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余
海余

业余写作者,只想记录一些普通人对时代的印象。除中小学教育外,本人未受过任何写作训练与指导,但期望能保持对文字的虔诚,故产量颇低。本人写作篇幅有长有短,无论长短皆全文存稿,修改后发,故创作时长较长。观点大多来自个人感悟,并不专业,欢迎批评指正。

[小说]惘的网:前言

《惘的网》是一本主题为追求自由的中篇小说,全书共18万字。本文介绍了小说的写作背景,尤其关注于今日中国社会之局势对本书成文的推动作用。

这本书的目的是讲一个关于追求自由的故事,主人公的一生都在追求自由,而自由的定义随着她的成长在一直不断地演化、升华。本书聚焦了主人公人生中短暂的两年时光, 即2016年至2018年,这样的两年无论对于主人公本身,亦或者是她所处的时代,都是飞快变化的两年。我希望这个故事可以反映一个人物从闭守、单一、自顾不暇的旧环境到开放、丰富、心有余力的新环境后视野与思想上的自然转变,同时从她的经历与思考中去窥探这个世界的悄然转向。

从情节上来说,这本书中所描述的事件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主人公在美国读博士期间经历的事情,主要讲述美国大学内以及学术圈中的一些见闻。阳光下没有新鲜事,象牙塔内也如此,其中的故事有的可能对于大多数资深博士生已经见怪不怪,有的则更加令人瞠目结舌。主人公初踏入异国他乡,来到陌生的象牙塔,刚刚开始自己的博士生涯,这些或大或小的事情都足以让她震撼,刺激她进行更多的思考与体会。第二类是主人公的一些个人琐事,从她的成长到她的友情、爱情,这些是一个年轻人性格塑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一部分是我自己的私心,想打造一个人物,不完美,但一直在求索的路上,她有着追求自由的灵魂,她有着坚强、真实、善良的本性,不断挣扎与付出,希冀打破自己和他人身体与思想的枷锁。我在生活中看过很多这样的人,我为他们著书。第三类则是时代大环境的变化,尤其是中国大陆内环境与人心的变化。

我想重点谈一谈本书中关于中国的内容。这本书初稿成于2022年3月,第一版从内容到主题都与现在的成稿相距较大,主要区别在于第一版对于中国相关的事情提及甚少,只专注于对于美国校园生活与主人公成长的描写。这主要是因为我当时还在考虑在中国大陆的某个平台上发表,故对于中国之事故意隐去不谈,希望play safe。在上海封城后,我内心澎湃,第一版的内容已经无法满足我表达的欲望,我急切地想谈一谈我在2016年至2018年间观察到的,疫情前夕中国大陆的一些令人不安的征兆。然而我好像永远赶不上舆论环境的发展,简体中文自由言论的空间每天都在消失,思想警察的打压监控每天都变得更加糟糕。我意识到我的思想早已经不适于在这种审查制度下发表任何言论,与其蹑手蹑脚、如履薄冰,不如跳出这个环境与制度,寻求可以畅所欲言之所。我不想再在文字上妥协,我厌倦了隐藏我的观点,厌倦了处心积虑让表达变得隐晦,厌倦了那些自觉不自觉的自我审查,更不愿为了屈服强权而去使用那些我自己都看不明白的缩写别字来逃避审查的目光。我相信在中国越来越道路以目的今天,会有越来越多寻求思想自由、表达自由的同道者跳出那个环境,寻找新的思想寄托之地,只要我找到合适的平台,我的文章总会触及到我想触及的受众。

在这样的心态下,我对本书进行了二次修改。二次修改完成于2022年5月,当时修改的结果与成稿已非常接近。然而从那时到现在的大半年时间,我的大多数时间都在寻找合适的发表渠道,并钻研如何在发表时最大可能地隐藏我的真实身份。这着实可笑。我并不是一个专职的作家,写书写文章的目的只在于自我表达,确实地反映我的思想状态,而我也并不希望靠此获得任何名利,然而就是这种如此随意的写作,发表却比写作本身花费了更多的时间。在确定发表渠道的过程中,更多的时事冲击着我的心灵,于是我又陆续对二次修改稿进行了一定的增减,增加了更多中国的时事背景,更加加强了对主人公在这一方面的态度和成长的刻画。

2022对于中国大陆来说是充满了surprise的一年。它似乎处处与毛时代相似,又处处与毛时代不同。与毛时代大多数人并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不同,经历了改革开放几十年从无到有的人们早已在与世界的交流(即使对于很多人来说是有限的交流)中窥见了如何活得更好,所以社会与文明在这么快的时间内坍塌(或者像一些人说的加速这么大),是令人惊讶的。清零运动,言论管控,民族主义的大盛,私营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大面积萎缩与破产,甚至大锅饭的卷土重来,都让人想起反右、大跃进、大饥荒、文革等等似乎已经久远的历史事件的再临。然而2022年11月底的白纸运动是更为令人震惊的,民众在当街喊出让党和习近平下台是自这个政权建立以来见所未见的,这说明这一代中的许多人远比毛时代的人清醒。于是一时间仿佛文革初期与四五运动、八九运动,或者一种比前人更加激烈的运动在同一时刻到来了。我个人曾经认为我们会花费5-10年时间逐渐退化,回到毛时代,但我发现我低估了当下政府的倒退速度,更低估了中国人民的勇气与决心。2022仿佛漫长的历史折叠、坍缩为一点,未来充满了巨大的不确定性,让人迷茫、无所适从,不知道哪一个才会是我们接下来发展的方向。

然而这个不确定性因为有了习近平,反而增加了确定性。11月底在江泽民去世的几日,网络上对他的功与过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政治人物往往是复杂的,于是盖棺定论变得更加复杂。然而这一点似乎基本不适用于习近平。习近平在任十年,几乎无功无德,所做之事皆虎头蛇尾,劳民伤财,甚至草菅人命,过之大焉,我很难想象在他盖棺定论时会有任何除庆祝外的活动。然而这样一个人却成为了这个政权建立以来最大的集权者,并实际上已经成为了百年来中国的第一位皇帝。对于习近平的政策,我从不耽以最坏的设想揣度它们的结局。我一直调侃他执政最大的一个特色是“不换肩”,从某一程度上这是他的闭目塞听与固执己见必然会导致的结果。清零运动即使已经逆天而行,民怨沸腾,也要倒行逆施,野蛮地坚持下去。雄安新区即使已烂尾至此,竟然还要在清零将国库掏空的这个时间继续修建雄安至北京的地铁,从北京向雄安迁大学。他执政的一切推进都是蛮横而肆无忌惮的,因为他已经通过排除异己建立了一个完全依附、效忠于他个人的昏君与佞臣谗臣组合的封建政府。在这样一个毫无头脑又固执蛮横的皇帝的专权领导下,我不认为中国现下的任何恶政会平静地收场,我们必将经历更多的动荡。

然而2022年的荒谬是在2022年突然发生的吗?在我看来,在2022到来之前的至少8年前这一切就已经开始——我对习近平政府的第一次深刻认知是在2014年,当时习近平前往中国社科院讲话,提醒他们发表观点须紧跟党的步伐。社科、新闻、文艺,甚至自然科学完全姓党,甚至完全姓习这样的恶果在这样一个讲话中已经初见端倪。这样的社科、新闻、文艺、自然科学思想指导着我们的社会与政治前进的方向,我们如何不会岌岌可危、步履维艰?在我看来,危机一直潜伏在我们的社会中,疫情只是这个危机的最终呈现形式罢了。

这本书所讲述的2016-2018年的一些社会事件与部分年轻人心态上的微妙变化应该可以给荒诞的今天做出一些昭示,然而当时处于变局中的很多人并没有想到这些变化会如此迅速地卷起惊涛骇浪。在我看来,那时的青年已经是极其迷茫的,一方面官方通过四个自信以及洗脑一般的内宣推行民族主义,在一时间营造了整个国家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甚至我们已经高居全球、睥睨全世界的假象。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人们信心膨胀,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另一方面年轻人自身的生活却越过越难,进入社会的年轻人发现他们面对的是越来越长的工作通勤时间,越来越低的时薪/物价比,还有越来越买不起的房。全社会由消费主义向物欲降低的趋势发展在那几年间,年轻人也越来越多地脱离曾经红极一时的私企求职方向,社会上的考公潮悄然降临。时不时出现的一些违背常识,挑战信仰的事件更让人们无所适从,例如我们作为一个“科技强国”,却可以轻易地被外国的制裁拿捏,一旦其他国家不供应核心元件,我们的企业可以立刻瘫痪;一些本应被还以公道的人却被噤声,正常的曝光、质疑与讨论被以“传播负能量”的名义禁止,渴求真相与正义似乎成为了一种道德乃至法律上的错误。人们充满希望,这种希望又似乎处处在被证伪。我们好像被注入了一种叫做“中国梦”的致幻剂,幻觉很美好,然而伸手什么也摸不着。

我们在这样的浑浑噩噩中迈入了疫情,继而进入了癫狂的2022年。在2022年我看到很多人在饱受双重思想的折磨,他们似乎同时在支持和反对政府,或者同时在支持与反对清零,又或者同时在怀疑与迷信美国 、日本等其他国家。他们感到了哪里不对劲,但又意识不到他们到底为何充满了这样的矛盾。在这样的折磨中,有的人觉醒了,有的人还在求索。这样明显的思维悖论本可以很快辨明,然而在教育逐渐褪去本色,科学与理性讨论的空间被压榨的当下,很多人如盲人摸象,摸不到这个时代以及自己心态思想的全貌。我希望这本书的读者能够从主人公的经历中获得一些启发:如果你还在迷茫,还在饱受双重思想的折磨,请努力发掘与清理官方宣传与教育在过去几十年中注入你头脑中的一些惯性思维,重启你的双目与大脑,也许你能看清更多事情的本来面目。

至此,我想提及这本书的写作中的一个设计。在这本书中,对时事的称呼与评价是随着时间的推进逐渐由隐晦变得直白的。这一设计是我有意为之,想从中反映主人公在中国大陆环境下形成的对言论与敏感事件名词进行自我审查的思想禁锢的逐步瓦解。如果读者对一些提及的事件不太清楚,可以按照发生的时间结合书中关键词进行搜索。此处对阅读造成的不便表示歉意。

最后,故事总有真事的影子,为了隐去这些影子,也为了不让看官们对号入座引起不必要的误解和困扰,书里的很多时间、地点,甚至学科、技术、规章都经过了改动,因此有些并不影响主题的细节可能与事实不符,经不起推敲,万望见谅。

海余

初稿于2022年12月1日,修改于2022年12月23日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