褶了又皱
褶了又皱

游走在社会边缘的旁观者

华语歌真的完了吗?

不管怎么样,我还是希望他能继续唱下去。

最近看到很多人说华语音乐不行了,因为Apple Music的大陆地区年度歌曲榜单,全部是周杰伦千禧年初的歌,前 10 占了 9 个,前 20 占了18 个。 好多人觉得华语这些年完全是彻彻底底的倒退。


其实说实话自从实体唱片时代彻底瓦解之后,华语音乐每年都要被鞭挞一次。

因为目前怀念过去否定现在的华语音乐是一个流量密码,一众大大小小的作者都在这样说,赚钱嘛不寒碜,毕竟如今 8090后 成为互联网主流掌握了话语权,就爱看如今华语音乐开倒车的情节。

作为一个萌新作者, 本来其实也可以跟着大方向怀念怀念过去,吐槽一下如今,这才是流量密码不是吗?

可是事实究竟是怎么样的呢?作为一个听了华语十几年的老听众,无奈只能来吐槽一下。

先说结论:目前华语音乐市场确实不如当年鼎盛,但也没有很多 up 说的那么差的地步。



一个很多人都有但是自己未必能察觉的习惯——当我们怀念过去时,总是有所美化,将过去最好的事物与当下普通乃至平庸的事物对比。

就拿很多人深恶痛绝的短视频歌曲来说吧,抖音tiktok这些短视频平台真的是这类歌曲的发源地么?这些歌是这十年才有的吗?

就比如提到千禧年初,想起周杰伦、孙燕姿这些一时引领风骚的实力歌手。可是有几个人还会一下子想起《QQ爱》《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老婆老婆我爱你》?这些在当年不也是大街小巷都在放的?

只不过当年的非主流歌曲如今随着互联网的下沉摇身一变变成抖音神曲。其本质是没有变的,听众也还是广大下沉地区的听众们。

也就是说即使是千禧年初华语音乐唱片工业依旧强大,各路天王天后音乐人横空出世你来我往刀光剑影的那几年,华语音乐依旧有着非常庞大的老鼠爱大米伤不起等音乐的市场。当年巅峰期的胖伦都没能夺走的市场,你们现在苛责现在的流行歌传唱度不高听都没听过,这要求属实是过分了啊。你不能寄希望于十几年的时间华语音乐就能再出一位像胖伦这样一直有底气鸽新专辑的歌手吧。



如今的互联网,随着8090的崛起,当年被称作离经叛道非主流的歌如今都已被平反。最典型的当属一众以QQ音乐三巨头为首的网络歌手。当这批8090后不再年轻,开始逐渐老去的时候,音乐成为了他们缅怀过去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比如一段熟悉的前奏就能瞬间让你回到当年那个夏天,回顾那个当初幼稚可爱的自己。



经过大量研究数据表明,我们的音乐品味,往往在青春期成型,在成年的时候就已经固化了。

年轻的时候听的音乐会逐步形成你的审美,潜移默化的改变你的听歌习惯,兴趣偏好。而大多数人在随着年龄增长的同时,越发沉溺于青春时代的音乐审美中,说人话就是进入舒适圈了,不愿再去尝试新的歌手以及没听过的音乐了。


你不信?各位可以先问问自己,你有多久没有完整的听完一张从没听过歌手的十首歌的专辑了?从第一首开始中间完全不跳过到最后一首歌结束,差不多四十多分钟,全程只听歌不干别的事。在半年内有做到的同学可以在评论区打个1 。



我估计很少。

除了听众不愿踏出舒适圈接触新的歌手之外,速食时代下,越来越没有人有耐心愿意花几十分钟完整听完一整张专辑也是一方面原因,习惯了十几秒高频的抖音歌曲的刺激,已经没人愿意去听那些冗长无聊的前奏,以及渲染了半天还没高潮的主歌。



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网剧、综艺、网文、电子游戏乃至直播,让人们有了许多更新的感官刺激,流行音乐已不是当初那么普遍的娱乐方式了。短视频的盛行影响了音乐市场,当年电台打歌的模式下听众能听完整首歌,但短视频中的背景音乐,往往你只能听到30秒、15秒乃至5秒,为了让自己的创作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让人记住,许多歌曲就会专注于那几秒钟的噱头,可以是一段重复的旋律或者一个夸张的唱法等等,而歌曲的整体反而不那么重要了,这对于很多音乐人而言,会大大打击对作品精雕细琢的热情。

而且这个时期能火的歌曲,很多是依赖于综艺、网剧或是短视频,流行歌成了其他感官刺激的附庸,认真打磨出来的专辑反而不适合传播。表面上看所有听众都更容易获取音乐,实则在信息茧房里被困得更深。



同样反馈到歌手和音乐公司这边就是,越来越多歌手开始发现,费尽心思做一张专辑不仅没人听还压根不赚钱,还不如隔一段时间发一首歌, 或者加上 demo组成一张 ep 在线销售来得划算,甚至可以作为影视剧主题曲。

这样连实体cd 都不用发行,只在线上发歌的模式这些年已经基本普及了个遍。


这种模式有好有坏,好处在于延长了歌手音乐人的曝光周期,像李荣浩,隔一段时间打一首歌,隔一段时间打一首歌,保持曝光度,最大限度获得流量收益。坏处是一大批音乐人摆烂,做专辑为什么累为什么难?因为你不仅要考虑每首歌的词曲编演唱制作母带编译,你还要考虑专辑的完整性概念性,很多时候为了专辑的完整性不得不去掉某些歌,在商业性和艺术性之间,在市场,歌迷受众,公司,个人职业艺术生涯发展之间取舍,这是需要各方博弈的结果。单单一首歌只需要旋律好听就行了,哪里需要管这么多?不过有些歌即使都开始发单曲 ep了,还不能保证好听这个最基本的要求,那只能说纯纯摆烂了。比如最近某首男女对唱,我真的好久没听过阿妹唱这么难听的歌了。


再回到我一开始的论点,如今的华语音乐真的不算差,虽然整体市场比不过千禧年初人才辈出的那几年,但真的还没到触底的地步。就像之前说的,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表面上看所有听众都更容易获取音乐,但实际上则是在信息茧房里被困得更深。

不管你承不承认,听歌这件事已经逐步被综艺影视剧游戏直播短视频取代了,华语流行歌已经逐步成为了短视频影视剧的附庸,大多数人最容易接收到的音乐,全都来自于短视频和影视剧。除此之外,你有有意识的主动去听从没听过的新歌手的歌吗?


天天嚷着回到千禧年初诸神黄昏的那批人,请问你们听过几首今年发行的歌?今年第 32 届金曲奖有 1499 张专辑和 ep 报名,两万一千三百四十九首歌曲参赛,171 首歌入围角逐 27 个奖项,请问这些作品你们都听过吗?


不会又是拿着大陆这几个流量明星出的歌嘲讽吧?

听过宫阁艾怡良郭顶草东万青苏紫旭孙盛希裘德吗?


你都没听过几首歌就说全面倒退?

什么?你说金曲奖不行了?只是一个地区性的奖项?有地方保护主义?入围的人都不认识,歌曲一首都没听过?那你不是更应该反思一下自己对音乐的审美被信息茧房困在了十几年前,再也不能接收新音乐吗?

不可否认,金曲奖的确是逐渐式微了,但金曲奖式微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上面提到的大环境的问题。在大部分听众唯一听音乐的方式还是听自己过去熟悉的老歌手的老歌的情况下,那些无人知晓的有才华的音乐人该如何出头呢?而金曲奖正因为不为流量和市场低头,坚持发掘小众的好作品和音乐人,才能给更多优秀音乐人机会,才能维持华语音乐最高奖项的公信力。不然就会沦落到内地按流量和粉丝分猪肉的奖一样可笑。


真为了流量和热度,他大可以让薛之谦华晨宇入围,而不会选择一个在大陆都寂寂无名只在线上发歌的新人音乐人裘德。选择前者,他自然可以获得极高的流量,前者一大堆粉丝也自然会为了正主极力地吹捧金曲奖的专业性,但他并没有。所以在大多数人眼中:什么玩意啊?怎么入围的都是一群我不认识的人,金曲奖药丸。。。。。。

但是也正因为金曲奖,让新人裘德出现在大众视线里,去年成为内地唯一一位入围金曲奖的男歌手,今年就接连被两位金曲天后邀歌,还办了巡演,参加了好几档综艺节目,彻底脱离之前寂寂无名的状态。不用再为下张专辑的资金发愁。

逐渐冷门的金曲奖对小众歌手来说无疑是伯乐之恩。



不过今年金曲奖总召钟成虎明显为了金曲奖的热度更多的偏向了流量。今年入围的很多奖项在宣言中都刻意提到了流行度,可能未来金曲奖难免也要更多的考虑市场和流行,不再曲高和寡了吧。


如今的华语音乐,最大的问题不是缺少好歌和好的音乐人,当然也缺啊,而是整个社会大环境的问题,酒香也怕巷子深,大多数好歌手好歌曲听众压根就没机会听到。被资本和流量愚弄摆布,加上娱乐方式的极度富裕让单纯的听歌成了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相比起听歌,短视频,直播,游戏,动漫,影视剧综艺更能分走你的注意力。


作为华语音乐的老听众,我当然还是希望华语音乐能继续走下去,如今的音乐市场包括版权等方面也在慢慢变得正规合理。

但是大环境的现状依旧是以下沉听众为主,数据和流量在逐步主导着流行,在当前宣发渠道极度分散的现在,可能也再也不会出现千禧年初那样资源集中万众瞩目的天王巨星了。华语唱片工业在经历实体唱片的消亡后也在逐步寻求着转型和突破。转型自然有好有坏,有取有舍。未来的华语音乐会是什么样的呢?

无论怎么样,只要还有歌手在努力创作华语音乐,我们安静聆听着也就足够了吧。




NO RIGHTS RESERVED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