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元罄
傅元罄

評論與沉思 Liker.social: @2j6u5pgp6

在我的生命中沒有浪費的事:讀沃提瓦的《禮物與奧蹟》、《回憶與認同》

有時我自問:為什麼這麼多同齡人都失去了生命,而我卻沒有呢?

艱困的命運

然而,你待我的這些事早已藏在你心裏;我知道你久有此意。(Job 10: 13)

約伯是一個虔誠的信徒;他也認為:他總是誠實的過生活,並把有餘下的施捨給窮人。他在自己的身上找不到邪惡;至少找不到非常大的邪惡。

然而,有一天,一場場的大火、狂風、和戰爭,突然帶走了他所有的兒女。為什麼,虔誠的約伯屈膝下跪:為什麼?我一生沒有做過惡事,不曾傷害過人;為什麼,這樣的事發生在我身上,發生在我所愛的人身上?

至於約伯是如何在艱難的時光中探索,最後他得出了什麼答案;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我們在此不能詳談。之所以談起約伯,是因為我在讀這本《禮物與奧蹟》時,發現虔誠的沃提瓦(Karol Wojtyla),竟然從未向上帝提出約伯的質疑。

或許,他把這些質疑藏在心裡;又或許,他是沿著一條與約伯相當不一樣的道路,來靠近約伯的答案的。但是,我們不能只因為他的平靜,就輕忽沃提瓦在他的人生路途上所遭遇到的苦難。

沃提瓦在9歲時失去母親。1939年,當他19歲時,希特勒佔領了波蘭。在納粹黨的恐怖統治下,隨時都有無辜的人被殺害,以及在高強度的奴工生活下操勞致死、意外而死。1941年,他的父親因病逝世;這是他身邊最後一位親人。

而在這件事發生的55年後,沃提瓦以非常冷靜與溫順的態度提及此事;幾乎令人感到不可思議。他說:

戰爭的爆發使我遠離了學業和大學。在那期間我失去了父親,他是我身邊最後的一位近親。客觀而言,所有這一切使得我愈來愈遠離原先的計劃;就某方面而言,我的人性有如被人從它所成長的土地上連根拔起。

生命的信念

沃提瓦為什麼沒有約伯的質疑呢?(至少他沒有把它寫下來,留下來)沃提瓦為什麼不舉起雙拳,跪下來高聲的譴責:為什麼?為什麼是我?如果你,這世上一切的根源,在你的心中原本就有這樣的計畫;那你為什麼要把我,帶到這個世界上來受苦?

記者馬汀.波什特(Martin Posselt)對此事的評論是:「納粹野蠻不人道的陰影一直困擾著他。這使得每一種生命的創造與價值體系陷入疑問之中。『面對邪惡的張牙舞爪與戰爭的殘酷,在我心中聖職的意義與降臨人世,便更加的清晰了。』」

在沃提瓦信念養成的時候,他所要思考的、所要對抗的,是納粹的背景。納粹為了自己的計畫,毫不在意的犧牲與殺害無數人;生命在這麼殘酷的世界中,好像毫無價值。但是對此,沃提瓦的回答是:「不!」

對沃提瓦來說:生命的價值不是由強者決定的、不是由有權力的人決定的,甚至也不是由自己決定的。不論是他人的生命或自己的生命,生命有一種客觀的價值,要求人去接納它、尊重它、愛護它。但是,如果我們當中沒有一個人,能夠決定生命有沒有價值;生命又是從何而來呢?對沃提瓦來說,信仰生命的價值,和信仰上帝,是同一件事。沃提瓦在《回憶與認同》中說道:

我們切莫忘記,上述這些分析都含有預先肯定人的「存在」這個事實,也就是說,人是「受造的存在」,這同時也肯定了還有「絕對的存在」——就是天主。如果我們的出發點不是這些「真實的」前提,我們最後會落在虛幻中打轉。

接受與創造的生命:從偶然事件中發現道路

為什麼相信存在的價值,就是相信上帝的存在呢?對天主教會來說:在這個宇宙中的一切,都不是永恆不變的;任何一物的存在、變化、與消滅,都和世上其他的一切息息相關。而一個存在者的變化,又必須由另一個已經存在的事物來推動(受到影響)。

所以,當我們追索這個宇宙中任何一個事物的存在,最終都必須追溯到一個不被前因所推動的最初原因、第一原因。否則,如果沒有第一原因,一切的變化、存在、和消滅,都不會受到推動。但是我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的確有變化、存在、和消滅;所以:上帝存在。

在哲學上,可以將這個論證稱為「在偶然事物之中發現上帝」的道路(the approach to god from contingent things)。

在此,我沒有要為這個論證辯護;哲學家對此也眾說紛紜。但是,我們能看到這樣的生命態度,引領沃提瓦試圖去走一條願意承受所有偶然事件、甚至包括災禍的道路。不論多麼悲傷,他仍然試著從災難和生命的脆弱中,辨識萬物之間的互相影響、互相聯繫,以及一切存在的最終根源的旨意:那就是愛與珍惜每一個人的生命的美好。他說:

在那殘酷恐怖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我算是非常幸運的了。每天我都可能被人從家中、從採石場、從工廠中逮捕,並送進集中營。有時我自問:為什麼這麼多同齡人都失去了生命,而我卻沒有呢?現在我知道這不是偶然的。在那勢不可擋的戰爭邪惡之中,我生命中的一切都指向聖召所構成的善。我不能忘記在那困難時期人們對我的善意,無論是我的家人、同事或相識的友人,他們都是天主在我的道路上所安排的。
圖片來自Unsplash,由whoislimos提供,特此致謝

他最終的回覆是:即使所愛的人已經與我們分別、死去;但是以神之名,我們能夠保留這一切的美好。能夠帶給我們盼望,讓我們善度剩餘的日子。也就是我們唯一的生命。

2022/10/02

參考文獻

若望保祿二世著.張希多譯,《禮物與奧蹟》,臺北市:光啟,1997年

若望保祿二世著.吳龍麟譯,《回憶與認同》,台北市:上智,2007年

馬汀.波什特(Martin Posselt)著.陳志明譯,《真理的護衛者》,台北縣中和市:晶冠,2006年

胡國禎,〈追尋更深皈依的存在主義者:約伯真正的形象〉,收錄於盧德主編,《苦難新意:《約伯書》詮解》,台北:光啟文化,2013年

李震,〈當代思想對肯定上帝存在的質難〉,《基本哲學探討》(再版),台北縣:輔仁大學出版社,1991年

Bishop Robert Barron,〈Bishop Barron on the Coronavirus, Catastrophe, and Contingency〉,網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tM3iDohF5o&t=659s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