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點懶癌有點書呆
有點懶癌有點書呆

IG 書帳:bkworm_86 常保CTPS (批判性思考與解決問題) 是身為理性公民的期許,也因此閱讀成了我的摯友,日常閱讀的input & 心得統整的output。 閱讀書籍心得統整為主: 主要閱讀書籍以: 1. 商業經濟 2. 心理學 3. 投資理財 偶爾也會有電影、影劇賞析喔! (原探路客:https://www.timelog.to/user?id=16624836)

[商業趨勢] 機器 平台 群眾:如何駕馭我們的數位未來 | 書評

用三個面向:機器平台群眾,帶我們一窺現在的商業趨勢與數位未來。
機器平台群眾 By 懶癌


主觀評分
推薦指數:🌕🌕🌕🌗🌑
閱讀難度:🌕🌕🌕🌑🌑
前情提要

許久沒有看商業趨勢類的書籍,「機器平台群眾」在剛推出的時候,我記得當時相當火紅,也有許多商業講座會引用書中的內容出發,時隔五年 (2017年出版) 書中的觀念依舊適用、甚至講到了很多近期的趨勢,比如:群眾募資概念(NFT)、虛擬貨幣等。

本書作者為兩位MIT教授所著,內容上雖然講述都是發生在我們生活周遭的商業脈動,但許多舉例後歸納性的概念其實挺新穎特別的,所以讀起來沒有到很好讀,我個人會覺得有點像是教科書,只是是純粹分析商業趨勢的教科書。

適合讀本書的讀者
  1. 喜歡增進商業趨勢,站在浪尖上的人(書癌就是一個XD)
  2. 科技宅
  3. 想要創業的人
重點摘要

數位科技在電腦計算能力成指數成長後,我們生活也正在快速受到改變,20年前手機還沒有網路功能只能單純地做“電話”功能,而現在手機無所不能,甚至當初登月計劃所使用的電腦的計算能力,都不比我們現在手機還來得強大😂

而在這快速變遷的網路世代,本書透過三個面向:人腦➡️機器、產品➡️平台、公司➡️群眾,來帶我們解析對我們有的影響,並透過實例分享,最後讓讀者反思:身在其中,我們身為受薪階級、資本階級,要如何去面對?抑或是我們如何透過導入新的科技,讓我們所處的產業槓桿出新的火花。

  1. 人腦➡️機器:運算能力提升搭配上機器學習的出現,讓AI實現在生活中,也從而使得機器不再只是被動接收指令並產出資訊,而能夠主動提供價值。
  2. 產品➡️平台:平台即服務,以Uber 為龍頭做破壞式創新的商業模式,讓各產業產生微妙的變化,勝出者不再是過去傳統的產品提供者。
  3. 公司➡️群眾:核心是去中心化,從公司的集權管理,外包到群眾上,而產出更具經濟效益的創新。

人腦 vs. 機器

我們引以為傲的人腦,在過去千年來透過獨立思考能力、語言的溝通、活用資源、團體合作槓桿出現在的人類繁榮生活,雖然不見得比較快樂,但貪婪確實促使我們社會進步,但雙面刃就是無限的貪婪,不過那就是另一個課題了XD總之,人腦一直是我們引以為傲的武器。

人腦:聰明,但蟲多 Human brain: Brilliant but lots of bug.

然而,在過去二十年間行為心理學一再提出實驗證明一件事情:人腦是很多偏誤的,我們在生活每個大小決策中無法關閉捷徑化思考的能力,因此容易直覺性的犯下低級錯誤,而這也是機器為何在一些領域勝出的原因。

作者提出一個心理學上有趣的思考點:波蘭尼弔詭。

波蘭尼弔詭:我們知道的>說出口的;同時,我們知道的<說出口的。

為何會有這樣的結論呢?因為,我們做出一個直覺性決策時,有時會說不清楚做這件事的理由,比如:摸三圈時這時為何要打筒子不是條子,很多時候只是經驗使然的反射,但同時我們如果問麻將玩家,他卻又可以用系統二(理性腦)來整合歸納出一個說法,將系統一(直覺腦)的決策為何會如此。

以上,我覺得這提出的思考點很有趣,雖然有點離題但還是抓出來掉掉書袋XD

回歸正題,過去是由人腦貢獻企業價值,不管是在創新、商業模式、解決問題能力上,但現在許多領域上電腦都有優越的計算能力,並且少了人性的犯錯空間,去做出最正確的決定,當然機器學習也是個大哉問,若我們針對未提去提供機器學習的資料中有錯誤的觀念,也會造成機器學習出來的模型產生錯誤,但整體來說,在商業上我們就是尋求在決策能做出最少失誤的決策,而一家成功企業的要點正是:不斷地在小決策中勝過競爭對手,便能取得長期的成功,如:巴菲特的波克夏。

Photo by Xu HaiWei on Unsplash

AI人工智慧的強大

書中提到Google資料中心(雲服務),就使用人工智慧去自動調配能源,用電高峰時才將冷卻空調設備調強,光是智能調配能源相比過去人工調節就節省了40%電力成本。

再舉一個近期的例子,特斯拉的智慧車險,會使用用戶開車習慣,包括:踩煞車的力道、時速、切換車道習慣等,來升高&降低車主的車險,取代了齊頭式平等的保險定價,回饋安全車主同時也達到真正的公平定價。

甚至在我們過去引以為傲的創意,AI也都可以實現出來,比如:音樂創作、繪畫、提出科學假說,都可以創作出適合人類的口味(當紅的Vtuber正是實證),甚至做出超乎人類所一般邏輯能架構出的知識。

然而,機器的強大,卻也有其弱勢:

  1. 靈敏度不如人類。
  2. 人類社會常識、人情、情緒難以讓機器理解。

因此,就現階段而言,機器更適合「窮忙」的角色,將重複性高、骯髒的工作外包,因為我們還是需要人類的領導能力,而機器在小決策中可以提供更多附加價值,比如:零件設計、製程優化,而人類更多負責情感溝通、最終決策的職務。

Lesson and Learn

我們應該檢視自己手上的工作,怎麼被機器取代?我們如何提高自己的層次來利用機器,而不是被機器利用?

產品 vs. 平台

過去以2C (Product is to Customer) 商業模式中,不論產業,一定得有自己的產品,但現在的經濟模式我們應該加入網路的特性:

  1. 由位元而非原子構成。
  2. 網路經濟特性:即時、完整、易複製(怎麼聽起來很像Omicron😂)。

正是這樣強大的網路特性創造了現在股市高估值榮景,因為停在產品階段,邊際成本無法降低,導致限制了商業模式的擴張速度,而網路正是打破這樣的疆界,簡單的例子就是Airbnb,在過去要跨足飯店業,必須有一定的資本投入才能創造一家有市佔、口碑的飯店,然而Airbnb利用網路平台特性,在沒有一家實體飯店,卻是現在全球估值最高的旅宿企業,靠的就是網路快速傳播資訊、所有消費者手上的資訊同步、並且在所有有網路的環境下都能夠輕易取得資訊的特性。

Photo by Viktor Avdeev on Unsplash

成功平台的習慣

  1. Early bird:不一定要當拓荒者,但不能太晚進入市場,消費者一旦建立了使用習慣,是不會輕易地改變,除非有誘因(通常是價格),但削價競爭往往是後進者失敗的開始。
  2. 善用互補品:原本iPhone剛推出時主張用戶使用的APP全由Apple提供並收費,幸好後來賈伯斯想通了,對用戶來說這兩個是互補品的概念,也就是適當的開放APP業者來上架iOS APP,並提供用戶免費下載,可以提高用戶體驗,並且因為適度的管理APP能為iPhone把關品質與價值,並提高iPhone售價。
  3. 開放平台:市面上很多成功的免費版軟體都是透過透過免費開放、吸引用戶的漏斗策略來增加自己付費會員的用戶,像:Dropbox, Microsoft Teams, Google Drive等。
平台優勢

平台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優勢是因為:平台不同於產品,建立平台的前期大量成本後,在穩定市占、鎖住顧客後,後面加入的供給面(Uber: 司機)、需求面(Uber: 乘客)的邊際成本幾乎為0。

Lesson and Learn

我的想法是,O2O平台對產業業者來說短期來說是威脅,但長期來說是擴大這整體市場的燃料,原因有四:

  1. 提高消費者的可選擇性。
  2. 降低資訊不對稱(價格、品質透明)。
  3. 因為資訊的對稱=>價格可以更公平。
  4. 適者生存更快淘汰品質不良供給端。
  5. 降低消費者決策時的選擇成本。

公司 vs. 群眾

在過去我們習慣在公司內部雇用高專業的技術人員、創意人才,來為公司內部不一樣的火花,但現在我們可以透過技術外包(競賽or群眾募資平台)的方式,從市場上挖掘出更好的觀點,意即知識的去中心化過程。前面所提到的波蘭尼弔詭也解釋了這類行為,因為我們不一定能夠清楚描述出:我們知道什麼、了解什麼。

生活中我們都在使用的例子就是:維基百科、Linux。而這兩個都是近代非常成功的顯著案例!群眾在遵守開放、共同負責、不論身份的框架中,可以提高整體產品成功度,試想維基百科給一家公司內部的人員編列,是一個曠日費時且準確率還不高的工程,但透過群眾的力量完成了這本巨作。而

而企業之所以會將特定領域決策,透過群眾募資來尋求解決方案的原因是:

企業發生問題的核心,有時跟該領域所有的知識相距很遠,所以透過群眾力量,可以結合不同領域知識與人才來解決。

另一層面,去中心化最火熱的無非就是區塊鏈(NFT)、加密貨幣,在剛推出之際,許多礦工甚至揚言加密貨幣的產業會直接打垮既有銀行金融體系。

傳統金融 vs. 去中心化

作者提到,事實上,去中心化因為沒有明訂的契約、價值,因此就好的層面來說,他可以做到傳統金融體系無法取代的,高流通性、即時性、透明性,但也因為這一個雙面刃同時存在著問題,容易陷入重度干預技術與威權市場的掌控。因為未明定契約,可能會產生採礦網路過度集中在某一地區甚至某一人中,進而破壞掉去中心化的精神。

Leon and Learn

企業擔演著明定契約的角色,不管在制度上還是促使員工合作上,都有至關重要的影響,或許去中心化應用很美好,但實務應用上還有段落差,在特定功能中導入去中心化可增加系統效率,比如:台灣的清華大學在2021年首度發行加密數位畢業證書,透過區塊鏈加密簽章的數位證書可永久保存、隨時共享、防止偽造,也可以將證書匯入線上履歷 。所以企業與群眾仍然是共存的,甚至有更集中化的趨勢。

總結

科技創造了選擇,成功則取決於人們如何善用這些選擇。一個事業的成功,從來不是仰賴能夠取得多少技術,而是取決於如何善用這些技術,以及組織內的價值觀。

書中這句話我很喜歡,在快速變遷的時代,排斥技術進步造成的衝擊只是鴕鳥心態,透過數位轉型,與技術共存並利用科技,才能長期生存在這世代中。

對於個人而言,也要時時保持精進學習的心,在網路世代我們很幸運卻也時常很焦慮,資訊、資源都握在手上,單看我們如何運用、如何吸收。

這本書獻給讀者的不只是看見商業趨勢,更可以反思的是我們如何從中生存。


  1. 書名:機器平台群眾
  2. 出版社:天下文化
  3. 出版日期:2017/12/27
  4. 作者:安德魯、艾瑞克(Andrew McAfee, Eric Brynjolfsson)
  5. 譯者:李芳齡
  6. 博客來網址: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74357
  7. 蝦皮書城:https://shp.ee/6mwafxfhttps://shp.ee/4e4wraz

懶癌有開書帳啦❤️

IG🔍 bkworm_86

如果對這一類書評分享有興趣,IG書帳定時經常性更新,都會簡單摘要書中重點與懶癌想法喔。

歡迎追蹤與支持,謝謝打夾。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