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童
徐小童

新新聞筆記:記錄除了「新聞」的一切 - 新聞產品

BBC 做了12個改變新聞報導呈現方式的原型,在倫敦的大學附近,以及年齡在18-26歲的群組做了產品測試1。

實驗結果,最受歡迎的4個原型是:
- 不跳出視窗,在文章中點擊具體字詞句,下沈顯示更多解釋,如字典/百科
- (最受歡迎)將文章拆成一塊一塊,讀者可自由選擇閱讀哪些部分、選擇哪種媒體形式繼續閱讀,顛覆編輯決定文章結構的傳統
- 呈現事件兩方或多方觀點,最後供投票表態,讀者也能看到實時結果
- 觀看視頻時,可通過手指上下滑快進或後退;滑動時出現視頻字幕,供參考視頻進度;再也不會有一拖進度條就錯過爆點的擔憂

這個試驗的核心思維,以及原型本身,都很值得跟進聊聊。比如,最受歡迎的原型,和2015年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出的一篇「‘Structured journalism’ offers readers a different kind of story experience2」如出一轍。它們應用了'Structured Journalism'這個概念,把構成新聞的各部分要素拆成一塊一塊的內容(經過再編輯),特別是報導中的「背景信息」。業界聞名的 Circa,用 App 試驗了這種想法,並命名為「原子化新聞」。

CJR的這篇文章,寫了支持和反對‘Structured Journalism’兩方的觀點,正方覺得這可以把記者們從反反覆覆寫「背景信息」的泥沼中拯救出來,而且能讓關於長久議題的新聞報導們累積起來;反方覺得記者不一直在做‘structured journalism’嘛,只是沒有系統地把元素標註出來,況且你們的鼻祖 Circa 還死了,道阻且長啊。

我好奇的是,當newsroom準備打破敘事的傳統,教授新一代記者用堆樂高的方式報導新聞,然後學會在記者的社區裏把樂高給堆起來,記者和編輯真的能接受嗎?真的能放棄線性寫作,接受這種無敘事的工作模式嗎?那麼內容引以爲傲的「脈絡」怎麼辦呢?

BBC試驗的核心思維也值得講講。BBC研發部門負責人Tristan Ferne針對這次試驗說,“This audience is spending all their time in Snapchat and Twitter, where there’s constant interaction in the interface. There’s stuff to do with your thumbs: You can swipe, scroll, tap. We found that [users] expected that.”

Mobile First就不多解釋了,在此基礎上,他提出的這個「手指多動論」是很有意思的。我們光想着要讓讀者沉浸式閱讀,忽略了其實讀者也不太一樣,比如年輕的讀者,習慣了 Snapchat或Twitter,手指也就習慣了在小屏幕上左右刷屏、上下滑動、點擊,那在閱讀內容的過程中,是不是要考慮增加為這些動作設計的效果、功能等等呢?答案是肯定的呀,長文也要融入這樣的考慮。微信閱讀嘗試挺多了,但那還是在閱讀書,不知道對於新聞,應該以怎樣的方式順應讀者使用習慣呢?文章頁左右滑,出現文章目錄,還可點擊跳轉至某些小標題?點擊屏幕可以為段落高亮或打分?雖然這些聽起來都不好,不過想象的空間突然就大了很多。

暫時想到這裏。

參考鏈接:

1 http://www.niemanlab.org/2018/07/12-prototypes-eight-weeks-and-lots-of-tapping-whats-worked-and-hasnt-in-the-bbcs-quest-for-new-storytelling-formats/

2 https://www.cjr.org/innovations/structured_journalism.php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