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宝橘
善宝橘

silenceThinking.

中国的教育是什么鬼?

1. 每个人都很无语

中国的学生有一个共识:他们正在经历的是一场极为糟糕的教育。在大学以前,如同大锅饭一样,他们接受的是应试填鸭式的教育;在大学以后,他们又成了没头的苍蝇,不知道自己想干嘛,也不知道自己该干嘛;

大学以后,他们开始接受社会的毒打,成了资本随时可以丢弃更换的螺丝钉。终于意识到社会艰辛的他们,决心奋发图强,却又掉入良莠不齐的职业教育的韭菜框中。

中国的社会也有一个共识:中国的教育是极其糟糕的,高考定终身的压力逼迫每一个家庭掏光积蓄,与各类辅导班斗智斗勇,结果累了自己、苦了孩子、肥了辅导机构的腰包,但成绩仍然没提高;

好容易把孩子捧上了大学,临到毕业,却发现就业压力太大,于是考研的考研、考公的考公,那些更不行的还得继续啃老。于是终于发现:养孩子是一辈子的事。

中国的政府呢,可能也发现一件事:随着信息经济的发展,随着人力成本的提高,各行各业对于劳动力的需求,从量转变为质量。而坑爹的职校、大学,培养出了一帮既没有研究能力,也没有专业技能的草包。这群草包只能像我一样在网上发发牢骚,而于实际社会没有一点作用。

更操蛋的是,不管是不是草包,大家都因为对未来的恐惧而纷纷涌入事业单位,有些嫌贫爱富的,看不上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这些体力活,就想在办公室里吹空调、不累。

这下可尴尬了。事业单位,那是什么样的单位?那是国家兜底的单位,就算参与市场竞争,说是自负盈亏。实际上呢?国家就是它们最大的风险投资。

但国家的钱哪来?纳税呀。税从哪儿来?各行各业呗。百业兴,则国家兴。国家兴,则事业单位兴。现在你们这群下一代们都跑来事业单位,那谁去百业?不去百业,谁赚钱?马个鸡儿蛋蛋哦。

还有那帮嫌贫爱富的,也不是好东西,整天挑肥拣瘦,你不去干,我不去干,是要这个行业倒闭么?大锅,我身为一个国家,一个集体,是要考虑全局的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我得把每一个小老弟都扶持好啊!

我们啊,是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前列的呀!现在我们的教育就给我们输送了这群货色呀!我想骂人呀!

说到这,身为草包的我,也不开心呀!你说我从小就没啥自主权,生命里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好容易考上了大学,结果四年的鬼混,把语数外政史地物化都忘得一干二净。

不是我想这样啊,我也空虚啊,我空虚到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了五六七八遍!我也想把自己拯救出来啊,谁乐意当个空心大白菜呢?

可我有啥法子,我一没想法,二没规划,我既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撑死了就是按部就班呗,出去当个老师、医生、公务员,平淡地过完被嫌弃的空心菜的一生。

没有人教过我要自小立志,没有人教过我要看到外面的世界。我出生在一个小城,课外书也只有学校规定的几本。我的世界只有课本、试卷、作业。当我偶尔闲暇时,我看到的也只有抖音、王者荣耀和动漫。

环境影响人啊,我处的就是这么个环境。我有啥法子。

教育啊,教育,一本多么难念的经。

2. 每个人都没有法子

以前,我们的教育是普鲁士教育,大范围多数量的培养劳动力,使得他们掌握基本的工作技能,即能适应市场上多到爆的劳动力需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那些低垂的果实逐渐被摘完。工作岗位的稀缺导致竞争的出现和加剧。古时的科举是国家选拔管理人才的方式,现在的高考是国家替社会各行各业统一选拔人才的方式。

这种方法科学吗?当然不科学。它只是当下使用的一种选拔方式。我们可以数出成千上万中高考的弊端。这已经无需赘述了。然而问题在于,即使去掉高考,我们依然需要一种选拔方式,来帮我们确定:谁能上大学?谁能上好的大学?

现在,假设我们已经有了一种好的选拔方式,比高考更科学,更有水平。那么教育就会因此得到改善吗?家长就会因此不焦虑吗?

不会。

因为大学还是那么多。好大学=好工作=好人生,这条路径依然没有变。

好的选拔方式,只不过是让选拔更合理了,让那些更值得上的、经过自己努力的学生得以正位。

但这依然不会改变家长鸡娃的现状,即使现在釜底抽薪,把课外教育机构搞死,但这种心态、焦躁的心态是无法释放的。大城市与小城市的比较、好学校与坏学校的比较,如果没有一个减压阀、一个出气口,那么家长可能要爆炸了。

需求总是会催生交易的,如果只是釜底抽薪,而没有相应的调节方法的话。

现在问题来到第二个假设,假设我们说,未来职业学校也很好、每个大学的水平都上来了。企业选拔人才不再以 985、211 来评判。那么大家是不是就都有好的前程了呢?

不是。

因为好的公司就那么点。因为社会的总体岗位供给就那么多。你不可能无中生有。虽然,以目前的生育压力来看,未来需求和供给还不一定谁跑得过谁。

在经济学的框架里,所有的问题都是需求和供给问题。教育,从功利化的角度,是扩大需求,是提高供给。

改善高考的选拔制度,是改善人才流动,让不同的人才流入不同的大学,从而为改善大学质量、提高供给质量打下基础;

改善大学,改善大学的教学水平,改善大学的总体水平,是为了提高供给,或者说更好地匹配供给。

但需求和供给不是一头热的事情。即使我们假设选拔制度和大学都得到改善了,那也只是提高了供给端的量。而当供给端超过了需求端,那大家就只好做鸡蛋卷饼了。

我们抱怨教育制度这么多年,除了那些又累钱又低的行业,也没听说哪个行业出现结构性的供给危机的。因为中国人多啊,再低的成材率,也总有一波人能跑出来。教育质量再烂,架不住人多啊。何况还有企业的再教育兜底呢。

所以这么多年,你佛了,我也佛了。说了这么多,结果好像发现,这是个结构性的问题。我改不了高考,也改不了大学,就算我能改,我也无法左右市场经济啊。

那还能怎么办?躺平。做个没有梦想的咸鱼。反正我本来就只是空心菜而已。

3. 更操蛋的事发生了

世界是不会允许普通人一直水的,我们必须焚膏油以继晷。水到最后的下场《圣经》里已经写了,诺亚大洪水。

一直以来,在我们朴素的认知中,总觉得社会的经济是会一直上升的。我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但这大概是个幻觉,看看邻居日本就知道。

经济,是个抽象的词。财富,也是个抽象的词。这些抽象名词的背后,在于人。人的欲望产生需求,需求用劳动来满足,无论是用劳动来自给自足还是来交换。

财富的增长在于:要有原材料,要将原材料转化成成熟制品。这样物质总量才会增加。

原材料,这是能源问题。咱不可能使劲逮着可再生能源薅,不可再生资源,用完那就真的没了。所以能源转化、新的能源的发现(包括外太空),这是重中之重的问题。

光有原材料还不够,还得有技术。技术不是指机器,而是指方法、思想、流程。

有了原材料、技术,还要有转化者。转化者把原材料通过技术转化成制品,通过交易扩大规模。

原材料、技术、转化者,是物质增长能玩得转的黄金三角。那么教育在这里面起什么作用呢?

不消说,技术的发现、发明离不开知识的积累、传承,离不开好的教育体系、科研体系、工业体系的培养。

转化者呢?也离不开教育。如果所有的人都去做医生,那么医生的供给端会爆炸。就算医生赚来了钱,这钱不过是交易代币。如果没有人去做游戏、去生产粮食,那么钱什么也换不来。

到了现代社会,很多传统的需求,供给已经饱和了。旧的玩家已经足以满足这个盘子了。所以大家在谈体验,在谈优化,乃至品牌,本质上是因为基本供给已经充足了,竞争太大,大家就开始拼刺刀,建立产品壁垒了。

说白了,就算有再多的人进入,这个盘子也不会继续增大。那么只能是内耗,越发激烈的竞争。厉害一点的,不去卷国内,而走全球市场,这是把需求端给扩大了。但本质上,这还是有尽头的。

把盘子扩大,有一种办法:就是把需求的种类变多。种类变多,原先集中的竞争就会分流到不同种类的工作中,而通过交易来扩大彼此的盘子。抛开客观条件不讲,经济的发展主要是由欲望驱动的,欲望驱动劳动。倘若有一天机器真的替代大部分劳动,那么未来经济一定是创意经济,在不同的赛道上竞争,才有不可替代性。

只要需求种类增长的速度快过人口的速度,技术的发展、教育水平的提高又跟得上,理念上竞争会被无限弱化。这样才不会陷入零和游戏。

依人类的尿性,需求种类的增长完全可以由供给种类的增长替代。基本的温饱需求被满足后,我们需要探究的就是更个人化的东西:因何而活,如何活。只不过现在来看,资本和消费的力量把我们往享乐的单向度上裹挟得一去不复返。

如何增加供给的种类?还是靠教育。

你不可能指望一个从小只会做试卷,并且做的还贼差的人,一个二十多年都被动接受着别人的意见而从来没有自我主见的人,去搞出一套从未见过的东西,去突飞猛进地掌握创新的方法。

但悲剧的是,我们的教育就在培养这样的人。所以你看国考。一个国家国考的程度越发达,就说明自由市场的吸引力要不断完蛋。

指望你、我,去扩大供给的盘子,那无异于天方夜谭。我们只能在现有的组织中添砖加瓦,而没有开创的能力。

当然、当然、人的天性的好奇使得我们能够在狭小的缝隙中腾挪。那些我们未曾被现行教育霸占的时间中,我们的奇思妙想、自由探索得以保留生机。但这个体系、这个系统,我们无力抗衡。

绝不是人的问题。即使作为咸鱼,我们也很自信这一点。

但无语的是,这不是我们的锅,可最终还是要我们来背。

4. N 种碎碎念的方式

现行的教育,最大的问题在于:它无法培养出有独立、创新、探索精神的学生。因而也就无法解决未来我们所面临的最大问题(而且竞争的态势一定是愈演愈烈的)。

现行的教育的第二大问题,也是似乎只被一些人提及的,是它令人发指的低效。

一名普通的学生,从小学开始,一直到大学,只学习英语的语法、5000 左右的单词。结果,到他大学毕业时,无论是语法、还是单词,已基本淡忘。而在他学习的过程中,他从未真正理解过语法。而他学习英语,花了十几年。

同样的,一名大学生,因为要备考考研,他只花了半年左右的时间,就完整地学习了句法,并掌握了 5000 多的单词,还能看懂所谓的英语长难句。

我们不禁要问,十几年的英语教学,到底在搞什么飞机?你怎么能如此低效?如此打击学生的自信心而又没有一点成果?

我们到底为什么学习英语?为了填完型填空?区分各种时态的用法?知道名词到底可数不可数?

中国有多少学生在学英语?又有多少学生看过外文书?看过外文的视频?看过外文的文献?如果都没有,那么学英语的意义是什么?再不济,老祖宗也知道师夷长技以制夷。你从来没有在用中学,从来都只是为学而学。

英语教育,最大的成功之处就是摧毁了一大波学生对英语的兴趣,进而 game over 了他们借助语言去了解更多知识的可能性。

除了英语教育,其他教育也“不遑多让”。十几年的语文教学,换来了什么?一大堆人背的诗词,从来不知道诗词背后的背景、历史、情感,他们只晓得标准答案里的“借物言志”、“借景抒情”。

而写作呢?更别提了。不要说最基本的逻辑,就连白描也是空洞到家。鲁巴曹、老茅这么厉害的作家、思想家,结果就沦为了试卷上的一盘菜。总是去分析思想、思想,还是命题人的思想。但凡学生把课外书单纯当文学读物看了,作文都不会像三岁小孩那样。还说八股文,随便找篇童生的八股文来看,都比现在的作文强一大截。

这是啥样的教育?多糟糕啊!不要说你培养不出创新型的人才,就是培养应试型的,你也不合格啊!

还有,别拿优秀学生当遮羞布了,你瞅瞅人家的家庭教育、瞅瞅遇到的好老师、瞅瞅从小养成的优秀习惯。这跟你,跟你一个体制性的、系统性的教育体系有什么关系?偶发性的事例只是系统随机性的表现,但你的均值,你的主要功能,那可叫一塌糊涂。

也别拿分数当遮羞布了。总说素质教育,摒弃分数。分数只是一种量化的手段,无论何时,知识的掌握程度都是要被考核的。因为分数不行,而鄙视分数完全是滑稽的,真正出问题的是这种理念,以及原始落后的教学方法。

假如说,知识的概念可以被清晰阐明,知识的关联可以被充分理清;

假如说,学生在上学的伊始,就可以自由充分地探索未知,而社会、学校、家庭、整个风气导向都予以支持;

假如说,资本不是用来圈地和割韭菜,而是创新的助产士;

我们应该会幸福很多,而世界也不会像今天这样无聊,而是更多彩一点。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