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6青年空间
706青年空间

706青年空间的Matters官方账号

活动回顾 I 神经时代的建筑设计:下篇

上篇回顾见关联作品第一个或点击链接:https://bit.ly/36y1ARw

上篇回顾见关联作品第一个或点击链接:https://bit.ly/36y1ARw

下篇回顾

导航

1 一个简单方程说明建筑设计是干啥

1.1 “建筑”的三个含义

1.2 作为动词的“建筑" 以及一个方程

1.3 历史共识与要素常量

2 用实际案例求解方程

2.1 变量X:人类活动

2.1.1 衣服构建的城市细胞

2.1.2 新时代病症Workshop

2.1.2.1 野迪宾馆

2.1.2.2 锦鲤系列

2.2 求解过程F:设计建造

2.2.1 空间语言的开源

2.2.1.1 白林旅社

2.2.1.2 寄生粒子

2.2.1.3 胡同快闪

2.2.2 科技工具的开源

2.2.2.1 开源胡同

2.2.2.2 互联网思想者大会

2.2.3 自然语言的开源

2.2.3.1 雨中城

2.3 求解过程F的终极汇总

2.3.1 神经城

2.3.1.1 "神经"的四个含义

2.3.1.2 神经城系统三要素

2.4 小结

3 方程的解Y-建筑空间 的演变归纳

3.1 物理空间结构的演变趋势

3.2 社会空间结构的演变趋势

2.2 求解过程F:设计建造

王子一:人类行为的快速变化,对空间提出了非常不确定性的需求。如果你想找建筑师来设计房子,你发现可能自己都描述不清楚对空间的需求,这也让建筑师很难真正满足甲方的需求。因此,整个建造的过程要尽可能开放,才能解决问题。这里引用一个科技界的一个词:“开源”。在求解过程中,怎样做到一层一层地去开源,以此来应对非常快速的人类行为变化,以及人们对空间需求的不确定性?

2.2.1 空间语言的开源

首先是空间语言的开源。空间语言是指建造空间的基础单位,它的专业性比较强,比如说砖和瓦,就是空间语言。

2.2.1.1 白林旅社

接下来用个案例来说明。这个项目叫做“白林旅社”,我们把空间语言简化到了最极致的状态、最基础的语言,即一根棍和一个面。"棍"用来解决竖向问题,"板子"解决水平问题。

其实市面上很多产品都是这样,用几根棍加几个面来搭一个桌子、椅子,床,陈列架柜子。这套系统本质上就是一套乐高积木系统。

我们在一个10平米的胡同里把这个系统做了出来。为什么是 10 平米?对于一线城市中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十平米是比较标准的住房面积。但这并不意味着10平米就能满足年轻人的活动范围,空间的大小限制了他们使用更多的空间。

所以,这套装置能从另一个角度解决这个问题。虽然这十平米在同一个时间点上只呈现一个空间。但在一条时间线上,空间可以顺应人们的需求变化,这一刻是客厅,下一刻是卧室。这相当于在一个小型空间里面放进更多的使用可能性。在一个空间里,我们一共设计了150多根,甚至170根长杆,它们可以根据需求来摆放。如果你希望这个空间更像一个小树林,就多放一点,如果想要更开放些,就少放一点。长杆上下都装了滑轮,屋顶上装了导轨,你可以不费力地把长杆推到想要的位置,也可以任意拆卸长杆。

左边是第一版原始的空间模型,它非常像一个小树林。这是一套工业化加工的体系,但却呈现出了一种非常接近于自然形态的空间乐趣。下面是”白林旅社“搭建出来的两个例子:

左图适合没有太多乱七八糟的生活用品的年轻人,相对简洁和有趣一些,右边的是适合生活用品比较多的成熟家庭。毕竟家庭不讲究“变化”,但更重视各种各样的储藏空间。

2.2.1.2   寄生粒子

但当我们做了“白林旅社”以后,发现开源程度也不够高:你需要买一套,或者是自己做一套完整的才可以使用。所以,我们想要尝试把开源程度变得更高一点,于是跟哥大、北交大的同学一起合作了“寄生粒子”:它实际上是把建筑师的空间语言缩到最小,像图上的这个软性的硅胶节点。

硅胶的特性是软软的,在做一个建筑结构的时候,它可以随意调节。不像我们做一个节点结构,硅胶可以随意调节角度。

有了硅胶节点,再随便去剪一些纸管、塑料管、竹管、金属管、窗帘、衣服……就可以自己搭一个奇怪的空间。因为硅胶是“万向节点”,就不用像“白林旅社”那样,必须是横平竖直的了。当时,我们在做胡同里的城市更新项目,所以就把硅胶节点用到了胡同里面,搭了一个公共空间,让小孩子玩耍。公共空间开放性太足,如果想要私密性更高一点,也可以把遮挡的部分做更严实。

这就相当于把空间语言的开源更深了一步。我们只控制其中一个节点,其他部分用户自己就可以制作,这样一来,空间形态就会变得更丰富,每个人拼出来的都不一样。

但是,这个项目总体还是需要一个“节点”。制作节点也需要门槛,例如需要在学校里面学习,或者参与者自己要买硅胶材料。于是我们想,能不能更开源,门槛更低一些,例如不使用特殊材料。图中这种材料大家都见过,绳子、纱布、塑料管,卡扣,在五金店里面花几十块钱都能买一堆。有了这些,我们能搭出一个空间。卡扣、绳子不破坏原先的空间,也能充满创意,例如这个像盘丝洞一样的空间。

2.2.1.3   胡同快闪

我们用这个新系统,在胡同里面做了一次快闪 party。我们把它定义成一个“生命周期只有八小时”的空间,因为开 party 不可能开一辈子,能在 party 里面待四个小时就已经很厉害了。因此这是一个建造生长期两个小时,成年期四个小时,衰亡期两个小时,一共八个小时就能完成的空间。这样的空间用完把它拆掉,它的使命就完成了,拆下来的材料还可以放到闲鱼上二手卖掉,或者是交给你的朋友搭建。

所以说,这套系统开源程度这相当高,不需要特殊技巧、材料和工具就能完成空间改造。当然,这个改造指的是比较浅的改造,不能拆掉房子,不能改变砖墙等空间结构,但起码用户使用界面已经可以随意更改。更酷的是,它也是一个像Minecraft一样的自创体系,人们不用去宜家买现成的产品组装,“寄生粒子”的开源程度更高。接着,我们把这些项目在胡同里面做了好多活动:社区工坊、驻地计划,让各种各样有创造力的人进入到空间里,形成长期的合作。

2.2.2   科技工具的开源

刚刚的例子都是空间语言的开源,下面是科技工具的开源。如果要形成一个空间,不一定要去五金店或建材市场买材料,手边的科技工具——手机,也是很好的构建空间的工具。如果用手机来做空间建构,就更赛博化了。

2.2.2.1   开源胡同

这是一个北京设计周的展览,我们想用零预算做这个事情。当年“一直播”还火,我们注册了 10 个直播账号,在网上发布了一个信息:全球各地学建筑、设计任何人都欢迎,一周内给到半个小时,去某个场景里直播就可以。

因为项目发生在胡同里,我们就也限定了任务计划:播主需要去到跟胡同类似的空间,如香港的某个社区,巴黎的贫民区等等,网上找到火星探测器发回来的直播源也是一个。我们还邀请艺术家们一起跑到足疗店里做“足疗美术馆”,让他们一边享受足疗的身体快感,同时谈论和艺术创造相关的产生精神快感的话题。

这相当于我们只排了时间表,几乎没有花任何成本就完成了项目。我们只占用了志愿主播们半小时的时间,就能让观众在胡同里看到丰富的直播内容。你可以看到世界各个地方,甚至是火星上发回来的场景。同时,直播具有不确定性,比如行人向主播问路,观众还能刷弹幕刷礼物,指挥志愿主播去完成任务。如果远在千里之外的你发出指令,主播就变成了你的阿凡达,双方在另一个空间里面产生了一次交互。

用这样的方式,我们产生了一个“没有手机就无法完成”的超链接。仿佛这不是一个十平米的小空间,而是同手机建构出的空间网络,它把各个城市组合、容纳到这里。观众不用到线下展览空间里面,只要搜索直播间的账号和名字,在家登录直播间就可以观看,这也是超链接观展。

2.2.2.2   互联网思想者大会

在这次展览之后,我们想把这个项目实践得更深一步。于是便用到了我们的一个项目上,叫做“快闪哲学剧场”,这是一次大会的会场设计。大会叫做“互联网思想者大会”,第一期的讲者是我所在的智库的老师们,还有思想家,以及阿里腾讯这些大公司、研究院任职的智囊。

开大会本身是一种非常单向的输出:领导站在或坐在台上讲,大家在台下坐着听,观众没有别的选择,而“互联网思想的大会”没有采用传统的传播方式。我们在 UCCA 大厅做了一个剧场:没有主舞台,只有五个分布在大厅各处的小台子,灯光打到台子上,讲者站上去,本来散布在各个地方的人就会自动来到这个空间。入场时,我们给每个人都发了一个蒲团,坐着站着皆可。

这是开场,接下来一共有四个板块的主题。如果按照平常的大会,会一个板块一个板块来,但我们同时把这个展览的每个板块都展开,每个板块都放到一个玻璃盒子里面。讲者虽然准备过,但另外一个讲者可以随时打断并跟你去讨论,不会让你完整地讲下去。听众们会围到各个板块的玻璃房子外,有问题可以直接在玻璃上写,内部讲者要实时回答观众的问题,就像线下空间的弹幕吐槽。如果观众觉得讲的没意思,可以到下一个板块,觉得哪个板块有意思就去听。

这个会场设计,从单向输出的演讲变成了听者可以自主选择活动。甚至观众也可以自己站到那个中心的台子上去发表演讲。有观众在玻璃上写“禁止投喂”,把我们的思想者当作关在动物园里的动物,这样的创作也是可以的。

我们还有一些别的设计,比如我们找了英特尔创客科技机器人做表演时的互动。整个过程是直播的,现场也有很多不规则的的屏幕,演讲者的视频会在屏幕上变形呈现。我们也和科大讯飞和今日头条合作——科大讯飞把语音实时转换成文字投在屏幕上,观众觉得听不清晰的地方可以看文字;今日头条是帮忙做关键词检索,听众登陆我们的系统以后可以提出问题,如果和讲者的演讲内容有能够匹配上的关键词,内容匹配就会自动匹配,不用演讲者开口,就能回答听众的疑问。

这样的设计,让现场既 high 又混乱。讲者因为随时被打断而感觉吃力,但同时也让自己处于一个陌生危险的关系,产生了新思路。这套机制形成了很好的实时线上传播,观众不停地往自己的朋友圈、微博传播内容,有对于思想者的评论,还有对这个碎片化空间的评论。

由于评论的发表,信息传递过程越发丰富和混乱。但设计的初衷原本如此,互联网思想的信息传播本应是这样的状态,我们只是把在线上发生的信息传递状态通过各种手段放到线下呈现,从而达到线上和线下的统一。最终形成一个典型的赛博空间,完成了对新科技工具的开源。它不要求讲者或听众掌握任何空间知识,只需有手机发弹幕、看直播、发朋友圈。除此之外,唯一需要的是蒲团,观众站累了可以拖着蒲团到处坐坐,颇有修行的感觉。

最初设计赛博空间的计划是屏幕盒子而非玻璃盒子。盒子的四个面是四块屏幕,屏幕上投射讲者的视频直播。这个设计版本由于成本问题没能落地,但如果成功实现的话这个盒子会变成一个黑匣子,你在屏幕上看到的讲者可能身在美国或东南亚,甚至仅仅是一个合成影像。尽管出于成本考虑我们没能做到屏幕投射,所以最终呈现出来是这样的状态。至此,科技工具的开源程度已经很高了。

 2.2.3   自然语言的开源

后来,我们意识到一部分人的生活还缺乏手机等必要的科技工具,或是由于手机功能不足以使他们处于当代原始人的状态。考虑到能够说话的正常人群、能够看得懂汉语或是自然语言的人群要比会用手机的人群更多,我们开始思考能否开源到自然语言的程度来构建空间。

2.2.3.1   雨中城

我们在与百度地图、新世相共同合作的"雨中城"项目中探索了这种方案,并做了一个万人共建的虚拟城市。通过项目中的街区概念图,我们可以看到项目中的一个基本设定:这个城市在不停地下雨。至于为什么会下雨,其实是新世相出于“宠粉”的考虑。新世相有千万级粉丝,其中大部分是集中在北京等一线城市的文艺青年。

北京是一个干燥的城市,许多文艺青年都有在下雨天坐在咖啡馆看书的想法,因此新世相希望用“雨中城”的设定满足粉丝的愿望,用虚拟空间营造文艺氛围。"雨中城"项目中最有趣的是,最初我们先有雨城虚拟规划局,也不直接投入设计。人们可以通过扫码登录虚拟规划局,在这里对系统提出专业或非专业的意见,也可以在乱谈区肆意谈天。整个过程不要求人们使用或者掌握任何程序语言,只需自然语言就可以实现。

正式介入设计时,我们已经收到了9000多位网友的意见。我们从中大概提取出4000多条有效意见,将相对无效的意见过滤掉了。其实这些有效意见大多是人们的奇思妙想,比如"雨城的雨可以根据心情或地点不同而改变颜色"、"天空中一定要飘着一条鱼,鱼在天空中游",并不能直接指导设计,但确实很有画面感和启发性。

在收到留言之后,我们依旧没有直接投入城市系统设计,而是几经斟酌采取了一种相对冒险的设计方法,这种设计方法源自《看不见的城市》。首先,我们设定了为什么会有一个不停下雨的城市——海淀区的小王和国贸区的小刘在小长假出去玩了一趟,回来后两个人都显得神神叨叨,逢人就说自己进入了一个奇怪城市。理工男小王是一名程序员,他讲述的故事版本是一个财团通过科技手段研发出一套巨型水利工程系统,将城市周边的水源打到高空中,再以雨的形式下放,从而形成一个雨水保护罩将城市罩起来。北京的雾霾很严重,而雨水保护罩可以滤掉空气中影响人体健康的颗粒,并将雨水循环与城市的能源系统联结起来。

小刘是一位都市白领女性,她口中的故事版本更加玄幻。她说:"城市里的老奶奶跟我说,这个神奇的城市会在各个地方闪现。你能来,就是和它有神秘的缘分。这个城市和上古传说中的神兽共生,落下的雨水其实是神兽喷出来的体液,源源不断地滋养着城市的生长。"小刘相信了这个故事,她认为这个城市是有生命的。

简单来说,两个故事分别对应了生活中的两类群体:一类偏理性,相信科学技术的发展;另一种偏感性,相信直觉、直观和感受。通过准备两个故事版本,我们希望两类人都能在城市中生活,不会崩溃、怀疑或是追溯,进而质疑这个世界的真实性。通过《看不见的城市》的设计方法,我们完成了文艺路线的故事设定,并在此基础上才具开城市系统的设计。比如在不停下雨的状态下,阳光究竟能不能照进来;阳光的照射会与雨水、居民产生怎样的联系;能源依靠什么提供等等。连续降雨的设定会极大地影响城市空间,不仅决定了城市的排水功能、水循环功能、河道的形成,而且影响着城市肌理的形成。根据这一系列的设定,整个城市得以慢慢生成。

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是三条街道,每条街都渲了几十张全景图,分别展现了城市的科技、自然景观环境和人们的生活状态。我们将这三条街道上传到百度地图,使人们可以直接在百度地图中搜索“雨中城”,跟随全景模下的指示箭头漫游城市。后来由于一些问题,百度地图的内部接口关闭了,但我们依然可以通过扫描右上角的二维码,或者根据微信里搜索"雨中城"出现的H5链接跳转进入到百度地图。

此外还设定了一个雨声博物馆,扫描二维码后可以看到两个入口。一个入口进入雨中城,一个入口进入雨声博物馆。雨声博物馆存储了由全世界的新世相粉丝上传的不同地区下雨的声音,以及在下雨时发生的故事。这些故事听起来还是挺浪漫的,因为大部分都和情感相关。在设计过程中不停地有网友上传留言,刚开始有9000人,在设计过程中已经增加到20000余人。设计完成后再次登录系统,我们发现有接近35000名网友进行留言。

至此,我们作为一个专业的设计机构和大部分没有任设计背景的网友们共建了一个线上的虚拟城市。网友通过自然语言的方式直接参与了设计,他们的意见经过采集和分析,最终由设计师转变成具体的设计。比如这张图最右边街道中的雨夜食堂、湿咖啡、串吧等等,这些店名是我们在新世相粉丝群里征集得来的。虽然现在的技术条件还不允许像Minecraft一样邀请大家直接来到城市里进行设计和建造,但我们努力使得一切想法来自大家的意愿。

“雨中城”项目的价值并不停留在百度地图,大家可以看到这张图纸上有各种各样的雨夜食堂、咖啡厅等等,如果每一个这样的建筑都能够点击进入天猫或京东的虚拟店铺,完成真实的食物或咖啡产品的购买,届时它将不仅仅是一个只能进行文艺漫游的虚拟空间,而是在每一个虚拟环境中都可以用超链接的方式购买产品或服务的电商平台。

当然,由于百度地图的技术条件限制,目前的项目体验感还不够真实。如果你拥有一个VR头盔的话,在“雨中城”的漫游感会更加强烈。如果你的VR头盔还有操作界面,能够通过操作VR购物,场景感、奇异感、体验感和趣味性就会更加丰富。它将不再是在手机或电脑屏幕上点开一个个图片和一段段文字,阅读产品描述、服务描述,最后点击下单的单一过程。这个目标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实现,到那时项目才算真正激发出了全部价值。

 2.3   求解过程F的终极汇总

我们还有一个相对终极的愿景,包括如何将一个城市上传和下载等等。我们准备了一个一分钟左右的小视频,请大家进行观看。

https://v.qq.com/x/page/:.html

大家现在看到的画面就是从刚才的视频里截出来的关键帧。我们在多个城市采集了这些视频素材,包括北京、上海、长沙、深圳、香港等等。我们模糊了这些城市的区域特点,尽管还是可以通过建筑密度等细节分辨出具体地点。视频采集的片段都是普通人的真实生活场景,而真实生活场景有时并不能满足我们对于场景和空间的多维需求。

比如说妈妈在带孩子外出时,喂奶、换尿布等需求常常难以满足。除了一些较高档次的商场有母婴室之外,其他公共空间基本缺乏相应空间的设置。但是妈妈带孩子的行为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只是我们没有空间能够满足需求。我们可以选择建立更多的母婴室,但这样做的成本非常高。

既然如此,倘若我们有一个小书包一样的空间形态让妈妈们背在背后,里面装一些奶粉、奶瓶充当包的功能。当孩子需要喝奶或是换尿布的时候,只需按下某个按钮,就可以将包从后面打开,把妈妈和孩子包裹起来。不用包裹下半身,单是上半身的包裹就可以带给妈妈和孩子一个小小的私密空间。妈妈可以给孩子换尿不湿而不用忍受他人异样的目光,也不用担心对周围造成特殊影响。整理结束后,妈妈只需再次按下按钮,便又能将其变回可背包的形态。

这种包由较轻的材质制成,不仅方便携带,而且打开与闭合的状态模仿成一朵花的开合,让这个行为由原先不是那么优雅的状态演变成一种具有观赏性的形态。

这个例子非常有代表性,它很好地体现了我们的愿景——我们生活的城市中还有许多人类行为尚未被满足,但同时又有许多人类行为是时时刻刻在变化和发生的,因此我们要更聪明、更友好、成本更低的手段满足这些行为,而不能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这会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如果这些满足不同人群需求的、聪明友好的、低成本的空间越来越多的话,我们会在某一个临界时间发现它几乎覆盖了原来的城市。以前一拳打上去只会手疼的墙壁画和地面越来越少,而那些可以跟你交互的、让你的生活变得更好的空间越来越多。

城市的演变不是一种革命性的瞬变或畸变,而是慢慢生长和演变出来的新城市系统。这个城市系统和每个空间一样,更加聪明也更加友好。这种友好的对象不仅是对内部的人,而且是猫猫狗狗以及其他物种,也是生态多样性和外部环境。到那时,城市可以向更高的维度生长,比如天空城市去往高空生长,海洋城市或沙漠城市去往更极端的环境生长。也只有在足够聪明和友好的状态下,城市才不会破坏天空、海洋、沙漠等相对脆弱的环境同时又有足够的智商来处理在极端环境下可能对城市及城市里生活的物种造成损伤的各种突发行为。这就是SCity(又名神经城)所创造的愿景。

2.3.1 神经城

2.3.1.1 “神经”的四个含义

在讲座刚开始我们就提到了"神经",现在再来谈谈神经的四个含义——

第一层含义,我们确实过着一种神经生活。我们自嘲地认为每个人都是神经病,神经病就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行为。

第二层含义,空间里会有越来越多的神经系统。与生命相似,它会变得可反应,更聪明和友好。他们更懂我们,我们也更懂他们,我们可以与他们交流交互。

第三层含义,我们把神和经拆开来看。经可以理解为神的载体,如经文经书,而神是读完经后所获得的信仰的具象化。也就是说现在的城市实际上在生成新的城市信仰、母体或者称之为文本。在移动互联网突进,文本的信息传递和翻译的过程中,人类不仅仅在身体和物质上发生变化,精神和信仰层面也在发生变化,这同样是神经的一个含义。

第四个含义是指,城市像生命一样有生命周期,因而不停变化。它是一个过渡性的城市,而不是一个永恒的存在。类似手机不停地更新产品,城市也会不停地成长为少年、青年、中年、晚年甚至消亡,此后新的城市又会出现,整个过程与我们的生命周期十分契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与这个更大、更广泛的生命体找到某种契合度及通讯接口。

2.3.1.2 神经城系统三要素

为了实现这个愿景,我们简化设计出了三套结构。

最右边是远大科技集团开发的一套开放结构体系,它是一种硬件的基础设施,大家可以理解成真实的城市乐高,它使得整个城市可以被模块化建造。不仅是建筑,还可以利用该模块建造飞机、汽车、高铁、飞行器等。

中间是一套基于开放硬件的智慧交互操作系统,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软件——硬件与人的一个交互反应的界面。

建立在两个基础的软硬件之上,才是第三个可拓展的空间单元。大家可以把它理解成Apple Store里各种各样的小应用,由各种各样有创造力的团队或个人在现有的生态体系下创造空间产品,以应对人类行为和活动,形成愿景中所呈现的城市生态。

2.4 小结

总结起来,第二部分基于第一部分给出的建筑基础信息,尝试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暂且称为神经时代的时间节点上,用实际案例求解该方程。具体来说,我们生活中的最大变量,即人类行为正在迅速变化,用生活来概括人类行为可以将其概括成"游牧生活"。基于该人类行为,我们再来研究整个方程的求解过程,即设计建造的过程。

人类行为的快速变化提出了不确定的需求,但建筑师无法依靠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的力量满足该需求,只能尽可能将设计过程开放和开源。由此我们引用程序界的术语,提取了关键词"开源"。接着尝试到底能在多大限度开源,以及能够找到什么样的深入源代码。

最初我们在空间语言中找,接着在比空间语言普适性更高的科技工具中找,然后在比科技工具普适性更高的自然语言里面找,逐层用相应的项目向大家视觉化和场景化地展示这套过程。最终我们形成了一个终极愿景,即我们持续在做的项目"神经城"能发展到何种地步。

3 方程的解Y-建筑空间 的演变归纳

最后是第三部分,我们回顾一下前面的要点。由于方程式右边已经分析完毕,大家再来看左边的空间。

3.1 物理空间结构的演变趋势

在持续使用的条件下,物理空间实际上发生了这样的演变,从原来追求强势占有大而永恒的城市、建筑或房子,追求空间规模较大,70年产权100年使用,甚至能够流传千年的那种纪念碑式的空间逐步演变成不需要那么大,够用就可以的小空间。这种小空间不能一直用,它更像是一个临时性的住所,产权到期了就要赶紧离开。我们甚至不用买70年甚至永远的产权,采用租赁的方式,我什么时候用什么时候付费就可以。

正是因为小、临时且可以租用的特点,这种空间能够产生无限的组合和使用可能的形态。这就是我们刚才讲的一切。如果投资人希望我用一句话归纳,我会这样说:建立在当代万人互联和万物互联的基础之上的整体演变趋势,不仅使得人和人实现了实时沟通,物跟物也即将实现实时沟通。如果实现的话,那么人和物就也能够实时沟通,我们合成了一个有机和无机,软和硬结合的一个赛博整体。

3.2 社会空间结构的演变趋势

在这背后,社会的组织结构也出现了演变趋势,它由树状结构更显性的状态逐步演变成分布式网络结构更显性的状态。当然,状态并不是完全由树状演变成分布式,而是不停地在两边来回博弈的过程,最终在不同的时代形成不同的平衡。也许这个时代左边比右边多一点,那个时间点右边比左边更多一点。放长远来看,总体还是左边要往右边更多一点,由此形成一种社会结构的平衡,但这两个经典结构都会在社会体系里面保留,不会一个把另一个吞掉。

第三部分的要旨如下:方程的解的演变归纳包括物理空间由大往小,由永恒往临时,由可控往无限可能的变化过程,以及社会空间树状和分布式网络结构的两种演变,他们基于已经沉淀成基础设施的万人互联万物互联的环境下所发生。

最终,抛开上面的一切井井有条、逻辑清晰、结构性强的分析,我们回到愿景里面出现的这张图。个人而言我最喜欢的此图,虽然图中孩子不是我,但我儿时对此中场景很有记忆感。当打开街边的街机,投入硬币以产生消费行为后,我们会进入到一个奇妙世界。虽然那个世界在如今看来比较简陋,但它为我打开了在真实空间中从未见到的世界。爸爸、妈妈、老师也没能绘制出来,只有这台游戏机呈现了出来。

现在的00后10后比我们更加幸运,他们进入的那个无限奇妙的世界比我们的像素更高、更真实,但本质上我们都在里面获得了极大的快乐。这种快乐可能与创造相关,例如俄罗斯方块;或与构建型相关,如Minecraft;也可能与破坏相关,比如无敌破坏王;或是与打怪相关,杀杀砍砍、罪恶都市,如此这般。

这些都与改变空间环境相关,我们用游戏的方式进行了创造,在某种意义上,破坏也是创造的一部分。此种乐趣有意无意影响了我们脱离虚拟游戏世界后,在真实世界将会如何看待空间和生活环境,我们有多大意愿和创造力改变和影响周边环境,最终追本溯源会回到此时。更小的时候则同样,或许在出生后第一次睁开眼,空间已经对我产生影响。鉴于今天讲的话题与赛博空间相关,一台游戏机就是相对基础的赛博建构,也就是说我跟游戏形成了赛博格的关系。如果投资人认为刚才的总结过于啰嗦,我会选用一幅画打动他,并用这幅画总结上面所说的内容。


嘉宾:王子一

野建筑 | Yeah Archkids 创始人;神经城联合创始人;腾讯腾云智库成员;野建筑-线上线下深度结合的系统性建筑空间设计团队;神经城-神经世代互助自救&强化病情的大型神经乐园。

邮箱:yeahwild@yeah.net

神经城公众号:神经城

野建筑公众号:野建筑


场记校稿人:思文、慈琅、莹然、崔绮雯、coco、徒门

技术:刘梦雅、汪行健

音频剪辑:抹茶玛奇朵

回顾文案:Jiayin

录播: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vf4y1m7aS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