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aofpoet
Deaofpoet

投石問路

淺談湯顯祖與《牡丹亭》

在這個更加渴望精神自由的時代,當我們將目光轉投到幾百年前深閨裏的那個女子身上時,我們未免會受到觸動。湯顯祖投入了極大的精力來寫這篇戲劇,可以說,《牡丹亭》是他對這片土地,對人,對事所做思考的產物。不論從文學、美學還是思想上,《牡丹亭》都不失為一部傳世佳作。

提到湯顯祖,就不得不說起他的“臨川四夢”。其中,尤以《牡丹亭》的藝術成就最高。因為《牡丹亭》描寫的是人的至情,思考了生命的本體意義,有著更加深邃的思想內涵。它以虛幻的紀夢形式表達了對超越生死困惑,尋找精神自由的渴望,十分感動人心。湯顯祖畢生思考的人世現實與生命意義,在《牡丹亭》中表現得淋漓盡致。《牡丹亭》開篇的《序》便是: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複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夢中之情,何必非真?天於豈少夢中之人耶!

故事是從一幅春光明媚的畫卷中展開的。少女杜麗娘被鎖在閨房之中,被一位陳腐的學究管教,整日學習封建禮教的書。當杜麗娘第一次讀到《詩經》裏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愛情畫面便被深深地迷住了,對於這樣一種特殊的情感,她十分感動。她偷偷走進了自己家的後花園,見後花園早已是一片姹紫嫣紅。春天的種種美好景象,觸動了她的情絲,她不禁感歎“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對美好自由的愛情更加嚮往了。

歸來後疲乏的杜麗娘迷迷糊糊地在床上睡著了。不久後竟有一書生手持柳枝徐徐走來請她作詩,接著又將她抱到牡丹亭成了雲雨之歡。等到杜麗娘醒來,才發覺原來是一個夢。此後她為尋夢到了牡丹亭,卻再也不見那書生,整日鬱鬱寡歡,茶飯不思。這思念逐漸成病,也許是杜麗娘意識到了自己即將死去,臨終前畫了一幅自畫像,囑咐死後與其一起葬於牡丹亭畔,太湖石邊。

奇怪的是,天下還真有個杜麗娘夢裏的持柳書生,他叫柳夢梅。柳夢梅在進京趕考時無意之中撿到了杜麗娘的自畫像,他被畫裏的女子的美貌所迷住。他把畫像掛在自己的房間,恨不得畫上的可愛的姑娘變成真人,與自己相見。然而杜麗娘雖已死,遊魂尚在,她見自己夢裏的情人每日對著自己的畫像,十分感動,於是現形與柳夢梅相認。

柳夢梅心系杜麗娘,冒死掘墓開館,讓杜麗娘得以重生,後來兩人一同前往臨安。此時杜麗娘的父親杜寶升任宰相,拒不承認婚事。最終鬧到金鑾殿上才得以解決,癡情的二人終成眷屬。

 在文學上,《牡丹亭》達到了驚人的美學境界。戲中發生的一切似乎都在一場夢裏,在夢中愛,又因愛而尋夢,為愛而死,卻因愛而生。人與人的緣分真有如一場夢,兩個人的命運無形之中便牽連到了一起。這種遙遠的愛、虛幻卻又似乎是冥冥註定的愛,給了讀者極大的精神享受。在戲裏,我們能感受到在交錯的時間與遼闊的空間下的一種強烈的呼應之美,呼應的雙方,是不曾相見卻又註定相見的杜麗娘和柳夢梅。這種美是宏大而細膩的,它極盡生命的邊緣,探索著情之於死生之間究竟有多麼深刻;它又無孔不入,以奇幻美妙的色彩與芬芳感應著人心。《牡丹亭》的曲詞兼具北曲潑辣動盪及南詞婉轉瑰麗的長處。劇中生旦訴情多用南詞,而在《虜諜》、《冥判》等描寫戰爭和鬼怪的幾出,則多用北曲。南北風格的詞曲的交融,或蒼涼或細膩的唱腔的點綴,極大地豐富了整部作品的美學意蘊。

 在情節上,《牡丹亭》可謂是荒誕至極。然而荒誕的故事卻以一種神秘的魅力震撼了無數的人的心。因為雖然故事是假的,情卻是真的。故事雖然是圓滿的結局,卻依然是悲劇。杜麗娘心裏的少女情思與封建禮教的衝突,就是其悲劇性的體現。在夢中杜麗娘品嘗到了愛情的甜美,但夢終將會醒,她的虛幻的愛情終會破滅。然而杜麗娘始終不願從夢中醒來,即便是活在夢裏,她也不願回歸現實,因為夢裏有更自由更美好的生活,她能在轉瞬即逝的夢境中捕捉到來自於她生命深處的快樂。而這份快樂正是壓迫人性的封建社會給不了的。再到後來,杜麗娘起死回生之後,自己的愛情無法得到自己父親的認可,那能怎麼辦?最後也只是皇帝出面才得以解決。這段結局是幸福的,但卻反映了更悲慘的現實。杜麗娘的愛情終於有了歸屬,這很好,但中國歷史上其他像杜麗娘一樣愛而不得的女子呢?不是每個人的愛情都能得到皇帝的批准,她們又有多大的力量,去反抗根深蒂固的思想頑疾?有沒有人想過,她們的最終選擇會是什麼?也許大部分是妥協,小部分的,是懷著愛情孤獨地凋落。

 在精神上,《牡丹亭》具有強烈的思想掙脫意識。這種意識,來自於對壓迫人性的理學的精神覺醒。由於一場驚夢,杜麗娘的女性意識開始回歸,她開始主動追求所嚮往的愛情,開始意識到封建社會的精神荼毒。驚夢,代表著道德禮教的杜麗娘的死亡,同時也是一個全新思想和價值觀念的杜麗娘的重生。這股覺醒力量的背後,是無數被綱常禮教所扼殺的生機勃勃的女性的靈魂與青春。這股力量,雖然強烈,卻只屬於少數的人,而擺在它面前的,是幾千年封建禮教這座難以逾越的大山。與這座大山相比,這股力量實在是太小太小了。然而我卻對這股力量無比感動,因為這股力量自一誕生便具有叛逆和反抗的勇氣。它敢於肯定人性是一個人作為獨立精神存在的意義,它尊重人作為獨立的個體擁有價值的與權力。在鬱悶死寂的時代,它站了出來,勇敢地背叛了摧殘肉體、桎梏精神的封建禮教,背叛者即便只是一個虛構人物“杜麗娘”,也足夠鼓舞人心了。

 我想,在當時,湯顯祖的內心應該是十分掙扎而痛苦的。他寫作《牡丹亭》,絕不只是因為他在官場上受到了排擠與失意而產生了對封建社會的排斥那麼淺薄。我一直相信,能寫出這樣至情之作的人,一定擁有一顆至情的心。他受到的排擠,讓他有時間真正近距離地感受時代的真實面貌和社會的底層模樣。當他以仁慈的目光去看紮根在這片土地上的頑固思想和那些深閨裏的女子,他的內心一定是悲楚而同情的。他也許會感到無力,感到絕望,但他不可能會放棄。人生的失意與心靈的痛苦並不能擊垮一個文人,相反,它能點燃一個文人,成就一個文人。對時代的鬱悶與對人性的悲憫真正讓湯顯祖成為了湯顯祖,他決定,要以最大膽的藝術形式來反抗這萬惡的一切。

 湯顯祖在《牡丹亭》裏寫道:

 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盡。

情由心生,心能夠死,死能夠生;生不能夠死,死不能夠生者,情非之至也!

 他就是要創造一個跨越生與死的愛情故事,來表現人情人性的真實和寶貴。他像一個嚴厲的質問者,豎起手指慷慨激昂地指責著封建禮教對人性的忽視與毀滅。他要通過這份“至情”,以戲曲這種最容易進入人心的方式,來喚起更多的人的覺醒。它要告訴這個“滅人欲”的社會,世界上有某些東西是“理學”絕無可能歸納和包容的,那便是“人情”。

 他要挑戰封建禮教的邊界。他知道,有一件事物是封建禮教永遠束縛不了的,那就是死亡。一個人,可以被動地來到這個世界上,可以被動地接受封建思想,可以被動地受到精神折磨,但他永遠保持著死亡的自由。杜麗娘便是這樣一個人,她寧願死在自己幻滅的夢中,也不願接受現實的殘忍與黑暗。她本是那樣的活潑可愛,熱情動人,她本該屬於明媚的春光,要是放在現在,她一定是一個極其討人喜愛的女子。湯顯祖用最極端的手法,將生命的明媚與死亡的黑暗進行了觸目驚心的對比,以香消玉殞的悲慘情節引發讀者痛苦的沉思。這樣的批判,猶如無形之刃,殺人不見血。

 我從來沒有見過一部戲劇是像《牡丹亭》這樣如此強調“情”字的。大多數戲劇,“情”只是角色的一個元素,是角色的心聲流露,故事情節才是主體部分。而《牡丹亭》卻十分注重一個“情”字,似乎不強調這份情,整個故事情節都失去生命力了。因而我偶爾也會覺得《牡丹亭》像一首詩,結構簡單,情感卻複雜,語言清新,內容卻深沉。嚴格來說它像是一部篇幅自由的敘事抒情詩,寄託著詩人的大膽的想像、深刻的思考、尖銳的發問和嚴厲的審判。

 現代的研究者一般把《牡丹亭》同《西廂記》、《桃花扇》、《長生殿》並列稱為中國四大古典戲劇,我認為有點不恰當。《桃花扇》和《長生殿》太貼附於歷史,在故事展開的時候總有一種束手束腳的感覺,以至於情節的展開、情感的表達並不能如《西廂記》的《牡丹亭》那樣充分透徹。作者有意添加的一些細節現在看來反倒有一種累贅感,不論是閱讀戲本還是欣賞戲劇,都比不上《西廂記》與《牡丹亭》那樣過癮和打動人心。我心裏的排序應該是這樣的:《長生殿》與《桃花扇》居下,《牡丹亭》略勝《西廂記》一籌。

 我認為《西廂記》與《牡丹亭》的比較的實質就是兩者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比較。《西廂記》描寫的愛情是極其現實的,主角崔鶯鶯既有主動追求愛情的勇氣,又有情竇初開的羞澀與不知所措。故事表達了對包辦婚姻的反抗,對心中所愛的追求。而《牡丹亭》描寫的愛情頗具浪漫色彩,人鬼幻化、夢中相戀、魂魄相依等均體現了該劇的浪漫主義傾向。主角杜麗娘的愛情在虛幻中產生、發展並昇華了,擺脫了現實的束縛,真正理想化了。比較兩戲本會發現,浪漫主義的《牡丹亭》比現實主義的《西廂記》更具有思想的深度和廣度,在整個中國戲劇史上都是極具開拓性的代表。

 另外,《西廂記》反對的是封建禮教的“門當戶對觀”,頌揚的是自由婚姻的進步思想;而《牡丹亭》反對的是“存天理,滅人欲”的思想,它更大膽地肯定了男女之欲。《西廂記》的愛情是以封建禮教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為基礎的,旨在“以情抗禮”;而《牡丹亭》的愛情發展則以強烈的個性解放要求為基礎,旨在“以情格理”。二者相比,《牡丹亭》更能體現時代的進步,思想的解放與人性的覺醒。從深刻程度來看,杜麗娘奇幻的生死歷程,綻放著肯定人欲,張揚個性自由的思想火花,這一點,我們認為《西廂記》是達不到的。

 哲學家認為,人一直處於且將永遠處於自我的解放之中。世界的封閉,物質的不平等,主流思想對異己的抵觸性,總會限制一部分人對個體意義的領悟。幾百年後的今天,當我回望明清封建思想壓迫的那段水深火熱的歷史,我慶倖又感激在文明發展的關鍵時刻這片土地上誕生了如湯顯祖這樣的人性解放的先驅。儘管在後來他們的叛逆的精神受到了政治的激烈打壓,但這精神從沒有死亡。幾百年來,它像一顆火種被一代代信仰者小心翼翼地保存了下來。他們似乎已經預料到,在未來,會有更多的人為了人性的自由與意志的獨立而拼死追求,不懈奮鬥。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