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书评
四季书评

四季书评

四季书评2019十大好书(翻译类)

世事纷扰,2019年即将落下帷幕,面对更加难以预测之未来,阅读或许是寻找安身立命所在的必要途径。在这个年度里,有哪些新出版的书籍,可以给予我们深刻的影响呢?四季书评尝试盘点与总结几类年度十大好书榜单,包括翻译类、非虚构类与小说类。这里是我们评选出的翻译类的十大好书,分别有《韦伯与马克思:以及黑格尔与哲学的扬弃》、《16和17世纪英格兰大众信仰研究》、《被统治的艺术:中华帝国晚期的日常政治》、《言利:包世臣与19世纪的改革》、《城邦变形记》、《弗洛伊德传》、《中国和日本:1500年的交流史》、《沿坟墓而行:穿越东欧大地走向伊斯法罕》、《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家与他的时代》、《巴黎评论·作家访谈》。这十本书各有特色,但共同的作用是都会启发中文读者更好地认识自身与了解世界。​

1,《韦伯与马克思:以及黑格尔与哲学的扬弃》

作者:卡尔·洛维特(Karl Löwith)

译者:刘心舟

出版机构:三辉图书|南京大学出版社


毋庸多言,韦伯和马克思都是近代思想史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同时也都是现代社会理论的奠基者。两位伟大的思想家在不同时候,以不同的方式,对现代性的危机和资本主义进行了分析和回应。这本书对于当下中国思想界却具有更多的含义。首先,在中国思想界,占据着支配地位的马克思理论,无论对于“中国化”还是“回到人道主义 ”,其争论都已被权力和意识形态覆盖了多重面纱,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重新思考马克思主义根源的角度;其次,上个世纪80年代,突破意识形态藩篱,回归学术和理论的一个重要思想基础就是韦伯思想的译介;最后,在中国思想界沉寂的当下,也许这本关于这两位思想家的比较论述会召唤出人们曾经对于“志业”的些许期望?显然,作者也是德国现代思想史上重要的人物,贡献遍及哲学、神学、思想史和社会理论,如果有什么遗憾,就是这本书被译介到中文世界有些晚了。(李晋)

2,《16和17世纪英格兰大众信仰研究》

作者:基思·托马斯 (Keith Thomas)

译者:芮传明/梅剑华

出版机构:人文与社会译丛|译林出版社


本书兼具一流史学与人类学研究的优点,作者在大量原始档案资料的基础上,深入16与17世纪英格兰的日常生活,分析了巫术、妖术、占星术等大众信仰对古人心智的影响及其与基督教的互动。基思以惊人的广博为祛魅的韦伯命题提供了历史例证,并以审慎的态度面对科学与理性的胜利,提醒现代人理性的限度。就操控实在之目的而论,没有约束的现代技术与巫术并无本质差别。因此,阅读此书不只是为了对古人的“迷信”持同情之理解,而是帮助我们重新认识自身。(危舟)

3,《被统治的艺术:中华帝国晚期的日常政治》

作者:宋怡明(Michael A.Szonyi)

译者:钟逸明

出版机构:汗青堂|中国华侨出版社


读宋怡明的《被统治的艺术》,很明显能感到作者在两种力量之间挣扎:一面要细致叙述明代军户家庭和整个征兵系统的互动,同时要保持与福柯、斯科特等宏大政治理论家的对话。因此这不太像一本“典型”的历史学著作,但却“典型”地代表了新一代历史学者的抱负——历史学不再满足于对具体时代或者事件人物的重塑,而倾向于把握跨时段跨地区的规律。作者精熟运用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理论概念,与历史事实融会贯通于一炉,有公孙大娘剑器舞动四方的功力,但对于我来说最为动人的,还是让现代读者在来往泉州和楚雄的时候,想起当年那些良民子弟抑或三教九流,从家乡开赴边境的跋涉。(张宁曦)

4,《言利:包世臣与19世纪的改革》

作者:罗威廉(William T.Rowe)

译者:许存健

出版机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言利》是罗威廉教授继《救世》之后的又一本力作。《救世》讨论的是乾隆重臣陈宏谋,而《言利》讨论的是都没有中过进士、一直担任幕僚的包世臣。包世臣是乾嘉时期极重要的经世名家,精通漕运、治水、盐务、农业、刑罚等,极有见识,并亲身参与诸多重要经济改革事务。后人只知魏源或林则徐,而不知他们的卓识多源于包世臣。此外,包世臣还精于文章,精于书法,著作极多,流传广泛,代表作有《安吴四种》。由于学界长期以1840年作为思想断代的节点,正好将包世臣划出,魏源划进。所以包世臣长期被主流学界忽视,这个名字只是秘密流传在少数经济思想史研究者圈子里,研究工作都很少。而罗威廉敏锐注意到包世臣的重要性,并大力阐发,对于国人有很大的启发意义。(梁捷)

5,《城邦变形记》

作者:皮埃尔·马南(Pierre Manent)

译者:曹明/苏婉儿

出版机构:新民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城邦变形记》对荷马以来的西方政治文明,特别是其历史的精神动力和基督教因素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书名借用了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变形记》的主角萨姆沙早上醒来发现自从人变成了甲虫, 无法把自己再变回人。西方从城邦蜕变为帝国,再从帝国蜕变为近代的民族国家,已无法回到理想的城邦政治状态。对于目前欧洲政治的民主困境,作者皮埃尔·马南忧心忡忡,认为其已失丧失有效的政治资源。人如何从动物变形为政治动物?作为政治动物意味着什么?什么是人统治自身的最佳方式?作者认为对这些问题的回答的斗争塑造了西方历史。(陈立诺)

6,《弗洛伊德传》

作者:伊丽莎白·卢迪内斯库(Élisabeth Roudinesco)

译者:陈卉/罗琛岑

出版机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法国著名历史学家、精神分析学家伊丽莎白·卢迪内斯库的新作,堪称第一部以法语写就的弗洛伊德大型历史传记,出版后立刻荣获法国“十二月奖”(Prix Décembre)和“文学奖中奖”(Prix des prix littéraires)。作者查考了大量一手资料,包括美国最新开放的档案,以严谨而优美的笔触描绘心理分析诞生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和弗洛伊德的家庭、私人生活,精心解构围绕这位心理分析创始人及其著名的俄狄浦斯情结所产生的种种幻想,深入探讨“他是谁”、“他来自何处”这两个基本问题,力求为读者提供一幅完整、生动而真实的大师画像。值得一提的是,本书还披露了若干鲜为人知的弗洛伊德病人故事,为作者对大师的独到诠释提供注脚。(高建红)

7,《中国和日本:1500年的交流史》

作者:傅高义(Ezra Vogel)

译者:毛升

出版机构: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傅高义梳理了中国和日本近1500年的文化、经济和政治关联,从7世纪推古天皇派出遣隋使开篇,述至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向日本借鉴发展市场经济的经验,以及近年中日关系的恶化,详述了中日关系史上众多关键节点,包括朝贡贸易、甲午战争、殖民满洲、中日战争、日本对华经济援助、中日领土争议、民间交恶等等。傅高义以历史社会学的视角,指出中日漫长交流史中更多的是互相欣赏和学习、和平共处的历史场景。如今作为世界第二、第三大经济体的中日两国应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以共同利益为出发点,重塑彼此间的关系。日本应为战争中的侵略行为郑重道歉,中国也应正视日本为中国经济腾飞曾做出的贡献,并将日本视为亚洲地区潜在的重要合作伙伴。傅高义试图在此书中尽自己最大努力为中日关系史提供一个客观的解读。实事求是,不歪曲历史,不拉偏架,也不偏向自己的国家——美国。(袁思)

8,《沿坟墓而行:穿越东欧大地走向伊斯法罕》

作者:纳韦德·凯尔曼尼(Navid Kermani)

译者:李双志/王博

出版机构:索•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对伊朗裔德国知识分子纳韦德·凯尔曼尼来说,由科隆到伊斯法罕的旅程兼具时间、空间意义,又因祖辈的多变命运而足够动人。这番“沿坟墓而行”仿佛逆难民潮而上,为已然交融的众多当代问题溯源。凯尔曼尼的洞察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保证了细节的独特性,每每以其激发读者思考。另类选择党(AfD)拥趸因生活衰败而敌视移民,但挽救自己的生活,他们又无法离开移民。世界就是如此荒诞和无奈,尤其讽刺的是,他们生活的科隆本来就得名于“殖民地”。这些细节铺满全书,存在于凯尔曼尼经过的血染的波兰、白俄罗斯、车臣、伊朗……战线两端的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年轻人有什么不同?我们与“他们”有什么不同?太阳底下无新事。我们通过阅读再一次确认,那些刚硬的边界如此虚妄。(宋宇)

9,《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家与他的时代》

作者:约瑟夫·弗兰克(Joseph Frank)/玛丽·彼得鲁塞维茨 编

译者:王晨/初金一/王嘉宇/李莎

出版机构:三辉图书|中国华侨出版社

就像陀思妥耶夫斯基充满戏剧性的一生一样,这部陀翁传记的诞生本身也戏剧性十足。作者弗兰克是个土生土长的纽约人,到四十多岁因为研究存在主义的起源,被《地下室手记》吸引才开始学俄语,快六十岁出版了原著五卷本的第一卷,等到五卷完成已是八十四岁,在高龄完成了包括俄语在内所有语种中最重要的一部陀翁传记。目前五卷本原著广西师大出版社已经翻译出版三卷,这个精华翻译本并不是编者随意为之,而是根据原作者在完成五卷原著之后,和同事合作的浓缩本翻译而成。弗兰克这部传记的特点,是把陀翁作为反映19世纪俄罗斯知识政治生活的棱镜,正如他写道,“认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天才,就是理解他把自己个人生活的挣扎放置于当时整个社会矛盾之中的能力”。(张宁曦)

10,《巴黎评论·作家访谈》

作者:《巴黎评论》编辑部(The Paris Review)

译者:多人合作

出版机构:99读书人|人民文学出版社


海明威说,“每期《巴黎评论》我都有,我非常喜欢上面的访谈。如果把它们编成书,那将是伟大的书。”从1953年创刊至今,一共三百多篇的访谈,几乎囊括了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全世界最重要的作家,这已经成为当代文学的独特文本。由“99读书人”组织翻译的《巴黎评论·作家访谈》在2019年出版到了第四卷,同时也开始翻译出版《巴黎评论·诗人访谈》卷。外语文学的中文译本,拓展了中文读者对于文学本身的理解与想象;而《巴黎评论》这些作家访谈的译文,则让中文读者密集地直面那些叙说着“智慧、荒唐、愤怒之言”的大作家们,了解他们创作时的内心,了解他们的焦虑与希望,他们的习惯、技巧与性情。这一“伟大的书”影响之下,中文世界新一代的读者与写作者对于文学的理解与驾驭,也许将抵达新的高度。(李永峰)■

原文链接:http://www.4sbooks.com/archives/6133.html

微信公众号:https://mp.weixin.qq.com/s/o9nMcwo2AmJibNC6NijObQ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