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
jan

享受福報是否損福辨

享受福報是否損福辨

///////////問:見師兄常說享福消福的道理,我也看過不少佛經,但是慚愧的說,我真的沒有看到確切佛經依據,說享受福報會消減福報的道理。所以很疑惑。///////////////

回答:我略作如下論述,試為證之:

一者,我們假定享福而不消福,假定享受了福報而福報不減少,假定這個結論成立,那麼,我們將會面臨一個尷尬的無法解釋的問題,那就是,福報是一個「只生不滅」的東西,而佛法公認的通理是,唯除佛性是不生不滅之外,不存在其餘無生滅的第二個東西,其餘一切有生之物,必然有滅,福報也復如是;福德能修出來,謂之福生,福德隨享受而消減,謂之福滅;若言福德只生而不滅,則違有生有滅之理。故而從此處論,言說享福而福德不消減,此論並不成立。


二者,我們假定享福而不消福,假定享受了福報而福報不減少,假定這個結論成立,那麼,《心地觀經》所說上報四重恩,便無法成立報恩之事,《五苦章句經》所說討債還債,皆不能成立討債還債之事,何以故不成立?因為恩、福、債三者本質是一,施者因施所得利益曰之為福,受者受施所負利益曰之為債,站在施受二者之外觀察施者所給予之行為曰之為恩,實際恩、福、債三者是同一事物站在不同角度給予的不同名詞,施者之福就是受者之債,也就是他人所言之恩。我們假定施者享受了福報而福報不減少,受者這個恩就沒有辦法報對方,受者的債也無法還對方!報恩報恩,一定是恩人有受其福有消減其福,恩才能報,恩人沒有減少福報,你的恩又是報在哪裡呢?施者享受福報而福報不減少,就等於受者還宿債沒有成功,沒有還掉一分一毫,報恩沒有報掉一分一毫;所以,如果享福而福德不減少,則報恩無法成立,還債亦不能成立,因為你無法還債,亦無法報恩。既然經典說了報恩還債之事實有而不虛,則必然是恩德可報而宿債可還,既然恩可報而債可還,則必然享福而福德一定會減少,否則無法報恩,亦無法還債。這是一個反證的過程。

三者,佛頂尊勝咒之消供養,以及《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之消供養,我們知道,佛說八萬四千法門,是對治眾生八萬四千身心疾病,為眾生成就八萬四千利益而立。假定享受福報而福報並不減少,假定此說成立,則佛所說消供養諸法就毫無意義,因為眾生自帶消供養功能,眾生本身享福就不減少福德,佛根本不需要說消供養法門,佛屬於畫蛇添足,多此一舉,說了一個沒用的消供養法門,因為眾生沒有這個病,不需要這個葯,眾生沒有這個問題,也不需要解決這個消供養問題的方法;我們知道,佛所說法,一定有這個對治的問題需要解決,才會說對應的這個法,佛不會幹沒有意義的事情;從這裡我們可以反證出的結論是,享受了福德一定會減少福德,不然佛說的消供養法門就毫無意義。因此,佛金口所說消供養法門的真實存在,本身就反證出享福一定會消福。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確切的結論,享受福報一定會減少福報;因此,任何眾生在不具備消供養的能力之前,都應該節儉惜福,同時精進修福,同時對福德總賬做出「開源節流」的正確運營和管理;這才是小至個人家庭,大至國家天下長久生存之道。


////////////////問:師兄的論證有一定道理,但是我疑惑的是,佛經裡面為何不直接這樣說明呢?///////////////

回答:佛法裡面的智慧,佛選擇對不同根基的人說不同深淺的法,有些適合多說,有些適合少說,有些適合直說,有些適合曲說,有些適合顯說,有些適合密說,,,,,舉例說明,財布施得福德的道理,就適合多說直說,因為大眾聞之勇猛布施,至少可以利益成就於施者一方;而接受財布施的一方會損福的道理,就適合少說或者曲說,因為說太多了,或者直說了,明白這個道理的人,就會瞻前顧後,不敢布施,怕對接受布施者有所損福不利,故而不能勇猛布施,這樣檀波羅蜜就無法成就;譬如經常看我博客的仁者,居然不敢大膽供養父母,居然不敢大膽布施病人,這都是我導致的,我也要為此背負一定的因果,因為我太著急讓大家明白深入一點的道理。實際上,供養父母布施病人都是應該勇猛而為的,只是要觀察對方福德大小,量其福德大小而為,並且應該更重視替父母和病人修福就對了。所以,諸位仁者智慧越深入,則施者和受者各方面的利益你要全面權衡,至於那些腦子一根筋的人,他只需要知道他自己布施利益就夠了,只需要知道施者單方面的利益就夠了,他不需要考慮受者的損益問題。鑒於上述原因,接受財布施會損福的道理,佛說的很婉轉,採用曲說少說的方法,比如《大乘理趣六波羅蜜經》中佛委婉的說接受財布施一方沒有利益,僅僅只是說沒有利益,委婉不?佛不過多的直說損福,只是淺淺的說沒有利益,但是並不說有損福之害;到了《金光明最勝王經》又說法施兼利自他,財施不爾;一句「財施不爾」,就給大家打發了,雖然佛說得非常婉轉,但你還是可以讀懂這句佛經暗示的含義,財布施並不是雙方都得利益,這個意思佛說得雖然很婉轉,但是意思很明白;可是到了《天請問經》佛就不委婉了,一針見血,直說了,是受者失利益;佛講法的這個言辭技巧啊,簡直圓滿到了極點,佛計劃暫時遮止不給大家明白的這部分道理,可以說的如此善巧,既讓智慧深入的人聽懂了,又讓智慧不夠的人暫時不能全部明白,而且還保全了自己沒有妄語,你看看,這就是佛語的圓滿。所以,有些智慧,佛繞圈子說,曲說,隱晦說,少說,就是因為佛顧及絕大多數大眾的利益,因為施受雙方,佛至少要利益一方,但是如果說的太多太直接太明確,雙方都沒有利益。關於接受財物會損福背業的道理,佛採用隱晦說,曲說,秘密說的方式還有很多,比如《増一阿含經》光音天人食用地肥不能飛舉,就是其一;又如《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觀世音菩薩初示現不接受無盡意菩薩及四眾供養,後因釋迦佛勸觀世音菩薩憐憫無盡意菩薩及四眾而接受供養,觀世音菩薩最後接受供養,是因為憐憫眾生,大無畏的犧牲自己利益,才接受供養,因為接受財物供養是要損福且背業的,但是菩薩要利益大眾,只能損福給我們,只能背我們眾生的惡業,只能犧牲自己利益給我們,所以,《普門品》這一段,就是佛秘密演說財布施施受雙方損益的奧秘;而且,觀世音菩薩接受供養,卻並不自己享受,而是示現立即轉手供養釋迦佛和多寶佛塔,這裡就等於秘密的告訴了你,你接受了他人財物但是不想替人背業自己不想損福,你該怎麼辦?你立即轉手全部將財物捐給佛寺造像修廟齋僧,如此即可,等於這一段佛經秘密的告訴了你接受財物避免背業損福的方法,就是三個字「轉手施」,而且是「立即轉手施」,不是拖拖拉拉,不是說一小時以後再轉手布施,拖三天五天以後再轉手施,因為這個財物在你手裡時間越長,你背負對方利息越多,你替對方背業越多,你自己損福亦越多,持有他人饋贈的財物在你手中,時間越長你自己損失越多,因此觀世音菩薩示現給你的是,如果不得已得到他人供養饋贈的財物,不得已得到不勞而獲的非分之財,怎麼辦?轉手布施,而且是立即轉手布施,絕不拖延一秒鐘;這些都是佛菩薩秘密示現給大家的原理、智慧、以及具體處理方法,這都不是佛菩薩直接說的,而是秀給你看,演一齣戲給你看,就看你是不是明白,有智慧的人,能聽懂弦外之音,能看懂戲外之密。我屬於很笨的,我1996年就讀過《普門品》,一直到現在二十年,不知道讀了多少次,每次讀我都覺得這一段佛經莫名其妙,沒意思,沒意義,無聊,供來供去的折騰,耍什麼鬼把戲嘛,浪費時間,那時候傻乎乎的,我就是這樣認為;最近幾年稍微有一點點智慧,才明白這一段佛經的秘密,佛不會無緣無故演這一段戲秀給我們看的。所以,這一段佛經佛也是秘密說,但是你智慧到一定深度,這個秘密也就不再是秘密了。正如宣化上人所說,密法不是見不得人,密法不是偷偷摸摸,密法是公開說,但是能懂的人自然就不密,不懂的人自然成密,這叫做秘密不定;《普門品》這一段,就是如此;譬如以前電台發報,每一個漢字都有對應阿拉伯數字編碼,不懂的人只知道這是幾個阿拉伯數字,懂的人知道數字背後對應漢字的秘密含義,這也是秘密不定。有些佛理,佛不能直說,不能廣說,不能多說,這些智慧佛採用秘密的,隱晦的,婉轉的,曲折的方式演說,佛等待你的智慧到了一定深度,你自動會明白。佛之所以繞圈子,不直說,婉轉說,秘密說,是因為一些教理不適合初機之人知曉,因為若知曉反而不利;譬如三歲幼子不宜教之觸碰電器,因其不知利害恐觸電而亡,至於年齡漸漸長大,然後教之用電可成其利而避其害也;又如溝渠之舟夫,其力不堪駕馭河渠之舟,河渠之舟夫無力駕馭江湖之舟,江湖之舟夫無力駕馭大海之舟楫,若各各未堪其力,而強任其事,則殺舟夫於江海也;必須待其力各各堪任其事,方可任之;故而佛說諸理,亦各依其力堪負與否而說,各依利害與否而說,不為淺者說於深理,待之漸漸深入,自然可以見到下一階段應該明白的深入佛理;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到了那個高度,自然見到那個境界。佛理深淺也如是。因此,佛不管怎麼說法,都是察眾生利益而為。故而,佛不是不說,而是說的方式不同。,,,,當然,接受財物會損福失利的道理,也不是佛經沒有直接說的,也有直接說的,只是這部分經典很少,《天請問經》就屬於直接說的,這部分佛經很少,不容易發現。

由於很多佛理不是直接說的,是委婉說的,是曲說,是隱晦說的,是秘密說的,因此,本博文開篇回答仁者提問,我也無力直接回答,,我也只能採用反證的方式,來論證那個結論的成立與否。



吉祥果

2017.01.28

(大年初一凌晨)

 轉自:吉祥果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25de410102xx8a.html(2017-01-28 00:15:17)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