種議題,一種嚴謹丶明晰丶系統的方式展開論證和提供理由。(p220)
5. 最後,公共證成同時是一種社會批判,即對現有的不合理的制度丶公共政策及行為習俗作出價值上的批評·嚴格來説,這兩者其實是一體兩面,因為社會批判往往預設了一個更值得我們追求的理想,而這個理想必須得到合理的證成。(p221)
6.公共證成是政治哲學追求的理想。它不僅希望這個理想存在於學術社群,也希望實現於公民社會。政治哲學理應是一種公共哲學,即平等的公民在公共領域就公共議題進行嚴謹的道德討論的活動。但要實現這個理想,既需要制度條件,也需要公民素養。例如我們必須在制度上,確保每個公民能夠以自由平等的身份且免於恐懼地自由討論,而在參與過程中,公民要學會聆聽他人和寬容異見,還要學會使用公共理由來進行有效的溝通對話·這些在今天的中國,極為迫切卻又極為欠缺。(p221-222)
7.為甚麼公共證成如此重要?因為這是政治哲學的基本使命。面對各種各樣的價值衝突,林林總總的利益要求,以及彼此針鋒相對的意識形態,政治哲學有責任通過嚴謹的道德論證,找出最合理最公正的政治原則,並以此規範公平的社會合作。其次,通過公共證成,公民才有機會就各種重要的政治議題達致反思性認可,從而使得公共權力的行使具有正當性。最後,公共證成體現了一種公共生活的理想:自由平等的公民走在一起,就大家關心的議題,以公開理的方式,尋求互相理解丶解決分歧及實現正義但要實現這個理想,必須要有很好的制度安排,包括充分的思想言論自由和新聞出版自由,以及充分的供理性討論的平台。(p222)
8. 讀者或會問,為甚麼政治哲學要努力思考另類的政治可能性呢?因為這些可能性一旦被呈現,往往會改變我們原來習以為常的看世界的方式,因此能產生一種解放的效果,即將人們從既有的某些根深蒂固的習見偏見中釋放出來,不再受它們束縛因此,另類可能性往往是見時人所未見,思時人所未思並為我們提供一個新的角度去想像政治道德。這意味著,政治哲學不應只忙於在不同的既有觀點中尋找共識或建立底線,也不應只忙著回應現實政治的種種問題,因為這會局限它的視野。當然,這些另類可能性可能是錯的,可能過於烏托邦,也可能過於離經叛道而被人嗤之以鼻當然有這樣的可能。但政治哲學如果沒有這樣的自我期許,又或我們的社會不鼓勵這樣的嘗試,借用穆勒在《論自由》的説法,我們的社會就很難有創造性,就會變得平庸,也就很難有道德進步。(p223)


結語:自由主義左翼的理念

1. 自由主義的回答是:一個政治秩序具有充分的正當性,僅當這個秩序的基本制度能夠得到自由平等的公民的合理接受·換言之,它必須在公共領域得到合理的道德證成羅爾斯晚年對此有清楚論述。他認為,在自由主義想像的政治秩序中,主權在民,國家權力由政治共同體中自由平等的公民共同擁有,因此政治權力的行使必須「符合憲法的要求,而憲法的核心部份則預期能夠得到自由平等公民的合理接受—基於從他們共同的人類理性的觀點出發而能夠接受的原則和理想羅爾斯稱此為自由主義的正當性原則(liberal principle of legitimacy)。(p295)
2. 經過上述討論,我們可以見到自由左翼的基本理念:建構一個正義社會,給予自由平等的公民公正的對待,並使得每個人能夠有條件過上自主而有價值的生活。這個理念背後有這樣的一種思路一,我們是有理性能力和道德能力的價值主體因為擁有這些能力,我們是自由平等的存有。二,國家有存在的必要,但國家必須公正對待所有公民。只有這樣,國家才有正當性;而要滿足這個條件,國家的基本制度必須得到自由平等的個體的合理認可。三,因為個人自主是人的共同的根本利益,因此一個合理的社會制度安排,必須保障每個個體的自主性能夠在生命的不同領域得到充分發展。四,基於此,我們要有平等的基本自由和權利,要有民主選舉和憲政法治,要有多元的文化環境,要有公平的機會平等,要有合理的財富分配以及共享社會發展的各種好處;這些制度形成一個體系,共同實現一種自由人的平等政治。五,當每個人的自主能力都能得到全面發展,當每個人都能按照自己的真實意願活出自己認可的價值人生,我們就庶幾達到人的解放這是自由左翼的理想。(p316)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