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8491
528491

(528491)

辩行记· 15、乾隆为何不紧张 (同情之理解)

1793年的马戛尔尼使团来华,是中国人体面地启动近代化进程的最后一个机会。跟现在咱们眼巴巴守着人家的新品发布会不同,那时是英国人远渡重洋,死乞白赖地把代表当时工业革命最高水准的洋枪洋炮、机器钟表等新奇玩意,打包装箱运到咱们面前。其中包藏的炫耀和威胁先放一边,就冲这给足面子的诚意,送货上门的服务,完全是一副地球人无法阻止的架势。

所以很难想象,一个人需要多么死硬顽固的头脑,才能对这些大大超出传统社会技术能力,并且明显具有战略价值的工业产品无动于衷。马戛尔尼当然也想不通,他在日记里气呼呼地写道:“它(北京朝廷)是否真的不明白,只消几艘英国战舰便能消灭帝国的整个海军?”因为在他想来,就算乾隆爷没看完那六百箱礼物,至少观赏过他呈上的“君王号”战列舰模型,难道这个老头子以为上面密密麻麻的110门舰炮是晾衣杆?退一步说,就算模型当不得真,至少他的旗舰,64门炮的“狮子号”实物就停在大沽港,随便找个地方官员核实一下,也应该知道大英帝国的乔治三世绝不是凭几杆鸟枪就敢夜郎自大的生番酋长。

马戛尔很受伤,后人读史到此,往往也会咬牙切齿扼腕叹息,因为1793年的这杯敬酒不吃,1840年的这杯罚酒也就不远了。如果面对蒸汽机、连发枪、榴弹炮、战列舰的模型无动于衷,那就只能坐等真家伙闯进门来。一段跌跌撞撞颜面尽失的近代苦难,居然肇始于号称“十全武功”的英明之主,实在是令人费解。

不过我们要小心,把别人想得太蠢本身就是一种愚蠢。马戛尔尼并不清楚,从乾隆的一系列相关谕旨来看,他对英国使团的态度其实并不像看起来的那么冷淡轻蔑。英国人最看重的“君王号”模型,也的确引起了这位极其熟悉战争的皇帝的关注和兴趣。所以更为合理的解释是,真正让乾隆觉得没啥太要紧的,其实正是马戛尔尼自己透露的一个细节。

有客自远方来,礼数上当然是先问路上辛苦,马戛尔尼交待得很老实:他们1792年9月底出发,1793年8月才到天津,四百个随从路上就死了一百多。乾隆是多精明的角色?一听就有数,打仗就是打后勤,这十个多月的行程,四分之一的死亡率,就算你整船都是奥特曼,又岂能捍动我朝之根本?更何况,在中英最早的军事冲突,也就是1637年的虎门炮战中,也没见这帮夷人占到什么便宜。无论是从现状分析、战略规律还是既有案例来看,乾隆的淡定与自信都不是没有道理的。

只是有一件事乾隆并不明白,那就是历史发展已经进入难以预测的加速度阶段。等到鸦片战争开打,英国军舰从本土绕了大半个地球开过来只需要两个月,林则徐从北京赶到广州倒是用了63天,地利上的优劣颠倒过来,战局也就可想而知了。

不过乾隆并不丢人,掉到这个坑里的聪明人有得是。1946年有人预言电视来目无多,1977年有人预言电脑不可能普及,1995年有人预言网络无法捍动报业,2007年有人预言iPhone占领不了更多市场。这些预言者都是传统行业的翘楚,他们的失败也恰是由于过去的成功。相比之下,预言英夷翻不起什么大浪,还算是比较值得同情的错误。

所以说,骂祖宗是不对的,正如返本开新也是不靠谱的,老祖宗能考虑到的基本上也都考虑了,但是世界的变化,却早已超出旧智慧所能预测的范围。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