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缝
勾缝

同是汉初三杰,如何张良和萧何能躲过刘邦的试探,韩信却落得惨死

秦朝因不得民心而亡,自是有人带兵而反,造就了精彩又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

后来楚汉之争爆发,项羽不敌刘邦,是因为他身侧的范增不肯帮忙。而"亭长"刘邦之所以能够战胜"霸王"项羽,据他自己分析,是因为有三位人杰帮衬,那便是张良、萧何、和韩信。

其中张良运筹帷幄总揽大局;

确保兵源和粮草补给;韩信用兵如神骁勇善战,有这三位在旁辅佐,自然是如虎添翼。由此可见,这三杰可谓是刘邦出生入死的"好兄弟"了,不过事实却并非如此。几人的关系就像"塑料姐妹花"一样,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得以善终,要说其中谁最聪明,非张良莫属了。

张良知进知退,萧何三次通过刘邦考验

张良的聪明之处不仅在于他精通黄老之术,还在于他知进知退。张良在功成之际便选择了退出,当时刘邦还欲给出丰厚的嘉奖,不过被张良几乎尽数退回了,只留了其中一块赏地,名为"留"。刘邦见他如此,便明白了张良没有反叛之心,就放他离开了。

若说张良最聪明,得以躲过一劫的话,那么萧何就是最幸运了。要知道,古时候出兵打仗,最重要的就是兵源和粮草了,如果这两样可以供给无误的话,不说有极大胜算,也可以说是后顾无忧了。这个帮刘邦提供稳定后备力量的人,就是萧何。以至于刘邦成为汉高祖后后,称萧何为"开国第一功臣"。

一个人拼事业拼得红红火火时,必然会引起一些人的不适。在当时,眼看萧何的功绩越发红火,刘邦奔赴前线之时,便总是放心不下在后方安安稳稳、如日升天的萧何,于是屡次使计试探他。刘邦一边在前线打仗,一边让人给萧何嘉奖,萧何倒是接受的乐呵呵的,一旁的人倒是觉得事情不对劲。

眼下刘邦在打仗,还有闲心给你褒奖?这明显是对你不放心呐。萧何在后方的优越表现,让他极富声望,刘邦不放心倒也是正常。萧何慌了神,为了表示自己的立场,他将自己的兄弟子孙送往前线,相当于给刘邦送人质。果不其然,萧何的做法深得刘邦的心,顺带情绪也好了很多。这便是萧何第一次化险为夷。

历史上刘邦一共三次试探萧何,都说伴君如伴虎,一个不小心就会有性命之忧。第二次是刘邦在外平息陈豨叛乱,在此期间萧何联合吕后将韩信杀死。而后刘邦为萧何升官加薪,给他众多好处。萧何无有顾忌地照单收下,并接受刘邦给自己的500士兵。

不但如此,萧何还在家中大摆宴席,以表庆贺。设宴当天,家中一片祥和,萧何喜悦非常,就在这时,召平一身素白出现在其中,还直言萧何要完蛋了。这实属扫兴又讨人嫌的行为,萧何气得不轻,但转念一想,召平乃是自己非常看好的门客,曾在秦国是东陵侯,其谋略是极为厉害的。

于是萧何便耐着性子听召平作何解释。召平则说,刘邦在外平息叛乱,而你在国内无故受这么大的嘉奖,这不是有问题吗?你以为500士兵是用于保护你的?那是用来监视你的,稍不留神就会引来杀身之祸!

萧何深以为然,询问召平应该怎么做。最后萧何将所得银两悉数奉还,还将自己的财产分出一半,用于支持前方战事的补助。不得不说这一做法确实奏效,萧何也算是破财免灾了。

第三次,也是刘邦在外平息叛乱,这次是平息英布叛乱。刘邦依旧不放心萧何,就问使者,萧何在后方都做些什么啊?使者回复道,萧何爱民如子,将身后事打理得井井有条,非常具有威望,刘邦心里有自己的考量。

使者回去后把此事说给萧何听,萧何一时搞不明白刘邦为何几次三番打听自己动向。而后被萧何门客听闻,门客赶忙告诉萧何,刘邦这是觉得萧何功高盖主,或想除掉萧何呀!萧何觉得不大可能,门客又说道,以你现在的功绩和地位,你觉得你还有更高的位置可以封赏的吗?关中百姓都听你的话,难道不是对刘邦的一种威胁吗?再不有所作为,怕是要满门抄斩了!

萧何搞清楚现状后,就开始自毁名节,对关中百姓苛刻待之,搞得百姓怨气横生,以至于刘邦打仗回来的第一天,就被百姓当街阻拦,将萧何的作为尽数告知刘邦。刘邦自然是愿意看到萧何威信全无,不管是萧何真贪污腐败还是逢场作戏,其结果都是一样的,面对对自己毫无威胁的萧何,刘邦自然愿意放他一马。

刘邦和萧何的互动告诉我们,伴君如伴虎,刘邦一边御驾亲征、上阵杀敌,一边还要担心自己兄弟把天下吞了;萧何一边鞠躬尽瘁一边还得聊表忠心,不然一不小心就是掉脑袋的结局,真是君心难测,良臣难当啊。

不过萧何好歹是有良人相助,最终得以保全性命,另一位同样功高盖主的韩信,可就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了。

高调之人身侧无"苦口良药",难保自身

韩信被杀,与他本人的性格有关。韩信此人过于张扬不知收敛,甚至目光还有点短浅。正所谓文人有文人的高洁与狡猾,武人有武人的直率和刚愎自用。当文人懂得三思而后行的时候,武将大多直言不讳无所顾虑。

对于韩信这位武将,刘邦也曾经多次试探。有一次他问韩信,自己若要带兵,多少合适?韩信直言十万左右;刘邦又问,若是韩信自己带兵呢?韩信回答得很是嚣张,自然是多多益善了。韩信军事才能卓越,往往用兵如神,韩信所言或有心或无意,对刘邦而言都是威胁。更何况韩信自信异常、丝毫不知收敛。而后发生的一件事,更是让刘邦起了杀心。

彼时韩信拿下齐鲁大地,威名赫赫,可他非但没有向刘邦表明自己的忠心,反倒提出就地封王的要求,这算是触碰了君王大忌了。可怜韩信身边没有个劝阻之人,再加上武将特有的强悍气质,让刘邦对韩信又是忌惮又是不满。

汉十年,刘邦再次出兵平息战乱,这次韩信称自己生病了,没有办法追随。恰逢韩信府中一位门客惹恼了他,韩信一气之下将此门客关了起来。门客的弟弟则将韩信要谋反的传言告知吕后

吕后便与萧何商量,决定将韩信召进宫中,一举击杀。韩信出于对萧何的相信,便入了宫中,于是就死在了长乐宫中。人都说韩信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成功是因为萧何的举荐,败也败在了萧何的计划之下。

古往今来,掌握重兵者一向是统治阶级的心头大患,是一把双刃剑,既能够上阵杀敌、稳固家国,为统治者排忧解难,又不可避免的会成为君王的眼中钉。作为君王,如果有臣子功勋卓越,甚至要盖过自己的势头,怎么能够不慌张呢。

只不过萧何好在有贵人相助,在刘邦的猜忌和试探之下,及时调整战略部署,严格遵循君臣理念,这才得以善终。而韩信,他身为武将驰骋沙场自是一把好手,但于朝堂之上的尔虞我诈却不甚擅长,手握重兵却不知道什么是避嫌。还采用逼迫的方式邀功,这已然让刘邦极为不满。身旁又无人劝阻,最后落得这么一个凄惨下场,也是情有可原。

但是韩信此人,仍旧值得后人尊敬。他活得高调,死的凄惨。在自己实力最强劲的时候,他既没有投奔项羽,也没有自立为王,而是选择继续跟着刘邦,为刘邦立下了赫赫战功。于军事上来说,他是当之无愧的"兵仙"、"兵圣",可他显然不知道何为"人心",不知道他一心追求的主上早有了铲除他的想法。而今,我们这些看客也只能以一句叹息,来表达对他的惋惜之情。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